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一大波狗粮要来了,捂好你的小心脏!
在如此浪漫的节日里,东莞人都在做什么呢?
烛光晚餐、浪漫旅行还是互赠礼物?太simple了!
东莞有一群人,他们正相聚在望牛墩,“穿越”到古代,寻找原滋原味的七夕。
这才是七夕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望牛墩,一场以“魅力水乡,情献七夕”为主题的七夕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男男女女。
在今年的七夕盛会中,设置了“魅力民俗”“魅力人文”“魅力印象”3大板块,包括“多彩非遗,匠心筑梦”特色贡案展、“魅力水乡,情献七夕”乞巧祈福夜、“印象望溪,风情岭南”水乡记忆展等活动,帮助参与者体验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深意。
事不宜迟,带你围观!
拜七姐求福求寿求姻缘
七夕节的前一晚,数十名姑娘拿着茶、饭、香、灯等贡品在舞台的一旁等候着,成年的未成年的都有,她们正在进行乞巧节的民间拜祭传统——拜七姐。
拜七姐通过文化艺术表演的形式演绎拜七姐祈福仪式,还原传统与人文习俗。东莞藉著名学者容肇祖《东莞年俗的风俗》云,东莞初六夕,妇有女先食素四十九日,以待乞巧日者。亦有食素七日者。食素四十九日者,每间七日中之一日全不食煮过之品,名是日曰清斋。所拜之织女星,俗称为七娘,或曰七姐。拜时,有拜四十九拜者。
这些经过品德、才能挑选的巧娘们,有序地进行着上香、对拜、洗手、颂文等一系列仪式,年纪从小到大,一个接着一个。,她们要先喝口糖水,然后用香浸过的水洗手后,方能上前拜祭。拜祭时还得成双成对、诚心诚意地三叩九拜。
拜七姐属于未婚女子和小孩的“特权”。男孩拜祭牛郎、董永。人们通过拜七姐求福、求寿、求姻缘,但一年只能求一种。年纪小的,求父母长寿;年纪大点,求家庭幸福;年纪可嫁,求的多是自身的婚姻幸福。
待霜染白发,与你做贡案
东莞人过七夕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做贡案。
贡案是每年七夕节之前,民间艺人自筹资金、自发组织购买花果物品,自己动手制作各种精美的手工巧物,在一处地方摆设,俗称“摆七姐”。这些巧物由大米、红枣等农作物为主要材料,用手工精心制作出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形成贡台,再融汇雕刻、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民间艺术手法,颇具观赏性。其主体一般分5个部分:茶酒斋饭;表现当地当时贺节的风俗;用大米、红豆、绿豆、玉米、花生等制作“五谷丰登”;用手工制作的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场景;拜祭香烛。
今年,望牛墩镇21条村的能工巧匠进行七夕贡案制作,还原传统与民俗,再现传统文化特色。望东村以“时代变迁”为主题的七夕贡案脱颖而出。
这台贡案宽1.6米,长达6米,展现了50年代望东村的村容村貌。分为祭品工艺、时代变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等三个部分。选用的材料主要是五谷、泡沫、泥土等等。
在贡案的主体部分,一片绿油油的水乡特色景象浮在眼前,岁月一下子回到了从前。古朴的村落相间分布在稻田中,你耕田来我织布,用柴米油盐烹调着日子的滋味。
有趣的是,这台贡案是由80岁的周金洪与妻子两人共同完成,耗时50多天。今年是周金洪夫妻学做贡案的第九年,也是参赛的第九年,更是连续获奖的第九年。也许,最美的爱情不是初见时的怦然心动,而是待霜染白发,还能与你相依相偎做贡案。
在传统习俗中感受爱情的本真
每一台望牛墩的七夕贡案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大量智慧和心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构思并用纯手工制作。正是这一特点,让贡案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同时,也使得制作贡案成为一件货真价实的苦差事。仍然参与贡案制作的爱好者们,大多数是老人,贡案制作者人群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近年来,为唤起年轻人的兴趣,望牛墩已经建立了“七夕贡案”制作培训基地,在镇内的小学和幼儿园开设乞巧贡案制作课程,小学生制作的贡案作品将进行专门的展示。下一步还将成立“望牛墩镇乞巧民间艺人协会”。
至今,望牛墩已建立“中国七夕文化博物馆”,获“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等称号,“乞巧节”也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杰芳表示,希望人们在探寻牛郎织女生命历程的感悟中,去追求人生应有的幸福与美好,进一步传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以及弘扬诚挚、忠贞、纯洁、专一的爱情观和婚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