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岗头村大沙基的白坭镇现代农业园区内,抬头可见富湾特大桥跨越西江进入佛山市高明区辖区。坐落在这个农业园区内的澳德丰农业有限公司门面简单,正如该公司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李广彬常着白衬衫、深色西裤,传递出一份朴实的气质。如果不经提前了解,外人很难将这位身材消瘦、皮肤黝黑的“农民”,与控制着三水每年超1万吨蔬菜流通、影响着3000多户农户收入的致富能手联系在一起。
对大部分三水农户而言,依靠小商贩收购仍然是主流的农产品外销手段,但在“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下,农产品流通经常不畅,“丰产不丰收”“菜贱伤农”时有发生。目前三水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能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渠道,但散户居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合作社结构松散的现实,又使上述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广开销路”的作用。与此同时,土地租金上涨、农业劳动力老化、农资价格攀升、环保治理压力加大等因素又给种养业生产端带来了诸多发展瓶颈。
据统计,2017年三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3.78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种植业产值21.24亿元,增长1%;牧业产值30.26亿元,增长1%;渔业产值17.91亿元,增长 12.6%。种养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4.1%。如何推动三水种养业在产销两端实现转型升级,未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仍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A 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今年70岁的刘桂良是乐平大岗村委会先觉院村农户。近20年来,他一直守着几亩鱼塘过日子。水中养鱼,水边养鸭,塘基养猪,成为刘桂良固定的养殖模式。最近一批白鸭还有10多天就可以上市,刘桂良又找到村里的“鸭中”(中介),请中介帮忙联系商贩收购白鸭。
过去数十年,畜禽养殖一直是三水农业的重要支柱。即便是近年环保压力加大,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清理工作持续开展,三水畜禽养殖量仍居高不下。据今年5月发布的《2017年三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去年三水生猪饲养量达102万头,同比下降1.3%;三鸟饲养量4599万只,增长0.3%。畜禽养殖量常年处于高位,但产品流通方式主要仍在走十多年前的老路子:大量分散的养殖户各自寻找收购商,驱车到田间塘头收购畜禽产品。
“价格好时,通过中介求购白鸭的商贩不少;一旦白鸭供大于求,价格暴跌,商贩无利可图,白鸭根本无人问津。”刘桂良说,雏鸭从出壳到出栏一般需要45天,若超过一周仍未能上市,养殖户将面临亏本风险。2016年“烂市”期间,刘桂良曾以1.7元/斤的低价,将3批近6000只白鸭卖给中间商,每只鸭亏损近20元。
由于蔬菜种植成本较低,“菜贱伤农”的影响面甚至更大。2011年2月,由于北方大白菜的竞争,以及珠三角农民的大面积种植,三水区大塘镇数百万斤大白菜滞销,菜贩难觅踪影,当地农户只好眼睁睁看着连片大白菜烂在地里。2005年,大塘镇也曾出现大白菜持续半月滞销。
“40年前,大塘的大白菜全靠商贩上门收购;40年后,这种模式依然被沿用。”一名在三水区大塘镇农林渔业局工作多年的干部说,即使农产品价格偶有波动,抗风险能力较强的流通商可以通过冷链储存、拓宽渠道等手段消化市场压力。反观三水农产品流通现状,一旦农产品市场出现震荡,中小流通商往往自顾不暇,使流通环节陷入半瘫痪状态。
三水区农林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分析,“小生产、大市场”的农业格局,为数量众多的中小流通商贩提供了生存土壤,同时也是造成农产品流通链条不畅的根本原因。农户分散经营缺乏获得市场信息的有效渠道,大多数农户在少技术、无信息的情况下,往往容易盲目生产,导致农产品供大于求、流通无序,最终走入“丰产不丰收”“菜贱伤农”的怪圈。
B 大户优化产销对接
澳德丰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德丰”)坐落于三水南部的白坭镇岗头村。8月21日,李广彬在公司仓库数万斤冬瓜前来回忙碌。未来几个月内,这些冬瓜将被悉数运往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地。能够引领三水农产品走出国门,李广彬是为数不多的一位流通户。
澳德丰向农户收购的冬瓜、椰菜等农产品,80%的产品销售到上海,其余供出口国外,年流通量接近1.5万吨,辐射带动白坭等地3000多户农户。为保证货源充足,公司在2011年底还专门成立了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成为三水最早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企业之一。
现任澳德丰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的李广彬,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打拼已有20余年。1997年前,农产品流通仍然比较受限,当时李广彬的主要业务是从本地调运蔬菜到北方,随着1997年农产品流通市场全面开放,李广彬最终将业务瞄准国外。既因为国外市场价格相对比较稳定,总体效益要比国内高,也因为国外市场环境相对比较单一。
“1997年后,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由于农户分散,市场散乱,流通户对国内农业生产和市场的状况都不可能有全局性的掌握了解,很难抢抓机遇,甚至会添乱。”李广彬说,以冬瓜、椰菜为例,流通户不知道还有哪些地方也生产同类产品,对其具体的生产数量、品质也不清楚。但在国外就不同,冬瓜、椰菜在欧美的水土条件下无法种植,但他们在饮食上又有需求,流通商及时进入就等于抢占了市场空白。
就这样,李广彬带领澳德丰在销售端拓宽了冬瓜、椰菜、大白菜等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生产端,李广彬又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构建起日趋紧密的生产组织关系,有效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这对供求矛盾。
