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七里河区城建面貌发生巨变本报记者对话区住建局局长陈鸿涛——
愿意扎根七里河实现我们绘制的美好蓝图
2013年时的兰州西火车站。作者:卡世全
2018年兰州西客站夜色。作者:杜津
对话背景
9月17日,由七里河区委宣传部联合兰州晨报共同承办的“我与改革开放共奋进”主题征文活动启动,
面向社会征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生在七里河区这片热土上的“时代好故事”。
谈及七里河区的城市建设,无论是城市规划专家、建筑企业负责人,还是政府部门相关领导,他们异口同声地向记者推荐了七里河区住建局局长陈鸿涛。
12月8日,兰州晨报记者来到了七里河区住建局,就改革开放40年来七里河区究竟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陈鸿涛展开对话……
“他真的很忙,忙到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在最初“预约”采访时,七里河区政府、七里河区住建局的工作人员都是这样答复记者。从9月底到11月初,记者等待了一个半月的时间,终于见到了年仅45岁、却已满头白发的陈鸿涛。
短短50分钟的采访,陈鸿涛讲述着多年来他亲眼见证的七里河区“巨变”,仿佛信手拈来一般娓娓道出。
记者:听说您参加工作就在七里河区住建局,20多年前,当您刚来到七里河区时,您对七里河区的城市建设有何感受?
陈鸿涛:我父母都是支援大西北的队伍中的一员,而我刚上班的时候是1995年,属于援建大西北的第二代,3岁的时候就到了兰州,兰州可以说是我的真正意义上的故乡。最初来到七里河区,第一感觉七里河区并不能称之为“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在我的记忆中,当时城关区与七里河区以如今的磨沟沿洪道为界,西关什字与文化宫以西的地方非常荒凉,更像是一个乡村。当年的七里河区,相对繁华的地段、相对传统的城区只有靠近城关区的文化宫和承担交通枢纽的西站。
西站往西,就只有兰石厂、机车厂、兰通厂、兰电等几个“一五”期间比较大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就像西固一样的大厂区,同样没有城市的面貌。
当时,在人口方面,七里河主要以厂矿人口作为支撑点,流动人口较多,常住人口较少;在经济方面,七里河区并没有大型的商业布点,仅有小西湖和西站有一点的商业区域,人气、商气都相对薄弱。
交通方面,七里河区并没有几条像样的道路,就连南滨河路西延段也仅仅建设到如今的七里河黄河大桥,唯一只有一条西津路,承载着连接东西的作用,城市基础设施也较为薄弱。如今的马滩、大滩、崔家崖一带触目可及的都是大片的菜地与农田,城乡二元结构特别突出,乡村的感觉非常厚重。
在我工作最初的5年,也就是1995年至2000年之间,七里河区的发展一直处于裹足不前的状态。只有医疗资源较为充足,给人的感觉来七里河区的人都是前往陆军总院、省中医院和省妇幼医院看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