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广东新闻

培育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协同的综合创新生态

时间:2018-08-21

  近期,魅族科技推出了魅族16手机,发布会上提到“所有创新本质上的提升都源自于硬件的创新”。而其压感方案及压力触控技术由来自深圳光明新区的纽迪瑞独家提供。2011年,纽迪瑞在光明新区留学生创业园起步,专注于压力传感器技术研发应用,持续驱动智能手机交互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实现了业务的爆发式增长。

  同样起步于光明新区留创园的爱湾医学,经过一年半的孵化,找到了一条专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检测的发展道路。爱湾医学检验实验室院士工作站是爱湾医学与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俞汝勤院士团队联合打造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是全市首批院士工作站之一。该平台旨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创新人才队伍,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深度。

  纽迪瑞、爱湾医学是光明新区科技创新活力的缩影。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新旧动能加速转化,围绕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区域之间的竞争已逐渐演变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的光明新区,提出了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造强区和产业新城。

  要实现智造强区、产业新城的发展目标,创新驱动无疑是最有力的发展引擎。光明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拿出了哪些实招?在培育创新引擎时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了解。

  1 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4%

  在光明新区第11代TFT—LCD及AMOLED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建设项目现场,随着建设工程的加速,将在2019年第一季实现量产。未来华星光电还将在光明新区规划建设第二条11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连同已建成量产的两条G8.5液晶面板生产线,届时,光明新区将拥有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显示产业集群。

  “华星光电坚持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科研创业之路,近几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在4%以上。”华星光电副总裁车汉澍说。

  据了解,截至2017年,华星光电累计专利申请数28898件,累计专利授权数6502件。专利/PCT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前十,PCT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前五。华星光电已建设有国内唯一的AMOLE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5家创新载体,目前5家创新载体承担了多个国家级项目,加速推进在液晶制程技术、AMOLED、新型显示材料等方面的研发。

  当龙头企业深谙创新发展之道时,一批创业企业也得益于把握住了科技创新的风口,实现了快速的跃升。以纽迪瑞为例,2011年成立至今,始终专注于压力传感器及压力触控技术的创新和实践,将总部设在光明新区同时,在海外还设有研发中心。

  光明新区初步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与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最新数据显示,光明新区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4%。

  光明新区经济服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光明新区瞄准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培育工作,完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2017年底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4家,总数达到614家,比上年增长70.6%。2018年,预计全年可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总数有望突破1000家。

  截至目前,光明新区共有贝特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华星光电AMOLE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新星轻合金铝镁钛合金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3个,华星光电广东省OLED器件结构及TFT背板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10个,市级创新平台35个,市级以上各类企业创新平台52个。

  2 实施“光明科技创新十二项行动计划”

  尽管近年来光明新区科技资源在加速集聚,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总体来看,光明新区专利授权总量虽多、增长较快,但授权专利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授权发明专利在授权专利中的比重较低;新区现有物业和未来规划的创新型产业用房中,生产性用房空间基本饱和,产业空间整体水平依然偏低;科技服务业主体数量少,创新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

  “大企业创新整体实力比较强。但从总体来看,其实创新主力军应该是中小企业,不管是专利创造,还是研发投入。”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华南区总经理孔伟强认为,光明新区还需要着力培养新业态。“政府要把营商环境政策扎实落实,做好服务。一方面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把新业态培育起来。”

  “光明新区要综合发挥区位节点、土地资源、成本洼地、生态环境等后发优势,探索一条技术研发与产业孵化同步运行、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深度整合的新路径。”一位观察人士则表示。

  据了解,光明新区强化顶层设计,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持续加强。积极对接市科技创新“十大专项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光明科技创新十二项行动计划”,出台促进创新资源集聚的若干措施,培育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协同的综合创新生态。实施技术改造倍增计划,鼓励企业机器化,最高给予项目投资额20%资金支持;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奖励,对科技型企业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10%进行补贴,重点发力创新驱动、质量引领、人才支撑,提升企业和城市发展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强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出台《关于加快科技金融发展扶持培育科技中小企业的若干措施》,通过提供科技贷款贴息、发债补贴等措施,降低科技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和融资成本。出资10亿元成立光明首只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并设立1只子基金,募集资金规模3亿元,计划2020年光明产业引导基金总量达50亿元。

  此外,光明新区正深入研究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持续引入高端创新资源。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各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强对高端检验检测机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3个国家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落地建设,对接引进南科大俞大鹏院士的米级石墨烯单晶薄膜生长检测项目、深圳大学骆静利院士的石墨烯海洋防腐材料的中试平台项目等院士项目,推动深圳市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链接

  布局重大科教项目及研发平台

  光明新区打造源头创新策源地

  在光明新区东北部,落户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科学城等重大科教项目、重大研发平台。

  未来,这里将成为光明新区乃至深圳重要的源头创新策源地,形成强大的科技产业集聚和转化能力,并吸引一大批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光明,实现各种科技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

