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广东新闻

浙江龙游给高明带来什么启示?

时间:2018-08-30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晨北小区里,工人们正在忙碌地进行最后的装修工作。很快,580户安置居民就要入住于此。这是龙游县又一个新建成的异地搬迁小区。

长期以来,这里的村庄布局零散、农民无序建房导致空间碎片化,加上部分村庄因人口稀少形成“空心村”现象,影响着公共管理和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龙游县以“农村人口集聚”为主抓手,遵循“进得来、稳得住、过得好”的发展理念,探索走出了一条自然村整体搬迁、公寓式集中安置、宅基地同步复垦、差异化补助赔偿、公司化运行管理的异地搬迁新路子,盘活了当地乡村振兴的“棋局”。

值得关注的是,龙游县推动自然村异地搬迁一直坚持村民自愿原则,且长期坚持在区位地段好、教育和医疗配套完善的地区建设安置小区,农民安置房增值保值效应明显,充分调动起农民参与异地搬迁的积极性。如该县首个安置小区晨东小区从2011年通过验收至今,安置房已升值八倍以上。

回看高明,7月31日召开的高明区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按照做细做实基层治理单元的理念,科学调整村组设置。一方面对规模过大、较为分散、不利于管理的行政村进行适当拆分,建立规模适中、管理有序的行政村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对“空心村”、地处偏远基本无人居住的村民小组,进行适当的合并、撤销,建立相对集中、和谐融合的村民小组管理模式。

同样面临着村庄布局零散、“空心村”现象突出等困局,同样属于多山区丘陵地貌,同样面临常住人口只有40多万所带来的人口聚集瓶颈,龙游县所走出的乡村振兴突围之路,能给高明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进得来

下山搬迁让农民住上新房

走进位于龙游县东华街道的首个农民集聚安置小区晨东小区,一排排整齐的房屋,一座座风格独特的公寓楼映入眼帘。小区内休闲公园、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今年81岁的刘林清原先住在半山腰上的一间破旧黄泥房里,换个好房子是其毕生的心愿。根据当地政策,刘林清所在的自然村已不再审批建房,要想住上新房,刘林清有两个选择:一是到集聚点申请宅基地自建新房;二是以宅基地换住房,也就是说放弃农村私人建房权,到县城农民集聚安置小区申请一套安置房。

刘林清算了一笔账,自建房需要30万元,而2011年到安置小区购买一套120平方米的公寓房,每平方米只需1080元,有政府补贴作为基础,个人只需要交2万元便可凑齐首付,之后每月还800元房贷,十年就可以还清贷款。刘林清最终选择了入住晨东小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如今,刘林清所购买的公寓房,其均价已从2011年的1080元/平方米,上升到2017年的10000元/平方米,升值八倍以上,家庭由此有了一笔可观的财产性收入。

包括刘林清在内,龙游县目前已有893户农户自愿选择以异地搬迁的方式,在晨东小区住上了新家。晨东小区于2009年2月动工建设,2011年2月通过验收,总投资1.5亿元,总用地156亩,建筑总面积13.68万平方米,建有房屋983套,并配套建设物业管理用房、幼儿园及农民创业园等商业用房。

龙游县地处浙西金衢盆地,常住人口40多万人,境内多山区丘陵地貌,全县114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1800多条自然村,面临着村多人少、村庄布局零散的发展困局。近年来,龙游县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支点,规范宅基地管理。

在实践中,龙游县按照“撤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原则,创新集中集聚模式,推行全域“跨村建房”,拿出区位较好的地块建设安置小区,采取县、乡、村、点层层布局,从源头解决建房难、建房乱的问题。

与此同时,龙游县还梳理整合了下山脱贫、水库移民、地质灾害搬迁、村庄整治、危房救助等政策资源,在浙江省财政补助农户每人8400元的基础上,县财政给予退出原宅基地每平方米100元补助,对整村搬迁农户再给予平均每人1000元的奖励及一定的安置过渡费。如此一来,各方面补助加起来,农户自己再凑点,基本上就能拿出首付款。

得益于此,晨东小区之后,龙游县又先后建成了湖镇阳湖异地搬迁小区、溪口翠竹小区、高坪桥移民安置小区等多个项目,不仅提升了入住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加快了新型城镇化的步伐,改变了土地粗放利用的旧模式。

据统计,龙游县原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达到198.42平方米,现在农民集聚安置小区内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减到97平方米以下。

