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甘肃新闻

【城之40年】兰州:卫生事业振翅起飞 城乡百姓看病无忧

时间:2018-12-15

卫生事业振翅起飞城乡百姓看病无忧

病房的硬件环境在不断提升

各个医院新生儿监护室的条件越来越好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迈入第40个年头。回首往昔,对比今朝,医疗卫生领域的变化堪称翻天覆地。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从“赤脚医生”到顶级专家;再从乡村诊所到“三甲医院”……40年的沧桑巨变,让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振翅起飞。

40年来,兰州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医疗机构管理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更加规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开始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医疗条件得到明显加强;中医药工作稳步提升,中医药事业得到飞速发展……

手术室曾备着手电筒和干电池

乔成钢是甘肃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老专家,从事外科临床一线工作40多年,他亲身经历了医院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我1975年从天水调进甘肃省人民医院时,只有一栋3层的苏式建筑。但就是这样一栋面积不过万把平米的旧楼,却是甘肃省最大、设备最好、最‘洋气’的住院大楼……”40年前的情景,乔成钢仍历历在目,“那时,两台X光机和几台显微镜就是最先进的设备了。几间大屋子,装上无影灯,再加上一台监护仪,就是手术室。”乔成钢介绍,当时的普外科只有35张床,一年手术量就几百台,到2000年时也没超过50张床位,年手术量只有1000余台。那时,虽然能开展肝切除、胰头癌等高难度手术,但有些手术还是受到限制,因为环境和设备就达不到要求。他回忆说,有很多次正在手术时突然停电了,护士们就赶紧拿出准备好的手电筒照着,坚持做完手术。那时候,每个医院的手术室都必须储备手电筒和干电池,保证电筒状态良好是每个手术室护士长的职责。

“每次手术时,最难受的是满屋弥漫着浓烈的甲醛味,一台手术下来,眼睛鼻孔都被刺激得通红。但为了手术台上的病人,医生护士只能默默坚持。”乔成钢回忆说,那时没有现在的千级、百级层流手术室,手术室都是木门木窗,为了保证手术室洁净,护士每次手术前都用大剂量的甲醛液喷散消毒。

还有,当时手术室老旧的电梯经常出故障,时而罢工停转。为了保证手术病人能安全,医院就在楼外侧架设了“之”字型的露天通道,这样就可以把病人用手推车推进手术室。春秋还好,一到冬天时,为了给手术后的病人保暖,护士就拿两床三床的被子给患者盖。有一次,一个术后病人竟然给裹了4床被子来保暖。

“当时,一个阑尾切除术至少得住一周;胆囊切除住10到15天,稍大的手术住半月一月的很常见。”乔成钢介绍,从1994年甘肃省人民医院在全省开展首台腹腔镜微创手术以来,现在几乎所有的普外科手术都可用微创的腹腔镜来做。近几年,随着微创及快速康复技术的普及,现在外科像疝气手术当天就可出院;阑尾、胆囊切除两到三天出院;胃切、肝、胰等大手术第二天下床,一周到10天出院。病床周转率的提高,带来的是就诊量、手术量的大量增加,仅2017年,省人民医院门诊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完成了3.7万台次各类手术,比40年前增加近40倍。

改革开放有力地促进了兰州医疗学科建设和诊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这些所谓的“老三件”已不再是诊疗的主要“设备”,螺旋CT、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核磁共振仪以及3D打印、手术机器人等先进医疗设备在全市各大医院广泛推广和应用;各类传染病、院内感染从根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在介入治疗、核医学、重症监护、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多项代表当今诊疗技术发展方向的领域,取得了突破。

  • 上一篇:兰州城关区政府买服务 解决青白石碱水沟村民吃水难
  • 下一篇:污水变清流――张掖市应急污水处理站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