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草生态:让生态大数据为绿色未来播下希望之种
世界上的每一片荒芜,都有它曾经以绿为美的底色!
如何让沙化裸露的草原重返草长莺飞,将沙石遍地的荒滩变为城边草原,使千疮百孔的矿山恢复百年前的绿色……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20多年的生态修复实践,使修复过的草地恢复了生态的自愈能力,实现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蒙草生态秉持“尊重生态、师法自然”的理念,由一家不知名的个体花店,发展成全国生态修复行业领军企业。这株倔强的北疆小草依托坚实的科研技术支撑,用乡土植物草种,修复生态环境。通过采集千余种种质资源,蒙草生态收录了亿万条生态大数据,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生态建设道路,开创我国生态修复乡土化、资源化和数据化的新模式。
“一颗种子+一种理念”是这株小草茁壮成长的核心动能。“一颗种子”,就是蒙草生态广泛积累积淀形成的种质资源库;“一种理念”,则是驯化乡土植物修复当地生态的方法论。蒙草生态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集“植物科研+技术输出+种业基地+生态修复”为一体的产业链。
生态修复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经年累月的生态修复改革创新让蒙草生态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将生态修复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才能研发出更加科技化、精准化、定制化的生态修复解决方案。如今,该公司已经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生态大数据专家”,经其孵化的“独角兽”产业也成为引领业内多元化发展的新坐标。
从抗旱草到生态草开启因地制宜的乡土化模式
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许多城市建设开始进行规模化绿化美化。因为没有国产草坪,国内大多绿化项目的进口草坪占到绿化工程的90%以上。蒙草生态很快发现,进口草坪虽然绿化效果显著,但耗水量大、养护成本高、生命周期短。这些问题成为制约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走出一条“因地制宜,适者生存”的生态修复之路?蒙草生态选择放弃高利润的进口草种,改从大自然中找寻抗逆性最强的乡土植物破解困扰国内生态修复行业的难题。
经过反复引种、驯化,蒙草生态现已培育出160余种可应用在生态领域的乡土草种,人们将普遍具有“耐旱、耐寒、耐盐碱”“低碳、低成本”和“高存活率”特性的乡土植物统称为“蒙草”。研究数据表明,“蒙草”草坪比进口草坪节水30%以上。相较于国外草种,蒙草采用一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建成的植物群落,实现植物本身的动态平衡,存活时间可达10年以上,大大降低了养护费用。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降水量少、干旱高寒、风沙大、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共性,只有具备节水抗旱、耐寒、耐盐碱、耐贫瘠等抗逆性特征的植物才能生长。2012年9月27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蒙草抗旱(300355)将“抗旱”作为公司的主营业务扎根内蒙古,辐射新疆、西藏、青海等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引种、驯化当地野生乡土植物,选育能适应当地环境的草种进行生态修复。
2016年6月21日,蒙草生态发布公告宣布:由“蒙草抗旱”转变为“蒙草生态”。自此蒙草生态“抗旱差异”层面的产品供应开始向以生态为核心的产业运营迈进。与此同时,该公司将以往20余年生态修复资源进行整合重组,“蒙草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的成功运营标志着生态修复智能化平台正式入驻企业发展战略平台。
生态修复技术革新是环境保护行业发展的命脉。
以复制蒙草“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理念组建的藏草生态、疆草生态、秦草生态、滇草生态陆续在西藏、新疆、陕西、云南等地投入建设运营,标志着蒙草“生态理念+技术智慧+资源储备+生态产品”成熟的生态修复模式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