稳得住

市场化运作为安置小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很难想象,从一片荒地到草木掩映的小区,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晨东小区就成为了近900户下山农民的幸福家园。

“这都是市场化的力量。”负责小区投资建设的龙游县奔康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付卫平说,龙游县的财政并不宽裕,要拿出上亿元资金用于小区建设,难度不小。

几经权衡,龙游县在浙江省率先试点“公司化运作+市场化安置”的运营方式,由县农办发起,县财政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龙游县奔康投资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化融资和市场化搬迁模式,统筹推进下山脱贫、农房改造、退宅还耕等工作。

“以前安置小区的运作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农民自建,不仅存在建设时间长、配套不足,且由于各人品味不同,也使得发展面貌跟不上,出现‘有新房没新村’的局面;另一种是由部门牵头建设,但弊端在于建设资金匮乏,往往费时数年还建不成一个安置小区。”付卫平说。

市场化运作意味着资金可以来源于社会融资。奔康公司成立后,便发挥融资平台的功能,主动与浙江省龙游县农业发展银行对接,由奔康公司作为贷款主体,县国资公司给予担保,成功向县农业发展银行申请了1.2亿元的贷款额度。此举也开创了浙江省“农农”联合的先河。

与此同时,奔康公司所开发建设的安置小区在确保80%—90%的房源用于安置异地搬迁农民的基础上,还会在每个安置小区预留10%—20%房源用于市场化销售,并通过房屋租赁、市场买卖等方式获利,一方面为安置小区的后续管理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又可为新建安置小区积攒资金。

“向农民出售的安置房是低于成本价的,一定程度上做的是‘亏本买卖’,而用于市场化销售的房源则完全按照市场价,有一定的盈利。”付卫平说,在一盈一亏之间,不仅使农民能够买得起安置房,而且使奔康公司所开发建设的每个安置小区还可获得一定的利润。

龙游县农民安置房市场化运作还有一大创新点,就是依据退出宅基地面积排序,让农民选房更公平。晨东小区共有983套三种户型的住房,但农民异地搬迁的积极性很高,共有1540户报名参加安置。

为了处理好“户多房少”的问题,奔康公司根据原宅基地退宅还耕面积等因素,分批次、按退宅面积排序确定安置对象,改变了以往按“抽签”确认安置资格“看似公平实际不公”的传统做法。

“就像高考录取一样,确定了‘分数线’以及填报‘志愿’后,电脑系统自动划线,确保公平。”付卫平说。截至目前,龙游县已建设9个县级异地搬迁集聚小区,建成中心村集聚点27个,集聚人口达3.3万余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正以年均2.1%的幅度逐年提升。

过得好

多措并举变“输血”为“造血”

安新居,再创业,奔富路。农民洗脚上岸变身“上班族”,日子也一天天殷实起来。

走进位于龙游县溪口镇的翠竹小区,几个妇女正在一个来料加工点里工作。“针对小区内缺乏劳动技能、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年人以及一些家庭妇女,我们引进原料加工等工作车间,让他们能够在家附近工作。”付卫平说。

翠竹小区的来料加工点共可容纳56人就业。此外,阳湖小区、晨东小区也在小区内设有来料加工点,分别可容纳55人和35人就业。就业者的工作弹性较大,可以根据家里事情的多少,来决定自己的工作量。“一般每个月工资大约有3000元,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奔康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同样是为了方便安置农民就近就业,龙游县部分安置小区在选址时就安排在了工业园区附近。可容纳580户安置农民入住的晨北小区,位于龙游经济开发区内,周边企业林立。为了让小区居民实时了解就业信息,奔康公司在小区显眼处专门设立了一块LED大屏,滚动播放开发区企业的用工招聘信息,并安排旗下的物业管理公司帮助农民联系就业。

当农民集聚后,空闲的土地得到了流转和集中开发使用,为乡村发展腾出空间。“土地的股份永远是农民的,他们进行异地搬迁后,不仅能够到城里的企业打工,增加收入,还能享受土地开发带来的分红。”付卫平说。

据了解,龙游县以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为契机,五年来已直接节约土地9025亩。同时,该县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已搬迁的村庄宅基地进行复垦,成为增加耕地面积的有效手段,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新槽中草药、沐尘桃花谷等一个个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和创业基地如泉涌现;士元茶旅综合体、龙南溪口至毛连里风景线、龙游花海田园综合体、横山十里荷花长廊等一个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应运而生。

