【两学一做・榜样】裕固草原上的“扎斯格雷”
――记肃南县明花乡党委书记贺卫国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齐兴福
“扎斯格雷”,裕固语,意为“闪电之光”。贺卫国用这个锋芒外露的词做了自己的网名。而当这位裕固族汉子坐在记者对面的时候,却显得沉稳而内敛。
“‘扎斯格雷’更符合他的行事作风。”一位熟谙贺卫国的干部说,他是出了名的雷厉风行,工作中敢闯敢干,大胆创新,迎难而上,“是一位敢干事的人”。
贺卫国,47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党委书记,201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挑战拆迁改造难题
祁连山下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全县人口只有3.8万,近年来,随着肃南县大力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全县牧民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位于县城边上的大河乡喇嘛湾台子,一栋栋红色的牧民定居楼错落有致。
提及这片区域的改造,贺卫国至今记忆犹新。2009年夏天,贺卫国调任大河乡乡长,喇嘛湾台子游牧民定居工程刚刚起步。首先面临的拆迁难题,拆迁区虽然只有50户人、157亩地,但这是肃南县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拆迁改造,很多习惯了独门独院的老住户不甚理解:“我们祖祖辈辈住在这里,为什么要搬迁?搬出去后,生活怎么办?”
贺卫国挨家逐户上门:“我是牧民的儿子,你们的难处我能理解,但也请大家相信,我一定能把你们的后顾之忧解决好。”贺卫国这样说,也这样做。一些牧民担心老房子拆了没地方住,贺卫国给他们找过渡房;有人担心房子拆了,新楼盖不起来,贺卫国拿来设计方案,给他们详细讲解;还有人愿意搬,但壮劳力都在牧场放牧,贺卫国便组织乡村干部帮忙搬……
两个多月过去了,仍有6户人家不愿意搬迁。贺卫国带着干部一次次上门,一遍遍讲搬迁政策,讲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好处。对于群众的困难,他耐心倾听,换位思考,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最终,不到三个月时间,拆迁全面完成,游牧民定居工程顺利实施。他和喇嘛湾台子的每一位群众交成好朋友。
敢给绵羊“穿衣”
大河乡全乡草场总面积352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297万亩,传统畜牧业是这里的主导产业。但由于信息闭塞,传统畜牧业产出价值不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较为落后。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的贺卫国曾在肃南县草原工作站工作过两年,他决定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改变这里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通过调研,贺卫国发现大河乡最适合养殖高山细毛羊,便大力推行细毛羊标准化生产技术,“集中配种,保证了品种质量;冬季穿衣,减少了羊毛、羊绒的流失,益于养膘;机械剪毛,提高了生产效率;分级整理,提高了羊毛的品质;统一销售,直接面对国内大市场,在价格上有了发言权……”贺卫国带着乡村干部,穿行于牧民的草场之间动员、讲解。
“给绵羊穿衣服,开玩笑吧?我放了一辈子羊,还没有见过穿衣服的羊!”起先,很多牧民对贺卫国“绵羊穿衣”的提法,感到“好笑”。
效益最能说话。半年后,采用了贺卫国“五个统一”养殖方式的牧民尝到了甜头:高山细毛羊只均增收80元,户均增收3000元。第二年,高山细毛羊“五个统一”养殖法在全县推广,目前,“五个佳”“九排松”“赛美奴”等多个羊毛、羊肉品牌在全国市场打响。
敢在沙漠里修路
2013年10月,贺卫国调到距离县城80多公里外的明花乡任党委书记。明花乡由之前的明海、前滩、莲花三个乡整合而成,北邻高台,西接酒泉。这里东西狭长,单程绕行需要120公里,交通成为制约当地农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东西之间直线距离也就70多公里,如果能修一条直达公路,两边的群众都方便了。”到明花乡工作后不久,贺卫国就提出了这样的想法。
“你要是能把这条公路修通,我给你磕个响头。”一次下乡入户时,莲花片黄土坡村70岁的李成柱老人对贺卫国说。明花乡东西部之间有一段是巴丹吉林沙漠,在李成柱看来,在沙漠里修路无异于“天方夜谭”。
贺卫国带着一辆沙漠越野车,先后4次往返东西部之间,每次五六个小时。这段路虽然地处沙漠边缘,但沿途有大漠风、胡杨魂、驼铃声、海子谣、古城韵、田野美、裕固情,“如果路通了,可以搞旅游。”一番调研,更加坚定了他修路的决心。
在县里的支持下,2014年底,横贯明花乡东西的公路贯通,虽然是砂石路,但路程缩短了50公里,两地群众为此欢欣鼓舞。2015年,贺卫国多方筹措,争取到了2000多万元专项资金,对砂石路进行了硬化铺油,当年10月,正式通车,当地群众自发载歌载舞。2016年初的一天,贺卫国到黄土坡村入户,碰到了李成柱。老人硬生生地拽着贺卫国的胳膊,把他拉到了自家炕头……
“他的心里装着群众,群众的心里也有他。”双海子村党支部书记郭志军说,贺卫国每到一处,善于团结各民族群众,心里想着群众的事,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干,“这样的干部群众最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