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委书记苏君接受甘肃省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采访团记者专访。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张其文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白银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白银已经由一个工业基地型城市和没有解决温饱的地方,发展成为享誉全国的工业重地、绿色高效的农业基地、绚丽多彩的旅游胜地、兰白都市圈的核心之地,拥有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十多个靓丽名片。与1985年恢复建市时相比,白银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倍,人均生产总值增长47.4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近7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0倍。成功实现了五个历史性转变。
12月19日下午,白银市委书记苏君接受了甘肃省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采访团媒体专访。
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立足新形势新要求,白银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突破长期以来唯工业的思维定势和粗放式发展理念,明确提出有色绿色齐头并进、农业工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提升,工业强市不松手、乡村振兴抓上手、生态旅游握紧手、开放开发携起手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举措,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苏君介绍,目前,白银的三次产业结构从建市初的22.04:66.64:11.32调整到14.2∶39.04∶46.76。农业上,全市粮食总产量由28.75万吨增加到82.09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3%,绿色生态、高效农业方兴未艾,一批“银字号”农产品享誉全国。工业上,有色、化工、能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第三产业上,旅游、物流等蓬勃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面对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环境等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的窘境,白银市积极顺应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立足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新动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四个依托”的创新发展模式:依托科研院所做好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依托科技孵化器加快研究成果实化孵化转化、依托园区平台布局高新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累计研发转化各类科技成果34项,在建和投运孵化器9家,在孵企业178家,园区入驻企业552家,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2%,白银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最具成长力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苏君说,我们坚持把人才作为战略性资源,打造以高端人才为“旗舰”、归根人才为“航母”、乡土人才为“千帆”的人才联合舰队,已柔性引进24名院士并全部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名、外籍专家5名,建立8个人才工作驻外联络站,建立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人才大数据白银工作站,形成11万英才储备库,在全市重点行业评聘首席专家24人,为全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基础设施条件由严重滞后向日臻完善转变
苏君告诉记者,恢复建市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白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交通方面,境内干线公路全面改造提升,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前,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43.4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244.563公里。正在建设的白银到中川机场快速通道,把路程缩短到46公里,比兰州还要近20多公里,中卫到兰州的高铁已开工建设,白银即将迎来高铁时代。
水利方面,建成各类农田水利灌溉工程1711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5.58万亩,比1985年净增67万亩;建成185处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124.9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79%。
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路网和给排水、供热、供气管网不断完善,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实现了集中处理。特别是白银被列为首批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总投资达到22.38亿元,在城区7条道路建设26.25公里地下综合管廊,现已进入试运行阶段,这将极大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味。中心城区建设稳步推进,城市东扩、西延、南进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8平方公里扩大到10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6.43%。
城市发展由工矿基地型向宜居宜业宜游宜养转变
苏君说,白银因矿设企,因企建市,“老工业基地”经过多年开发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让城市既没有美度,也没有高度,更缺乏“温度”。如何突破资源型城市的思维定势,把白银打造成具有现代化禀赋和元素的城市,白银市提出要突破传统工业城市定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城市,让群众呼吸干净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让白银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居环境更美。
宜居城市方面,围绕兰白都市圈副核心的定位,举全市之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三城同创”活动,加快实施工业企业“出城入园”,不断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打造了八大生态公园和九大生态片区,规划建设了金沟河景观带、6里花街和20多公里的慢道,森林覆盖率达到14.09%,净增了11.29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是1985年的30倍,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稳定达到300天以上。
宜业城市方面,白银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具备年产铜、铝、铅、锌等各类有色金属50万吨的生产能力,“一区六园”工业集中区已经成为甘肃乃至西部数一数二的工业聚集良港,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宜游宜养城市方面,立足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的优势,集中精力打造黄河石林景区、水川康养小镇等特色景观,黄河石林被《纽约时报》评为“2018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之一。同时,打造了“花村·顾家善”、“六朵金花”等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社会民生由温饱不足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
白银市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兴办为民实事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民生投入逐年增加,2017年达到了总支出的87.47%,有效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出行、上学、看病、住房、取暖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964元提高到2017年的27465元,增长2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238元提高到2017年的8263元,增长34.7倍。
苏君说,这方面最典型的、最突出的成就是脱贫攻坚。先后开展了“两西”建设、“八七”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彻底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消除了大面积绝对贫困现象。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间,全市减少贫困人口13.9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21.43%降低到2017年底的11.45%,今年预计再减少贫困人口6.83万人。特别是我们明确了脱贫攻坚的牛、羊、黑毛驴、菜、果、薯、药、小杂粮、水产养殖等九大重点产业,提出并推动开展“破三弱、强造血”和“两园两率两节点”产业脱贫行动,全市建成贫困村脱贫产业园和非贫困村特色产业园580个,覆盖702个行政村,入园农户达到6.2万户,这些创新举措找准了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点赞,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