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新城的蝶变
——金昌市从资源型“镍都”走文旅之路观察
甘肃工人报记者胡江
在我国有许多以矿产资源和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但是在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的转变,这些工矿城市面临资源枯竭、投入高、耗能高、污染高、收益低、发展难的困境。为此,这些工矿城市纷纷转变发展方式,寻找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选择两条腿或多条腿走路。
我省金昌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也同样面临接续产业缺乏、环境压力加大等发展难题。在城市转型过程中,金昌市委、市政府“走创新路,打特色牌”,把文旅产业的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发展香草花卉生态休闲旅游业,着力打造“紫金花城·浪漫金昌”旅游形象,使“中国镍都”蝶变为“戈壁花都”。栽得梧桐引凤来,30亿太空小镇项目的落户,将成为金昌市乃至甘肃省航天科普,文化旅游和军民融合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因矿设市——戈壁建“镍都”
金昌市位于我省西部,地处祁连山脉北麓,巴丹吉林沙漠南缘。不论从哪个方向去金昌,都要经过数十公里的戈壁滩。若是坐飞机从空中鸟瞰金昌市,这座城的周围几乎除了戈壁就是沙漠。过去曾有人用“风吹石头跑,日晒黄泥焦”的话语来形容金昌这个地方的恶劣环境。
公开资料显示:金昌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北部平坦,干旱少雨;南部山多,终年无夏。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现辖永昌县和金川区,总人口近50万。
其实,金昌市是一座典型的缘矿设企、因企设市的工业型城市,由于盛产和加工生产镍,而被誉为“中国镍都”。1958年,在河西走廊龙首山,甘肃地质队因一块“孔雀石”发现了镍,从而揭开了金川镍矿的神秘面纱,拉开了这座戈壁小镇的发展之路。
在城市建设之初,老一辈金川人在戈壁滩上搭帐篷住地窝,就着冰块啃着窝头,在极为恶劣的生存生活条件下,开天辟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前后几代金川人,以超体能极限的艰苦鏖战,以露天大爆破的英雄气概,以引进消化国际尖端技术,建设国际一流镍钴生产企业,为中国镍钴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实除了镍铜钴等有色金属外,已探明的其他矿藏还有50多种,发现的矿产地多达百处,含量丰富,如与镍铜伴生的铂、钯、锇、铱、钌、铑等稀贵金属储量居全国首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适应祖国镍工业基地建设,国务院于1981年批准成立了金昌市,成为一座典型的缘矿设企、因企设市的新型工业城市。立市30多年间,更走出了由“中国的镍都”到“世界的金川”的光辉历程,国务院原副总理方毅先后七次到金昌指导开展工作,邓小平在金昌公司将镍称作“祖国的金娃娃”,江泽民为之题词“腾飞的镍都”。这些荣誉,至今留存在2006年建成的金川科技馆里。
30年春华秋实,开创了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30年厚积薄发,奠定了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金昌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形成了“地企合作、主业带动、产业集聚、园区支撑、延伸接续、利于循环”的工业发展模式和“一线三点”“一区多园”的产业发展格局,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金昌特色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作为资源型工矿城市,金昌曾具备诸多优势。但是在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的转变,以及金川矿山服务年限日趋缩短,若不从根本上转变过去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收益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方式,尽快谋划和实施转型发展之路,就难免陷入接续产业缺乏、环境压力加大等发展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