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敢向沙漠要效益
民勤县着力打造以天文科研科普为主题的沙漠区特色小镇
小镇边的雕塑
“当年风沙毁良田,腾格大漠无人烟。要好儿孙得栽树,谁将责任担两肩。六家老汉丰碑铸,三代愚公意志坚。”这是在甘肃武威境内流传非常广的一首民歌,正如歌词里所唱的那样,在腾格里沙漠前沿的八步沙,有着六位治沙老人与其后代付出不懈努力,累计完成治沙造林7.5万亩的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几代人始终与沙漠作斗争,在这里坚持治沙,用毅力与精神筑造起绿色的生态屏障。
1 沙漠中“织”绿色屏障
在武威市古浪县,有一条由柠条、沙枣、白榆等沙生植物“织”成的“隔离带”,这条7.5万亩的隔离带裹住了风沙侵蚀的步伐,孕育出一片绿色的希望,这就是八步沙林场,然而在40年前,八步沙林场所在的地方却是一块寸草不生的沙漠。
1981年的春天,曾经在古浪县土门镇当过村干部的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源等六人,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相让,在勉强能填饱肚子的情况下,以联户承包的方式,组建了集体林场,进驻沙漠。这些已经年过半百从来没有在沙漠中看过树的人,打算在八步沙上植树种草。他们采取“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这种在当地实战中总结出来的最经济实用的治沙工程技术措施,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幅度提高。六老汉克服重重困难,历经10年,让4万亩的八步沙荒漠成为沙海绿洲,成为家园的守护神。
“六个老人现在只剩两个,都已经80多岁了。”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告诉记者,“六家人有个约定,老人们走的时候说了,无论多苦多累,我们六家人必须有一个继承人,要把八步沙管下去。”说起这些,郭万刚眼眸中透着坚定的目光。
在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中,郭万刚干的年头最长。1982年,31岁的郭万刚原本在土门镇供销社上班,父亲郭老汉生病干不动时,就让他辞了工作到八步沙来种树。郭万刚说,开始时自己不愿意,但拗不过父亲,就坚持了几年,五六年之后,看着树木渐渐长大,就舍不得走了。带着浓浓的乡愁,郭万刚在八步沙一干就是36年。在郭万刚等第二代治沙人的努力下,如今的八步沙已经形成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林草良好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