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8改革开放40周年在兰州爱兰州】
这里有温馨家园……
李世荣与兰州的不解之缘
李世荣
甘肃陇西人,1970年参加工作,1978年至1981年在西北师大学习,1982年分配到天水工作,先后在天水地区科协、天水报社、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2006年退休,任天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学生。
新年寄语
“每次来兰州,都会有新的感受。在兰州的四年大学生活,让我和兰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更没有想到,这种缘份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每次同学聚会,大家忆往昔,看今朝,都能深切地体会到这座城市的成长与进步,为兰州的变化赞叹欣慰,经过40年的努力奋斗、改革创新,兰州变得更加美丽、更有魅力了。希望兰州带着丝绸之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能更加繁荣和辉煌。” 李世荣
作为省会城市,兰州对于很多人来说,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数年轻人选择了在这里成家立业,成为“新兰州人”。而在这些“新兰州人”的背后,同样有无数的人们,说着各种方言,或是带有明显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因为上学、出差、照顾儿女、怜惜孙辈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与兰州发生着千丝万缕的牵系……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参与和见证了兰州的发展历程。
1977年恢复高考,考上甘肃师大(现在的西北师范大学)的李世荣第一次走进兰州;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因为工作原因,他不断往来于天水、兰州之间;2000年以后,儿女们在兰州上班工作,兰州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从荒凉到时尚现代化:
“以前的文科楼,早已没了踪影”
“除了天水,兰州是我现在最常来的地方。”冬日的兰州,天空湛蓝,在雁滩公园带着小孙子散步的李世荣说,自己和兰州的渊源始于40年前,“没有想到,一晃40年,机缘巧合,我成了兰州发展的见证者。”
书法、文学功底深厚的李世荣讲起故事来条理清晰,娓娓动听,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年代。他和兰州的故事开始于1977年,那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年份。这一年,恢复高考。已过而立之年的李世荣在高中毕业十年之后,考上了甘肃师大(现在的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第一次走进师大校园是1978年春天,看到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李世荣的回忆将我们带到了那一年的师大校园,低矮的楼房,斑驳的墙面,坑洼不平的操场,几个球网不全的木制篮球架,500米的跑道上铺着灰褐色的炉渣灰,图书馆常常人满为患,食堂的饭菜基本上是白菜、萝卜、土豆“老三片”……“现在的孩子们听了,都觉得那时的条件真是不好,但在当时,师大的环境和饭菜在兰州应该是数一数二的了。”
再次踏入师大校园,是2012年,西北师大建校110周年纪念活动。阔别30年重返校园,眼前的一切让人惊叹:雄伟壮观的图书馆,鳞次栉比的教学楼、实验楼,几个食堂的饭菜花样繁多,宽阔敞亮的操场,在碧草绿茵映照下灿烂发光的塑胶跑道……想找找曾经住过的宿舍,怀念一下当时的大学生活,然而,在校园里走了很长时间,“我们的文科楼早已没了踪影。”老先生既怅惘又欣喜。
正如李世荣所说,从曾经的荒凉到现在的时尚现代化,学校的巨变,正是兰州40年来发展变化的缩影,对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至关重要。四十年来,兰州如饥似渴地寻找、接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在兰高校纷纷改扩建,软硬件齐升级,而这些高校毕业的部分学子,选择扎根兰州,成了“新兰州人”,为兰州的发展建设注入新的人才血液,推动着兰州全力向现代化中心城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