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隆”,在江苏沿海,矗立着搭载液压升降系统的“KOE-01”风电安装平台,在日复一日的作业中,精准快速的完成着上千次的上升与下落。这一印有“佛山制造”的海洋工程重型机械装备,正来自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铟海工”)。
2017年,精铟海工进军风电市场,成为国内海洋工程核心设备“三件套”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在这一成绩背后,是高品质的支撑,使精铟海工扎根国内海洋工程领域,并开辟了多元市场。
如何炼就高品质?在精铟海工的佛山生产基地里,世界唯一的可完成100%负荷测试的试验机给出了答案。这一试验机以高于海上极端情况的参数,“试炼”出厂设备。与业内多采用计算机线上模拟的方式相比,试验机无疑更好地保证了品质标准。
同时,为了加强对多品类产品的品质控制,精铟海工专门成立委外管理部门,立下规定——每类供应商至少备3家,每件原材料设3重检,严格落实“优胜劣汰”。
树立高标准▶▶一台试验机炼成“全球之最”
在精铟海工的生产基地中,全球唯一的海上平台核心装备安装试验机正在快速工作。
这一由精铟海工自主建造的试验机,能对出厂设备进行真实作业模拟,其所设置的模拟参数,高于海上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这意味着通过试验的设备,将达到全球最高交货标准。
与业内多采用计算机线上模拟不同,“计算机模拟只能验证设备功能,而我们的试验机可以模拟事故。”精铟海工总经理吴平平解释,海上作业情况复杂多变,一个感应器失灵、一件次品零件出现,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而精铟海工试验机能重现事故数据,提供问题解决方案,把出厂设备个个炼成“实战兵”。
在2014年前后,试验机模拟检验设备,成功为中海油检测出一外国制造设备的缺陷,打破了外国企业在设备质量方面的绝对话语权。
有全球唯一的试验机为品质“护航”,对于企业来说又如何达到这一高标准?以精铟海工自主研发的海洋石油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例,历时1年的研发时间内,为实现品质,公司几乎倾入了全部人力、物力。
尤其在齿轮研发上,庞大的平台对材料刚性程度提出较高要求,但海上作业环境又要求钢材有一定的柔性与抗腐蚀性,如何达到这一平衡?精铟海工专门找到大型炼钢企业共同研发。
“每炼出一批钢材,我们就拿去磨成齿轮,然后进行测试。”精铟海工质量负责人说。在精铟海工,单一个齿轮反复经历崩坏、重做、再崩坏、再重做研制历程,经过连续3个月不分昼夜、不断更换材料,才最终研发出最适合的齿轮。在这项预计投入2000多万元的研发项目中,硬件的损耗又“砸”入了5000多万元。
抓住“敲门砖”▶▶“降维打击”拓展市场空间
但海洋工程机械设备领域曾一度被外国产品垄断,如何获得市场“敲门砖”,成为了摆在精铟海工面前的难题。“一家新锐民企,很难给出诸如成品率、资历这样的‘文凭’,那时,产品品质几乎是我们手里唯一的一张牌。”精铟海工董事会秘书邓达纮回忆。
在一次洽谈合作中,某企业提出要求精铟海工让员工上升降平台,完成全程带人升降试验。
这一要求并不简单。高近100米的自升式石油钻井平台,如果在升降过程中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将以自由落体速度“下坠”。之前从未有国外供应商在自己的设备上做过类似的试验。
这时,精铟海工董事长李光远二话没说,走上平台。持续近6小时的升降试验中,当平台缓缓升至最高点时,李光远自豪地向所有在场专家宣布:“我们成功了!”
以品质作为“敲门砖”,精铟海工打破国外的行业垄断,“俘获”了中石油、中海油、中船重工等一系列国内龙头企业的“芳心”。在其销售额中,这些龙头企业一度占公司营业收入90%以上。
2017年,品质又为精铟海工带来了新的机遇,从对品质要求严苛的深海“杀回”技术可迁移性强、要求相结较低的浅海。精铟海工将之比作“降维打击”。
延续“全球最高交货标准”试验机检测,精铟海工将业务拓展至海上风电安装维护平台的建造、运营及服务。
目前,精铟海工自主研发设计的“KOE-01”设备,已在国电的龙源江苏大丰风场作业。该设备采用的可连续式升降系统亦是国内首创,上升速度相当于国内已有技术的1.5倍,有效提升了平台的海上作业效率。
而未来,邓达纮介绍,这些海上风电与海洋石油装备,加以适当的改造还可应用于像海洋渔业、海底碎石疏通等海洋工程项目。
跟踪“品质源”▶▶深入产业链撬动“品质杠杆”
随着市场的拓展,精铟海工的产量和品类也在快速增长,从而对企业的品质把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吴平平给出了精铟海工的品控秘诀:“生产一个高质量设备很简单,但是放大到1000个,就需要企业形成品质体系。”
依托佛山南海强大制造业,精铟海工原材料的生产和锻压以及产品的部件均为委外机加工,因此品质体系的建立就意味着将品控工作延伸到产业链上游,从源头把关供应商。
“一方面是市场手段优胜劣汰,另一方面是合作开发。”邓达纮介绍,其中图纸、参数设置的自我把控是关键,同时公司成立了专业的委外管理部门,提升集成管理组织能力。
首先,精铟海工会对候选供应商做“管理体系评价”,评价包括人力资源、财务、工艺技术等多方面指标,探清虚实。随后纳入供应体系的商家,将接受品质意识教育与技术交接。必要时,精铟海工会直接把技术人员派到供应商的生产线上。
在精铟海工100余家供应商中,备有每类供应商至少3家,每件流入原料将迎首检、过程检、回程检的3重检。如果有厂商对次品进行补焊、填焊、痕迹打磨,鱼目混珠等情况,精铟海工就会酌情启动淘汰、处罚程序
这一模式也被业内专家类比为“苹果公司之于富士康”,通过放大优秀环节,深入产业链撬动“品质杠杆”。
除带动供应商整体制造水平提升外,精铟海工还为一批金属企业打开了高端市场,使一些原本鲜有人问津的高端铝材,从此告别“价格战”苦海,在精铟海工的设备上找到了“归宿”。
以品质取胜,被称为“佛山无影脚”的精铟海工,在帮助海上平台“站稳”同时,正为更广阔海域树起品质“风向标”。
■记者手记
视品质如企业生命
“一升一降”,是精铟海工产品的轨迹。早期,由于海工装备技术门槛高,市场被国外寡头公司垄断。但作为半路杀出的“程咬金”,精铟海工研发的海工装备及风电安装平台产品,均为国内首制并投入实产应用,成为进口产品的优选替代,打破垄断,核心产品在国内市场有绝对的占有率。
一家民营企业是怎么做到这些的?精铟海工董事长李光远曾说:“我们自己很笨地去做试验机,反复实验,不断从失败中获取经验,然后才能研发好产品。”
比如说,精铟海工自主建造的全球唯一海上平台核心装备安装试验机,以最严苛的试验标准,把关产品。其在研发自升式钻井平台升降系统中,连续3个月不分昼夜、循环“崩坏、重造”的过程,光是硬件的损耗就“砸”了5000多万元。
纵览国内许多成功企业的发展,类似的做法反映的正是企业视品质如生命的“蛮劲”,这分力量将带企业走向更广阔天地。
撰文:华声宇 蓝志凌 袁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