  补基础创新短板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显示,在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4个一级指数中,深圳的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3项指数均排名前3位,但创新资源指数仅排第25位,是一个明显的短板。

  为补齐源头基础创新短板,深圳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引领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要在重要前沿科技领域向源头创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

  今年落户光明新区的科学城就是深圳筑牢源头创新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城分为装置核心区、科学教育区、综合配套区、拓展区。在装置核心区重点布局若干大科学装置及其配套研究平台、国家级实验室等。科学城建成后,有利于实现制造业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方向发展。

  根据深圳“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要求,光明新区积极对接市发改委、市规土委、市科创委等部门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目前,科学城发展规划和空间概念规划加快编制,科学城相关区域纳入新一轮城市总规、土地总规和法定图则修编工作加快开展;核心区土地整备工作已启动,已开展测绘、清点、房屋权属核查等前期工作,确保在2018年底前完成科学城核心区全部地块整备工作;配套区和光明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做到配套区和光明小镇规划定位与科学城相关规划相衔接;核心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配套土建工程快速推进,项目建议书已开展评审工作。

  建高水平科研平台

  “光明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原关内地区相比,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质量上均存在不小差距,其中创新要素集聚不够、创新空间发展不足、创新发展能力不强是最大的短板。”光明新区发展研究中心在一份名为《以大学为核心培育光明未来城市核心区——地方政府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综合研究报告》中提出。

  6月12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启动建设。深圳校区布局8个医科和新工科学院,其中新工科发展对中大一流大学的建设非常关键。

  光明新区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王军认为,中大深圳校区一方面能直接带来光明新区高素质人口结构的良性变化,另一方面又能带动周边创新创业和产学研平台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围绕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光明新区可借机撬动自身空间结构优化,培育创新引擎。

  那么,中大与深圳相遇,会擦出什么创新火花?

  据了解,深圳校区的新工科将与深圳未来产业发展和创新发展战略紧密契合,比如新材料、智能工程、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等,都是科技最前沿的、产业最前沿的。借助深圳创新产业发展的优势,帮助中大快速提升工科发展的水平,把中大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的工科短板补齐补强,也将会对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引领型发展起到更大的支撑服务作用。

  “深圳有创新优势和创新需要,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深圳,势在必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校长罗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中大计划在深圳校区布局建设3至4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面向学术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希望都能逐步落实,建设成为同领域国际上高水平的平台。

  ■相关

  深圳市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

  示范基地即将启用

  在光明新区招商局光明科技园内,有两处正在进行施工的楼层,不久将作为深圳市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示范基地投入使用。示范基地承担了深圳市在石墨烯产业上的共性技术研发、产品检验检测、标准研究制定、项目孵化培育等公共服务职能。

  该基地将推动石墨烯在深圳本土各产业领域中的应用及产业发展,助力深圳创建国家级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

  建设示范基地产研基础良好

  在石墨烯产业发展方面,光明新区具有良好的产研基础。

  落户在新区的贝特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是我国石墨烯产业的领军企业,是国内第一家从事锂离子电池天然石墨烯负极材料研发的企业,拥有负极材料完整价值产业链,在石墨烯分体的批量制备以及石墨烯在电池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其次,产业应用领域广泛。石墨烯材料应用的示范性企业华星光电,聚焦柔性显示及光电元器件方面的应用研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优宝新材料目前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研究石墨烯特种润滑脂,绚图新材料与石墨烯研究院合作研发石墨烯防腐涂料项目。

  “光明新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区位条件和优良的综合交通优势,土地储备也相对丰富,具备较大空间优势,可为石墨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打造一体化开放式创新平台

  早在2017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科技产业十大行动计划”,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示范基地项目就是其中的重点项目之一。

  2017年11月16日,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光明新区与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签署了《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光明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建深圳市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示范基地框架协议》,商定市、区两级共同在光明新区建设深圳市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示范基地项目,为尽快补齐短板、加快深圳市石墨烯产业发展提供平台和保障。

  目前南科大俞大鹏院士的米级石墨烯单晶薄膜生长检测项目、深圳大学骆静利院士的石墨烯海洋防腐材料的中试平台项目以及深圳市石墨烯检测检验平台已落户示范基地。

  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示范基地建成后,将通过资源整合、开放共享,打造成“政—产—研—用—资”一体化的开放式创新平台,解决石墨烯工程化应用及产业化所面临的共性和瓶颈技术问题,通过实现石墨烯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促进石墨烯产业链规模化、高端化快速健康发展,并且充分利用新区引导基金等创投资源,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石墨烯产业项目投资,结合持续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石墨烯研发团队和研究机构,引进全球优秀的石墨烯研发成果开展产业转化,搭建全球石墨烯研究与深圳产业之间的桥梁,进而推动石墨烯在深圳本土各产业领域中的应用及产业发展,助力深圳创建国家级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

  • 上一篇:深圳租房市场调查:上半年租金同比涨了一成多
  • 下一篇:2018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高峰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