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沈丽莉
为群众“解绊”、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也是打造高效透明政务环境的重要内容。
2018年,金昌市以“四办”改革为重要突破口,推动作风转变和营商环境持续好转。截至2018年12月底,市县区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的目标任务全部达到100%,市级网上可办率位列全省第1位,“放管服”改革助推了政务服务“加速跑”。
利企便民构建四级联动服务网络
近日,金昌市市民杨玉凤在民警的指导下在一台出入境自助办证一体机前成功办理了港澳通行证的二次签证,前后只用了几分钟时间。“现在办证真的太方便了!”杨玉凤感慨道,她之前她帮朋友办过一次签证,不仅手续繁杂,还要去当地派出所开证明,七个工作日才能办好。
金昌市公安局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出入境大厅的出入境自助办证一体机是集居民身份证阅读、指纹采集、签名采集、条码扫描、摄像头、打印机等外围设备以及相关配套软件为一体的触摸屏采集系统。申请人可预先完成自助填表、制证人像采集、手写签名采集、指纹采集等一系列预受理工作,实现了自助服务与窗口服务的有机结合,缩短了群众排队等候的时间,极大的方便了群众。此外,还配备便携式移动办证终端,可为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办证服务。
近年来,金昌市创新工作思路,突破改革瓶颈,切实解决利企便民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功能升级,并对各乡镇、社区办事大厅名称进行了统一规范,构建起了覆盖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的便民服务网络,实现了让群众“就近办”。在乡镇一级形成了“三点一线”的政务服务网络体系,打造了5公里便民服务圈。针对70岁以上老人、重度残疾人、重大疾病人员、孤儿、五保户等群体,改进服务群众方式,将原来的群众上门办理转变为工作人员入户办理。
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政务效能
“门难进、事难办”,一度是企业和群众来政府办事面临的难题。
金昌市成立深化“放管服”改革领导小组,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让企业、群众来政府办事办事不求人。
走进金昌市政务服务大厅,只见温馨舒适的待办区内坐满了前来办事的群众,整齐划一的受理柜台,先进完善的办公设备,服务热情的窗口工作人员,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位于金昌市一中大门右侧的“经典奶茶吧”店主何淑云感慨颇深,她说:“我到市政府政务大厅办营业执照,由于事先准备好了资料,办理时很顺利,一次就办好了,一个星期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金昌市持续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彻底清理各类证明材料,消除审批服务中的模糊条款,对无谓的繁琐证明一律取消,市级分三批次公布取消证明事项67项。先后分16批次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市级具有行政审批事项的部门减少为31个,行政审批事项缩减为201项,减幅达56.02%。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在100个工作日以内,比原来报建审批事项办理时间(平均8个月)缩短了近40%。对项目提前介入,从前期咨询辅导、“保姆式”服务、代办服务、摸拟审批等环节入手,指定专人负责全程跟进、推动落地。同时,加快推行项目在线审批,全市电子政务外网接入率达到100%,通过在线审批平台共受理事项1266项,申报金额440.62亿元。
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市累计注册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6498户,较上年同期增长7.42%。
加大监管力度优化营商环境
从“严进宽出”到“宽进严管”,金昌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效破除末端壁垒和盲点。
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监督检查等,对营商环境建设提出明确的量化目标。制定相关制度,全市35个行政执法部门完善了“四库一细则”。截止2018年11月底,共抽查抽取双随机任务222个,已完成抽查5562户,公示率达100%。
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突破年”为着力点,将“放管服”改革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创新督查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各类专项督查。开展“红盾护农”“钢材市场整治”等专项行动,行政处罚信息全面公示,公示率达到了100%。依法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共处理12315投诉、举报、建议办件802件,为消费者挽回各类经济损失约279.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