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方兴未艾的高新技术产业
——改革开放40年发展看青海(上)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范海瑞
由青海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四十年看青海·媒体记者青海行”主题采访活动11月30日至12月8日在青海举办,来自中央、全国部分省区市40多家媒体近百名记者,兵分两路,奔赴青海省8个市州,用镜头、笔触充分记录、书写青海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记录高原历史变迁。
方兴未艾的新能源基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随第一组采访团一路南下,第一站抵达海南州。这里因地处青海湖之南而得名。塔拉滩原本是这里的一片荒滩,如今却依托当地丰富的风能、光能和地热资源,已建成光伏和风能发电总装机6692.5兆瓦,成为青海省新型清洁能源重要产业基地。
上世纪60年代,塔拉滩开始荒漠化,沙丘广布,对龙羊峡水库等产生了不利影响。这里平均海拔2920米,部分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平均日照可达8小时。2012年,海南州依托现有资源,开始推进生态光伏园区建设。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旗下的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于2016年在海南州组建了海南新能源发电部。站在黄河公司观景塔远眺,深蓝色的光伏板一直蔓延到群山脚下,景象十分壮观。
为减少天气变化对光伏电站发电的影响,提高光伏发电输出的稳定性,黄河公司探索运行了目前全球运行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85万千瓦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所谓“水光互补”就是依托龙羊峡水电站,结合太阳能资源特点及光伏发电特性,将光伏电站和水电站整体作为“虚拟水电”进行综合运行控制,把原本不稳定的锯齿形光伏电源,通过水电调节为均衡、优质、安全的电源后送入电网,这为我国清洁能源提供了互补的新型发展模式。
近年来,青海省立足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以创建全国清洁能源示范省为牵引,稳步建设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光伏电站以平均每年100万千瓦的速度有序增长,新能源产业迸发出勃勃生机。
全球首个藏文搜索引擎
在共和县,一家名为“云藏”的网络科技公司,近几年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特别是在藏区,这家企业名气很大。
“云藏”一词是藏文的音译词,意为“博学老师”,分单个字意是“全面抓取”之意,蕴含藏文搜索引擎基于云计算对藏文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和储藏。
云藏搜索于2016年8月22日开通上线,上线后成为我国各大藏文网站的统一入口,以及互联网藏文信息主要来源和共享资源中心。这款搜索引擎的成功研发,大大缩短了藏文信息化与国内外信息化之间的距离。
与人们常用的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相似,云藏搜索主要由网页搜索、新闻搜索、图片搜索、音乐系统、视频系统、百科系统、文库系统、知道系统、广告系统等组成。
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拉吉卓玛告诉记者,云藏搜索由青海省海南州藏文研究中心历时三年研发而成。截至目前,该搜索引擎日均访问量达1000万次以上。用户覆盖全国各个省区市,以及美国、瑞士、法国、加拿大、比利时、英国、印度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家服务藏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背后,记者看到了多位来自西北民族大学的研发人员,其中,就包括云藏搜索核心技术藏文分词与词性标注工作的特邀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多拉教授,这展示着甘青两省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交流。
潜力无限的盐湖资源开发
在青海,宛如聚宝盆般的柴达木盆地造就了高原上的特色优势产业——盐湖产业。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亲临察尔汗盐湖,强调“循环利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全国都应该走这样的路,青海要把这件事情办好,发挥示范作用”。这为海西州、青海省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提供了遵循。
察尔汗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的“盆底”,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镜子一样的湖面下,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床,钠、镁、钾、锂储量均居中国之首。
作为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察尔汗盐湖富含钾、钠、镁、锂等各类资源总量达600亿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察尔汗盐湖矿物质的利用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广泛利用于航空工业、医疗、农业的重要矿物质镁。在察尔汗享誉国内外盐湖化工产业中,已形成850万吨氯化钾、80万吨硫酸钾镁肥、10万吨高纯氢氧化镁、10万吨金属镁、430万吨纯碱生产能力,盐湖资源梯级开发和综合利用初具规模。
位于察尔汗盐湖的中国盐湖循环经济产业展示中心,让一行的媒体记者了解到格尔木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从最初依托盐湖资源优势对钾、锂、镁、纳等金属的原始利用,到现在高科技的循环利用,格尔木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出了一条可借鉴之路。
察尔汗盐湖也是国内外独具一格的高原盐湖风光特色景区,湖面上现代化大型采盐船游弋作业,湖畔,盐砣似雪山般矗立,多彩盐田、神奇盐花、万丈盐桥等景观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