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项目无尘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周 觅 摄
当今时代,电子信息产业进入了变革突围、融合发展阶段。
破解“缺核少芯”之困,寻求突围之路,必须研究产业发展规律,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脉搏……站在历史新起点的惠州吹响了新征程号角。
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瞄准产业创新前沿,引进更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强筋壮骨、强核补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集群。
而就在全会召开的一个多月前,TCL旗下深圳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项目在惠州顺利投产。这意味着,TCL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模组和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企业,更重要的是,核心部件供给从此不再受制于人,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得以确保。
今天,随着TCL模组整机一体化,旭硝子第8.5代、第11代显示玻璃,信利4.5代AMOLED生产线等一批引领型大项目建设快马加鞭、开花结果,惠州作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成绩有目共睹,成长的问题也不容回避。直面问题,研究问题,是突破重围的第一步。“缺核少芯”表象背后隐含的真命题是,身为“国字号”的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如何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迈向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
当世界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时候,历史又一次给予惠州机遇——超越自我,实现更强。要达成这一目标,从产业发展层面看,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自主创新,占领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事实反复证明,产业细分时代,只有坚守自主创新,在行业细分领域专心致志深耕细作,成为独领风骚的“隐形冠军”,方能真正争创一流,开拓属于自己的“蓝海”。
破题路径1
培育更多“瞪羚企业”乃至“隐形冠军”增强创新活力
船小好掉头,中小企业更有希望成为细分领域的王者。
1986年,德国著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通过调查发现,德国出口贸易成功的主因并非那些声名显赫的大企业,而是众多在各自细分市场默默耕耘并成为全球行业领袖的中小企业,即“隐形冠军”。
说到惠州的“隐形冠军”,一个典型代表就是把手机屏幕玻璃工艺技术做到世界领先地位的伯恩光学,其作为苹果手机屏的主要供应商,亦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屏幕玻璃供应商。伯恩光学(惠州)自2009年投产以来,产值年年递增。2016年,总产值达260亿元,实现利润7.43亿元。
“创新有风险,不创新有危险。”伯恩光学(惠州)的成功实践说明,在行业某一细分领域,小而精、小而专地持续用力做到极致,占据高端,才是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王道。
今天,业界通常将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形象地称为“瞪羚企业”。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越多,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
回望惠州,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全市企业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即大型龙头企业占GDP和工业总产值比例大,同时不愿也无力进行自主研发投入的小微企业数量多,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中等规模企业还不够多,恰恰这部分企业的创新研发才是最为活跃的。
如果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把惠州与毗邻的“全国创新之都”深圳作个对比,可以看出差距非常悬殊:2017年,深圳已有11230家,惠州仅仅794家。
对此,市委全会明确提出,既要以战略眼光抓“大象型”“狮子型”的大项目,让大企业顶天立地,也要让“羚羊型”企业铺天盖地,让新动能的、高成长的、创新为主导的企业在惠州集聚和涌现,乃至培育出更多的瞪羚企业,从而形成支撑发展的强劲动力。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 《第三次工业革命》里指出,未来各大组织架构将会走向一个分散合作的模式。大公司虽然还会存在,但形态一定得转型,必须聚焦在核心模块,其他模块则要与更有效率的中小企业分享合作。
市委全会闭幕第二天,《惠州市“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中小企业入库指南》正式下发,重在遴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给予优先扶持,通过以点带面培育出更多瞪羚企业。
“惠州抓创新抓到了关键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安晖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占领产业价值链中高端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培育更多“瞪羚企业”乃至“隐形冠军”。
破题路径2
站在世界级湾区高度打通“岛链”探索协同发展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战略腹地和枢纽门户城市,惠州无疑成为世界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一员。
如果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看作广东创新发展的“第一岛链”,那么惠州就刚好处在“第二岛链”上,对于刚刚孵化出来的成长型创新企业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关键是要研究如何打通跟 ‘第一岛链’的连接点,让更多的创新资源在惠州聚起来活起来。”市委全会强调。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必须清楚,打通“岛链”,目的在优势互补、互融共赢,让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加顺畅地配置创新资源,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再放眼世界,任何一个著名湾区,协同发展必是题中要义。
以旧金山湾区为例,其城市群分工定位很合理,协同效应明显。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前所长肖恩·伦道夫曾表示,经过160多年,旧金山湾区已经形成了以旧金山为中心的金融和历史文化区,以奥克兰为主的工业产业基地,以及以圣何塞所在的硅谷南湾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每一个城市与湾区内其他城市都是错位发展。
事实上,在打通两个“岛链”连接点、寻求两者协同发展方面,惠州已有初步探索。
整洁明亮的无尘车间里,一块玻璃基板在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上传递,历经13道工序最终成为一个55寸液晶显示屏,整个过程大概只需15分钟。
这是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项目车间里的一幕。TCL作为国内唯一完成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彩电企业,面板在深圳生产,玻璃基板和模组整机一体化则在惠州生产,成为深惠两地产业共建、互融发展的典型。
协同发展并非梯度转移而是主动拿来,这需要足够的底气。惠州有产业基础。手机制造一年产量超过3亿部、彩电产量位居世界第三、车载导航产量占全国40%、一次锂电池全球销量第三……电子信息产业不仅支撑起惠州产业的半壁江山,也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惠州土地空间资源潜力巨大。从土地面积来看,惠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排第2位,占整个大湾区面积的1/5,是广州、深圳、东莞面积之和。尤其是,惠州的土地开发强度仅约为9%,而深圳、东莞则已接近50%。
“惠州有良好的产业配套和足够的土地空间,是创新企业加速成长的乐园。”对如何促进协同发展,安晖指出,惠州有自己的产业特色,要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和惠州联系紧密的有条件发展的领域去进行集中发展。
可以预见,未来,通过打通跟“第一岛链”的连接点,更多的创新资源将在惠州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