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扶贫电厂”照亮深山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丁晓刚
资源枯竭并且贫困的大山深处,靠什么能让老百姓有稳定的收益?记者在天水市采访后找到的答案是——凡是有太阳光芒照射的地方,老百姓就会有稳定的收益。连日来,记者随天水市改革开放四十年采访团来到天水市的一些深度贫困村采访时看到,武山县和清水县在光伏发电项目上让老百姓鼓起了钱袋子,县上在大山深处建起了一座座“扶贫电厂”,不仅让光明照亮了深山,而且改变着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引领着新的生活方式。
武山县光伏扶贫项目是国家“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项目装机总容量23.7兆瓦,共建设48个村级电站,对应建档立卡贫困村156个,帮扶户数3615户。总投资2.04亿元,其中,省预算内资金3615万元,县级自筹资金16785万元。项目单位武山县惠民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真的是一项能让老百姓有稳定收入的好项目,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已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项目施工单位晶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武山县的这一项目于2018年6月开工建设,其中在榆盘建设44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装机总容量21.7兆瓦,占地600亩;在咀头建设4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装机总容量2兆瓦,占地180亩,已全面完成。目前,已完成装机容量19兆瓦,本月开始全容量并网发电。
陪同记者采访的武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孙德银告诉记者,项目建成运营后,预计年发电量3000万度,电价年收益2250万元,扣除年运维费用300万元、税费240万元,结余1710万元,将全部用于贫困户和贫困村集体收入,同时为3615户贫困户每户分红3000元,156个贫困村每村集体分红1.5万元,2018年分红已于9月底前全部到村到户。
采访中得知,近年来,天水市把发展光伏扶贫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积极争取光伏指标进行项目扶持,在建设推广和资金筹措上采取多种模式累计建成光伏电站47.863兆瓦,其中分布式光伏2.463兆瓦、集中式电站45.4兆瓦,正在建设的村级光伏电站24.9兆瓦。通过光伏扶贫,优化了能源结构,推进了节能减排,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群众收入。
在这一惠民政策的实施上,天水市采取“统一设计、集中建设、全额上网、统一管护、电费均分”模式,清水县永清镇张杨村利用荒坡地10亩,集中建设总装机容量612千瓦,户均设计建设规模3千瓦,惠及全县5乡镇6村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该项目于2015年10月16日动工,2016年2月26日并网发电。与此同时,天水市采取“平顶屋面、斜屋顶、房前屋后地面”三种模式进行分户建设,对于家中确无建设条件的采用村委会或村内闲置区域进行小集中建设,清水县在2016年底开始对8乡镇32村6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户建设,项目户已于2017年6月底实现并网发电;为了建好村级光伏电站,天水市进一步采取渔光互补和农光互补发展模式。大部分村级光伏电站已开始并网发电。
为了建设好光伏扶贫项目,清水县通过招商引资方式,由华博智源新能源投资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建设2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该项目概算总投资1.8亿元,在永清镇泰山庙塬流转土地668亩,于2017年3月份开工建设,2017年6月30日建成15.4兆瓦并实现并网发电。清水绿动3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项目,通过招商引资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甘肃分公司开发建设,该项目概算总投资2.05亿元,在黄门镇下成村规划占地1524.25亩,已于2018年3月开工建设。武山县48个村级电站光伏扶贫项目总投资为2.04亿元,全部由政府出资建设,省预算内资金3615万元、县级自筹资金16785万元,目前已落实资金8108万元,清水县还整合涉农资金和群众自筹建设光伏扶贫项目,除2个企业投资3.85亿元建设的项目外,剩余3个在建光伏项目总投资2880.8万元,通过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基建资金、群众自筹的方式进行融资。
记者看到,随着光伏扶贫项目的建成和使用,较好地改变了村级集体经济空白和较弱的现状,有效改善了村级“无钱办事”的问题,提高了村级服务群众的能力,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清水县20个贫困村村级电站可通过售电实现年毛收益100万元。光伏扶贫售电增收涉及10乡镇38个村8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预期年总收益154.2万元,户均年收益2500元左右。清水县全县电站收益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600户,年收入180万元,户均3000元,武山县光伏扶贫项目2020年前收益主要用于补助3615户贫困户,每户每年3000元。武山县和清水县光伏扶贫电站有效地盘活了闲置土地,清水县土地现租费每亩在260至600元之间,年土地租费80.7万元。武山县项目建设用地现租费每亩在350—600元之间,年土地租费约40.85万元。
2018年对武山县贫困群众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省道S225线武直公路已开工建设,武山光伏扶贫发电项目等一批批重大惠民项目在县内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