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手牵手
——天津河西区与崆峒区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侧记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 通讯员 高万里
上个星期家里一头母牛产下小牛犊,还有一头母牛再过两个月又要下崽。这些天,白庙乡小秦村村民秦义治可高兴了。“现在养牛真划算,不光卖牛有收入,母牛产崽还补贴。”老秦说——现在他想清楚了:要摘掉多年的穷帽子,过上向往的好日子,还得踏踏实实养牛。
靠着十多亩旱台地的微薄产出勉强度日,秦义治始终没有摆脱贫困,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开始后,他在帮扶干部的“点拨”下开始养牛。随着养牛头数不断增加,牛贩子频频光顾牛舍,家里困顿的日子开始有了好转。
“听区上下来的扶贫干部说,咱崆峒区现在是天津河西区的对口帮扶县区,就连这每头牛犊500元的补贴都是帮扶资金出钱。这东西隔着两千多里路,人家和咱一不沾亲二不带故,这么尽心尽力帮咱,咱可不能辜负了人家。今后我得好好养牛,争取早日脱贫来回报人家!”秦义治暗下决心。实施贫困户基础母牛保护项目,这只是崆峒区加快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个缩影。
作为甘肃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区和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区,这顶沉甸甸的穷帽子一度让崆峒区喘不过气来。人穷志不穷。五年来,崆峒区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任务、最大的民生,以“往前冲”的精神、“敢探路”的勇气、下足绣花功夫,用好各项政策,全力以赴补短板,千方百计提弱项,倾心尽力惠民生,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贫困人口从4.89万人减少到5013人,贫困发生率从14.9%下降到1.46%。2018年9月,崆峒区终于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退出贫困县序列。虽然顺利摘帽,却没感到轻松。对崆峒而言,成绩只属于过去,包括秦义治在内的5000多人还未脱贫。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崆峒区依然任重道远。
群众不富,寝不安枕;贫困不除,誓不罢休。去年以来,崆峒区紧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历史机遇,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切实加强人才交流,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为事在谋,谋定而后动。崆峒区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任务落实。与河西区签订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明确了产业、就业、教育、人才、医疗等9项重点协作帮扶内容。
天下大事必成于细。崆峒区政府分管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2次前往天津河西区,对接落实2018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印发《崆峒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和乡镇的工作职责,为对口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为推进对口帮扶工作深入开展,崆峒区、河西区建立了互派挂职干部交流制度,有力促进了两地人才交流和产业合作。去年5月,天津河西区48岁的县处级干部陈军被委派到崆峒区挂职,任崆峒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具体负责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作为对口支援崆峒区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来自天津的孟洋从国内某知名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挂职。同时,崆峒区也派出1名县处级干部异地挂职,任河西区商贸旅游局副局长。
去年10月8日,崆峒区再次选派4名科级干部赴河西区挂职学习。东西部扶贫协作,这项民心工程、暖心工程、爱心工程,一直牵动着两地党政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心。今年以来,该区先后两批共帮扶崆峒区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2350万元。开展互访5次,召开联席会议5次,互派挂职干部6人,组织开展交流培训10期179人次。以特色产业扶持为重点,安排帮扶资金1489万元,以全区9个乡镇141个行政村为入股主体,配股到天源农牧、高科农林等9家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采取“保底分红+效益分红”,带动829户贫困户实现稳定收益。
做大劳务扶贫蛋糕,扩大就业助推脱贫。召开对接座谈会,签订就业协作协议,建立了崆峒区驻河西区劳务工作站,举办东西部劳务协作现场招聘会2次,提供天津市各类用工岗位810个……深化结对帮扶,拓宽协作领域。已与天津市食品集团商贸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与河西区4个街道、7个社区、1所学校、1家医院分别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促进对口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