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何华先正为新一批自动化养殖、配送设备的上线做着最后的准备。作为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掌门人,22年前,他曾在水产界开启创举——在业内接连试验失败的情况下,他是首个成功用火车运活鱼的企业家,并在随后开启汽车运输活鱼的时代。22年后,在成功坐上全国淡水鱼市场头把交椅后,何华先正酝酿掀起新一轮水产品流通技术变革。
对于水产企业来说,掌握了核心的物流技术,就等于抓住了产品品质的一大命门。毕竟,所有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保证活鱼在经历长时间运输后仍能鲜活如初,并最终成为餐桌上一道新鲜的菜肴?何氏水产恰恰掌握了达成这一目标的独门绝活。
通过数次降温和一系列技术辅助,何华先首创的物流技术能让鱼进入半休眠状态,睡着觉、做着梦就被运到3000公里外的城市;而到达目的地后,经过回温,鱼又会慢慢苏醒,活蹦乱跳。
就是这样一招让何氏水产将广东活鱼带到全国50多个城市,靠卖鱼创造了20亿元的年销售额;而依靠物流绝技树立高品质口碑,它更是成为永旺、盒马鲜生等超市和太二酸菜鱼等网红店的主要供货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自己吃的每3条鲈鱼中,就有2条来自何氏水产。
一家农业企业,到底是如何掌获品质、科技、市场三重王牌的?
给鱼“催眠”
火车上崛起的水产企业
何华先在水产界有个公认的名号——“鲈鱼大王”。他被冠以这个名号已经有10多年。究其原因,加州鲈在全国的养殖产量约为34万吨,其中广东就占了23万吨;广东加州鲈的主要养殖地在佛山,何氏水产更是其中的领衔企业,每天约有200吨的鱼从这家企业流向全国。
“我们占据了全国第一的淡水鱼市场份额,在很多城市我们的市场份额都遥遥领先,比如长沙70%的淡水鱼市场由我们把控。”用何华先的话来说,如今何氏水产的产品网络已遍布大江南北,产品囊括16个品种。
在水产品领域,要达到强大的市场占有率,无法简单依靠营销能力。鱼在经历长时间运输后仍能保证鲜活,更为依赖的是物流配送技术。而何氏水产崛起的真正撒手锏,正是能让其水产品赢得与时间赛跑的冷链物流技术。
在何华先踏入水产界的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活鱼运输全都要依靠飞机。“大商家几乎垄断了飞机有限的舱位,新入行的人,只能等着抢剩下的舱位。但是空运成本很高。”何华先意识到,想要靠养好活鱼在行业内占一席之地,必须突破大商家对运输渠道的垄断。他于是开启了一个创举——用火车运输活鱼。
这是个极具挑战性的方法,“有人试过,但没人成功过,鱼全死了。”而何华先却用自己的技术改造,实现了鱼的高存活率。他在车厢中装上充氧器保证鱼的氧气供应,并通过逐级降温等技术,先进行小批量的试验,再不断扩大批量和运输距离,“先是让活鱼成功到达长沙,后来可以运到武汉甚至郑州。”由此,何氏水产开启了产品不断北上的征程。
如今,何华先又进一步开拓了汽车运鱼的时代。“在运输的过程中,我们通过降温、高效远程配送技术,纳米供氧、全程密封。鱼在运输途中会经历两次降温,进入半休眠状态。到了目的地后,经过简单的升温,鱼又会慢慢苏醒,活蹦乱跳。”何氏水产品牌推广总监陈贺表示,这样的方法让运输中水跟鱼的比例最高可达到1:1,即使夏天水和鱼比例也能有2:1,即两份水养一份鱼,大大提升物流效率。
“在全程不添加任何东西的前提下,我们实现了活鱼高密度远程运输50个小时的目标,而且我们鱼的成活率也达到了99%,这是行业内的最高纪录。”陈贺说。
运输配送的独门绝技,让何氏水产足以凭借物流支撑生产,整合产业链,筑好品质的地基。
养鱼新“武器”
自动化技术优化产品口感、质量
多个2米高的巨大圆桶型建筑,整齐地坐落在何氏水产的户外厂区。这些巨型水桶是何氏水产即将上线的养鱼新“武器”:在每个桶内可以装40吨水,让5000条鱼在此暂养,养鱼密度远远高于传统方法,且鱼更新鲜。
通常鱼从鱼塘打捞出来后会在运输车上用冰块进行第一次降温,随后进入何氏水产暂养池进行第二次降温。“鱼通常会在温度为17度左右的池中待十多个小时,暂时养殖。”陈贺告诉记者,通过控制水温和供氧系统,可以让鱼在低温环境下保持平静,以便更好适应之后的物流运输系统。
可以说,暂养技术是鱼经历长途“旅行”后仍能保持鲜活、口感能始终新鲜的关键一环。而那一个个圆桶,正是何氏水产为了提升鱼类暂养的科技含量、带动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率,而进行的技术改造成果。
何华先一直认为,现代化农业都是按工业化模式进行生产,科技含量也不低于工业。
据他介绍,新型的暂养池比传统的鱼塘占地更小,能够让鱼在其中的暂养时间达到半个月到一个月,大大久于传统的十几个小时。“圆桶内会不停促进水上下循环,可以实现较长时间的高密度养鱼,这赋予了鱼更好的口感和品质,还能大幅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养鱼的环保效益。”
