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杨红丽
“快过年了,‘侯爷’要来黑松驿看望父老乡亲。”1月8日,农历腊月初三,河西地区的乡村里“年味”渐浓,一个消息在古浪县黑松驿乡不胫而走。乡上干部、村上群众都怀着急切的心情,等候着他们的老朋友到来。
大家说的“侯爷”就是司法战线上的老典型、入选改革开放40年感动甘肃人物——"工行杯"陇人骄子候选人侯殿禄。
1月8日,侯殿禄接受记者采访。
侯殿禄今年83岁,退休近20年了,但黑松驿的一山一沟,一草一木和生活在那里的乡亲们,无不牵动的着他的心。“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黑松驿是个穷地方,老百姓就巴望着过上好日子。那时候车匪路霸猖獗......”看着车窗外匆匆闪过的田地、山梁,侯殿禄打开了话匣子。
时间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我1954年参军,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在新疆参加剿匪战斗。1959年复原回乡,先后在黑松驿担任过乡长、公安特派员、计生专干、武装部长等职。1986年元月担任古浪县黑松驿乡司法助理员兼司法所所长,至2000年7月退休。”侯殿禄简要概述了他的人生经历。
1月8日中午,汽车驶入黑松驿乡,侯殿禄惊讶于这篇土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曾经的断头路通了,柏油路直通住户家门口,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土坯房变成了四层乡镇办公楼。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从1986年1月起,侯殿禄开始了长达14年的司法助理员工作。司法助理员是司法行政机关设在乡镇人民政府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他的任务是指导调解委员会,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调解处理民间纠纷,帮助教育失足青少年,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增进人民团结、促进依法治村、依法治乡、维护社会稳定中,担负着重要作用。
1999年,侯殿禄在黑松驿宣传法制工作时的照片。(资料图)
“一辆破旧自行车,一个背包,一本笔记,是那时候他的标配。”曾经和侯殿禄共事、现古浪县司法局副局长俞长仁回忆道。“做司法助理员以来,侯殿禄凭着一身汗,一身泥,走遍了黑松驿乡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一个小小的笔记本,记录着全乡每个村组的生产生活和治安情况。”
“那时候干好司法助理员,可是不容易,权力不大,责任不小,待遇不高,事情不少。大到人命关天,小到家长里短,什么都得管,他不怕麻烦,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俞长仁回忆说。
侯殿禄当司法助理员时身着工作服照片。(资料图)
一上任,就碰上了这么几起纠纷,侯殿禄思绪回到了1986年。
磨河湾村的蔡家和陈家是邻居。蔡家的大狗,咬了陈家的小狗。就这狗咬狗一嘴毛的事,陈家的人却把蔡家的打了个头破血流。狗咬狗变成了人打人。
九池内的沈家养了一头公牛,袁家养了两头母牛。袁家的母牛下了小牛,沈家就来要配种钱。袁家不给,问,“凭啥说是你家的牛配的?”为这,两家人打得鸡飞狗跳,牛结了亲,人却结了仇。
侯殿禄调解纠纷照。(资料图)
“这两起纠纷,凭着热情、真诚和人缘,费了很大的劲儿,总算调解顺了。可第三起纠纷,却使我犯了难。”侯殿禄接着说。
张家河村的一个民办教师,办学时与邻居闹了纠纷。腿上被扎了几锥子,学办不下去了。娃们读书是大事,打老师,这还了得?一定要严肃处理。
“当时我调解,人家就是不服。‘你凭啥处理,我犯了哪条?’一句话,问得我不知说啥好。他请来法庭的人。法庭的人又是讲法,又是讲理很快就解决了纠纷。”侯殿禄说。这事对我触动很大,当司法助理员,光靠热情是不够的,最根本的还是要依法调解。打那以后,我就发愤学起法律来。
“说起学法,侯殿禄可真不容易,他文化不高,年龄又大。可他就有这么股倔强劲,认准的道儿,坚决走到底。只要跟农村有关的,老百姓用得上的,他都仔仔细细地学,认认真真地记。《刑法》、《婚姻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俞长仁说。“他还在学中干,干中学,越学越有劲,越干越顺当。”
张云是黑松驿村村民,1993年为大儿子张发明娶了媳妇。结婚第二年,媳妇和婆家人觉得张发明家里太穷了,要离婚。上诉到法庭上,几经调解无果。他得知此事,抱着一个念头“宁毁十座庙,不毁一桩婚。”他凭着刚刚学习的《婚姻法》去找张发明夫妇调解。白天夫妻俩闹得面红耳赤,碍于面子,谁都不愿意搭理他。他就在晚上去找小两口谈。“家里穷,不是离婚就能解除的问题,离婚也是要付出代价的,牵扯到财产分割......”就这样,侯殿禄凭着一股子韧劲,上门调解了多次。终于,张发明两口子一致同意不离婚了。
张发明(右)表达对侯殿禄当年调解的感谢。
1月8日,见到侯殿禄,张云和张发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二人紧紧握着侯殿禄的手问好,并迎进了家里。20多年过去了,如今张发明夫妇的大儿子已经工作了,小女儿也在兰州上大学。夫妇俩养着200多头牛,眼下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高兴全写在了脸上。“多亏侯爷那时候坚决给我们调解,当时我都快放弃了,是他把我当自己儿子一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苦口婆心地劝说,才有了今天。”张发明告诉记者。