到今年8月,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已经拥有社员102人,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户进行蔬菜生产。合作社可实现种子供应、生产资料发放、技术支持、产品收购、对外销售“五个统一”。其中,出口冬瓜在白坭、博罗、肇庆、番禺等地实行订单式种植,保底价收购。北运冬瓜则由澳德丰向订货商收取0.02元/斤的中介服务费,再组织收购农户冬瓜。据了解,稳定生产和销售问题解决后,农户平均一亩蔬菜单造能增收1000元左右。
C 生产端的发展瓶颈
获得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认证的三水乐平雪梨瓜,是继黑皮冬瓜后三水又一拳头农产品。在南嘉洲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嘉州”)的推动下,三水区乐平雪梨瓜专业合作社在2010年9月成立。目前合作社有社员超50人,其他非社员的小规模种植劳动人口超1000人,涉及雪梨瓜种植经营面积超过1000亩。
“依托公司销售渠道,乐平雪梨瓜的销售网络已覆盖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地区。”南嘉洲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炎华说,但在生产环节,合作社还没能做到统一种子、化肥供应和种植管理,往往只能在收购环节设定品质标准,向农户收购雪梨瓜。
据三水区农林渔业局统计,目前三水共有55家农业龙头企业和1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大部分规模仍相对较小,组织也较为松散。三水区农林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说,一旦其他中间商的收购价格高于合作社的出价时,合作社社员就会把产品交售给出价较高一方。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规范社员种养方面也是一大难题。
近年来,李广彬也有尝试在距离澳德丰30公里开外的三水中北部推广其“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但同样没能取得成功。李广彬总结认为,农产品低值、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高物流成本是导致“五个统一”无法推广的主要因素。
李广彬算了一笔账。去年,澳德丰与小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位于乐平南边的“小农街”种植及科普基地种植了10多亩紫椰菜,按亩产1万斤,收购价0.6元/斤算,小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可以获得约6万元收入,但将这些蔬菜从乐平运往白坭的人工和运输成本就接近1万元。如果不扩大生产规模,这部分成本就无法压缩。为此,李广彬还考虑在乐平、大塘等地设立澳德丰分公司,但因运营成本过高也只好打消念头。
随着土地租金上涨、农业劳动力老化、农资价格攀升、环保治理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三水种养业在生产端也面临着更多发展瓶颈。
今年8月初,67岁的大塘镇永平村村民陆启良和65岁的梁翠莲凭借种出的82.9斤冬瓜,赢得了大塘镇2018年冬瓜王大赛的冠军。陆启良说,他们从2004年开始种植冬瓜,最高峰时夫妻二人种了近10亩冬瓜。但年纪大了,今年只种了2亩。早造冬瓜每农历十二月播种,次年农历四月上瓜,如果请一个工人3000元/月,这4个月单人工就要12000元,陆启良认为“不划算”。
■关注
引入和培育更多龙头企业
对于破解三水种养业的发展瓶颈,李广彬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引入和培育更多优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让它们在产销两端发挥更强有力的纽带作用。
“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方面可以拓宽、稳定小农户们的农产品销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应用新的科技、生产组织模式和种植经营模式等,在生产端破解农用地闲置、农村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种养附加值。”李广彬说。
基于这样的发展思路,李广彬现在除了扮演流通大户的角色,还专门在白坭岗头村开辟了10多亩的土地,发展大棚农业,尝试无土栽培和名贵中草药种植。据李广彬介绍,1亩设施农业投入高达10万元,其中可获得政府一半补贴。虽然投入巨大,但效益同样可观。以无土栽培叶菜为例,普通农田亩产叶菜1000斤,一年3造;无土栽培叶菜亩产可达2万斤,一年有18造。
无土栽培生产出来的叶菜口感略逊于农田种植蔬菜,但无需使用化肥农药,供应量稳定。李广彬成立了配送公司,与三水区内多家中小学开展蔬菜供销合作,其中就包括以这些无土栽培的蔬菜作为食材供应。
与此同时,三水各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都围绕提高生产效率和种养附加值,迈开了探索步伐。
在乐平镇南边,“小农街”项目以无公害为基础,绿色产品为目标,有机农业为方向发展种植业,同时探索打造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在三水区乐平镇范湖赤东村,连片170多亩鱼塘是乐平刘氏水产养殖公司的生产基地,也是三水探索水产养殖向高值、高产养殖发展的“试验田”;在芦苞镇四合村委会,健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叶桂柱已经牵头开发出第三代“颖健叶”牌水果玉米汁,通过深加工让种出来的水果玉米产生更高价值。
近年来,三水已积极通过出台奖补政策、规范交易流程等,引导农村土地逐步集中流向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实现连片规模经营。也有镇街探索以特色小镇规划,推动农村土地集约流转。如白坭镇通过打造“文创古镇”,已规划出600多亩土地,其中200亩由澳德丰向白坭镇西岸村委会沙围村租用,打造农业科技现代化种植展示区、农业科技小院、农业产学研示范展示区、农业装备示范区等。
“土地租金每年每亩大约4000元,可以增加沙围村集体经济收入,项目建成投用还会聘用当地村民,月薪有3000元—4000元。”李广彬说,项目不仅是澳德丰业务拓展的需要,还会在设施、技术、品种推广等方面惠及周边农户。例如农业装备示范区是由澳德丰与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家庭农户生产的小型农业装备。
对于三水未来农业发展,李广彬有喜也有忧。他希望能多社会资本力量、企业家能进入三水的农业领域,共同开拓出三水现代农业发展的光明大道。
统筹:王伯乐
文/图:林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