这套设备更为先进的地方在于,它融入了自动化技术,让养殖变得可控。比如,每个桶配有相关的感应器等技术设备,可以实时控制水温等。陈贺表示,这为养鱼带来很大突破。“水温控制得越完美,鱼的成活率就越高,不同季节养鱼水温标准不同,水温把控是个反复、系统的工作。新设备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同时水中的氧气含量、进水和出水量都可以实现自动控制,打造一个暂养鱼的最佳环境。而且这些数据都能记录在案,供工作人员查看调用。在一切自动可控的情况下,何氏水产还在该设备上加入了生物水处理技术,可以去除鱼身上的泥腥味,保证鱼的健康鲜活。
“暂养只是冷链物流体系的一环。在这个庞大体系中,目前我们已经有34项技术获国家专利,采用和制定了129项标准。”陈贺说。
树品质权威
多重检测给鱼开“质量身份证”
每个月,何氏水产的检测员都会拎着设备、带着相机,定期去各大农户、基地抽样调查鱼产品。“每个基地抽三到四条,我们要求检测人员必须在鱼塘里面拍视频、发定位,证明抽样的真实、准确。我们会将抽样的鱼打成鱼酱来检测,保障鱼的安全合格。”何华先说。
很多农产品都是供人食用的,与人的健康安全息息相关。这导致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保持了异常高的敏感度。正是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何氏水产将杜绝品质问题的防护措施武装到养鱼的每一个细节。
与很多农业龙头企业一样,何氏水产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会向农户、基地收购鱼。而合作农户的养鱼种苗则来自何氏指定的种苗供应商,这些供应商都在何氏专门制定的一份种苗供应商名录上,以保障鱼苗是安全可控。
除了种苗供应商,在养殖过程中,何氏水产的合作农户们定期都会迎来高校、科研所的专家进行专门的指导。在塘头,围绕水势控制、疾病防控、技术培训等内容,养殖户和教授你来我往的探讨声时常萦绕其中。这些专家是何华先在企业以往的产学研合作中积累的资源。他把这些权威资源专门引入田间地头,就是希望能帮助农户提高养殖成功率,降低病害损失。”
“我们还会推动农户、基地整合,做大它们的生产。毕竟大型基地比起小而散的农户,更容易做好品质。”何华先表示,正是通过这种生产组织方式的渐进式变革,何氏水产逐步建立自己的强大产业供应链。
为了进一步树立何氏水产的质量权威,企业会对收购的水产品进行8个项目的检测,凡是检测合格的产品,都会拥有何氏水产出具的一份检测报告,并生成一份生产合格证。这个合格证相当于鱼的“质量身份证”,是品质的证明。“只有携带这个标识以及身份合格证的鱼,才能够进入我们的暂养基地。不合格的鱼,我们一条也不收。”何华先说。
如今进入数字化时代,何氏水产更是自主研发建立了一套水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查到鱼的来源、运输车辆、运输时间以及鱼的流向。从养殖源头到市场走向,所有信息通过水产品包装箱上的二维码都可以查到。“这样才能让食品安全真正可追溯。”何华先说。
▶记者手记
以农业高科技
孕育农产品
高品质
与制造业相比,农业领域的品质往往更容易被忽视。但实际上,由于多数农产品都会进入我们口中,农产品品质与我们舌尖上的安全息息相关,因此绝不应该被忽视。相反,它应被摆到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高度。
由于有着“靠天吃饭”的天然属性,而且不少产品属于有生命的活物,因此农产品的质量把控往往比工业还要复杂、困难。也正因如此,做大做强高品质农业,是企业必须潜心钻研并付诸实践的课题。
何氏水产之所以能够多次创造行业奇迹、提供优质的水产品,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它弥补了不少农业企业欠缺的科技短板。农业其实是高科技的集中地。在美国、日本等农业强国,先进技术已深度渗透进田野。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这些国家就不断埋头研究农业黑科技,推动农药、农机等科技含量的提升,从而带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产品质量飞跃。
反观佛山,像何氏水产这样大胆创新、靠着专注刻苦的工匠精神不断掀起行业技术变革的企业,还是少数。要知道,如果想克服自然的“不确定”因素、守卫舌尖上的安全,企业必须依靠“精准而确定”的高科技,来捍卫产品品质。因此,何氏水产的创新意识和执行力值得其他企业学习。
当然,农业企业缺乏创新提质的资金、人才,是行业的普遍问题。因此,政府也要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为目标,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推动农业补贴、项目投资等主要投向绿色发展、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等方面。企业则应自觉加强与院校的合作,推动订单式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