山沟车站调解纠纷照。(资料图)
当司法助理员14年,侯殿禄积累了很多经验,化解了大量的矛盾。他说:“依法调解纠纷,最关键的是及时,最有效的是耐心,最重要的是真诚。”14年,他成功地调解了600多起民间纠纷,使30多位受虐待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100多个濒临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
侯殿禄知道,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依法治乡,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广大群众。在上级的支持下,他在岗期间与同事一起,在全乡15个村、106个村民小组都建立健全了调解组织,制定了村规民约和社会治安管理的各项制度,在群众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侯殿禄在黑松驿乡工作时的老照片。(资料图)
“现在的黑松驿,小纠纷不出组,一般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乡。民间纠纷发生率比80年代下降了三分之二还要多。”俞长仁说。
最难忘黑松驿,是这里成就了我
一本本卷宗记录着侯殿禄工作时的桩桩件件调解案情。而采访越深入,记者越感受到侯殿禄对党群之间、干群之间血肉关系的强烈渴望。“那时候黑松驿是个穷地方,老百姓就巴望着过上好日子。可有了矛盾纠纷不知道用法律来解决,你争我斗。我心里急呀。”“我忘不了,那次在调解纠纷的路上,连车子带人滚到沟里,是一位乡亲把我背上来,送到医院。他救了我的命,我到今天还不知道他姓啥叫啥。我忘不了,被狗咬伤后,乡亲们都来看我,有的拄着拐棍,有的走了几十里山路。乡里一位老中医,主动为我治伤,才保住了我的腿。乡亲们对我这么好,他们有了难处,我咋能看着不管?”侯殿禄说。
侯殿禄在黑松驿乡工作时的老照片。(资料图)
靠“妈妈心”、“婆婆嘴”、“媳妇腿”,侯殿禄成年累月默默地奔波在偏远山乡的沟沟坎坎间,热心、耐心、细心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百姓的心中树立了法律的尊严和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当司法助理员那些年,侯殿禄每年都荣获奖项。1989年被评为甘肃省“整顿铁路秩序先进个人”;1991年被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1992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同年被中央综治委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1993年被省司法厅记一等功;1994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95年被司法部和首都12家新闻单位评为“第一届全国十佳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1997年7月被司法部授予“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同年8月被人事部、司法部授予“模范公务员”称号,甘肃省委作出关于在全省开展向侯殿禄同志学习的决定;1998年被省人事厅授予全省“最佳公务员”称号,1998年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8年侯殿禄(左一)参加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而侯殿禄把这些荣誉都归功于党和人民。问及“为什么那么拼死拼活地干?”侯殿禄只说:“因为我是个共产党员,是党的人,党叫我干司法助理员,我就要尽职尽责地干好它。”
人间自有真情在只留清气满乾坤
如今,83岁的侯殿禄退休在家养老。而他的事迹却从未停息。侯殿禄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六集电视剧《侯爷》,兰州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太平使命》,甘肃省电视台剧作中心拍摄专题片《乡村司法助理员》,武威秦剧团排演大型话剧《侯殿禄》。
采访结束,记者问到“侯爷,作为司法战线上的一名老兵,风风雨雨几十年,什么事情特别难忘?”
“我忘不了,黑松驿人不怕吃苦、以干克难,建设家园、发展生产的那股子干劲;忘不了,黑松驿的父老乡亲在我工作、生活中默默的帮助,有次在调解纠纷的路上,连车子带人滚到沟里,是一位乡亲把我背上来,送到医院就走了,我到今天还不知道他姓啥叫啥。忘不了......”
“司法助理员,头项国徽,守土有责。我就想,我多做一点工作,黑松驿就多一分安宁,发展经济就多一分保障。我知道,把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是一件大事。我只能尽心尽力,好好干......”侯殿禄深情脉脉地说着。
听着眼前这位老人的回顾,我的心也久久未能平静。现在,日子好了,老百姓的法律意识等也都提高了,侯殿禄退休了,但像他一样,数以千计万计的基层司法助理员,他们脚下沾着泥土、手上浸着露珠,心里装着百姓的冷暖。
看着车窗外,在河西走廊的沙漠里,生长着丛丛的红柳,耐旱、耐碱、韧性好生命力极强,它防风固沙,保护着农田,保护着村庄。侯殿禄和那些基层司法助理员就像那红柳,为社会稳定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