在尝到异地搬迁实现土地集约发展的甜头后,为了持续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目前龙游县已在中心城区重点规划了11个集聚小区,可安置户数约2万户、近6万人。

而在农村人口向城区集聚的过程中,龙游县计划同步开展自然村优化合并,用数年时间,将全县自然村数量从现在的1800多条,优化合并到600多条,开启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局面。

相关

“党建+”发展模式促乡村“蝶变”

在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公告栏上,一张“党员先锋榜”十分醒目。这张“先锋榜”是党员每月的积分情况,加分、扣分一目了然。通过对党员的积分考核,倒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乡村“蝶变”,带动了乡风民风改善。

不仅是七一村,浙江其他地方也在因地制宜,探索把基层党建做实的途径和方法。这一探索本身,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七一村,这个与党的生日同名的乡村,20年前还是一个贫困村,如今已“蝶变”为远近知名的小康村。这一转变,得益于该村持续探索的“党建+”发展模式。

在党员管理方面,自2016年以来,七一村实行“十二分制”,对每位农村党员的日常行为进行记分。凡出现一次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行为,就会相应地扣除分值。记分达到6分的,由党支部通知提醒,记分达到9分的,由党支部进行警示谈话,记分达到12分的,作为不合格党员处置。

“十二分制”的施行,破除了农村党员管理无标尺的尴尬。为从严管理党员,七一村还增设了党员管理十二条“红线”,如政治立场动摇、理想信念缺失、组织纪律散漫、抵制或阻挠重点工程建设等。对触及十二条“红线”的党员,党组织将根据其表现和态度进行组织处理:期限整改、党内处分、劝退、直至除名。

同样为了推动党员有为、善为,浙江安吉余村从2017年7月开始实行“党建+生态”五步法,推动党员为保护生态发挥表率作用。

这一“五步法”包括五个步骤,分别为学、议、做、评、带。其中,“学”为对党员进行生态教育,“议”为组织党员研究村庄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通过“学”“议”等环节,将全村范围纳入责任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片区都有党员负责,同时建立“党员生态责任清单”,让每名党员职责明确。

结合主题党日,余村党支部每半年举行一次“党性体验”,对党员生态环保学习情况、实践情况、实际作用等进行评议,并纳入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如今,余村党员们的生态保护素养不断提高,并带动当地村民加入到保护青山绿水的队伍中。

而在义乌市城西街道何斯路村,2008年初,何斯路村党支部组织了多次“头脑风暴”,讨论如何从根本处入手,扭转乡情冷漠、村风退化的现象。最终,党员们一致同意,把“功德银行”建设作为切入口,由党员们带头善言善行,推动乡风民风改善。

据了解,何斯路村的“功德银行”采用积分制,党员和村民做了好人好事后,可以通过自己申报、他人汇报、事后补报等多种形式向“功德银行”申报。“功德银行”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事情进行核实,查实后以相应的积分记录在案。如管理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记一分;维护公共场所环境记两分;促进村庄事业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村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记三至五分。

如今,何斯路村“功德银行”所存储的好人好事已超过6万件,做好人好事在该村已蔚然成风。

关注

“美丽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美丽乡村,不但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鲜明的文化特色,更要有美丽产业、美丽经济的支撑。浙江义乌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发挥村落传统风貌保存完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吸引了不少产业项目进驻,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活力。

从“脏乱差”到美丽宜居示范村

漫步义乌市缸窑村,以陶为名的微景观随处可见——水缸是农户家栽种绿植的花盆,米缸是孩童们绘画涂鸦的画板,酒缸是长者家乘凉的椅凳和高高垒起的房子,而那些破碎的缸片,是古色古香的围墙,是别有风味的古道。

2005年之前,缸窑村可谓村如其名,烧窑制缸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2005年之后,随着铝制品在千家万户的广泛使用,缸窑村的烧窑买卖日渐冷清,村民收入大幅缩减。同时,长期用原始手段烧窑制缸,也使缸窑村的环境陷入“脏乱差”的境地。缸窑村一直在思考突围之路。

2014年前后,恰逢浙江在全省推行“三改一拆”(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缸窑村抓住这一机遇,重新规划村庄布局,迈出了发展新步伐。

“缸窑村制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乡土风情浓郁,因此当时村里决定要大力发展以制陶、酿酒、婺剧这三样民俗文化为支撑的乡村旅游产业。”时任缸窑村党支部书记冯化林说。

缸窑村的这一发展思路,得到了义乌市安徽商会、杭州鹿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恒风集团等企业的青睐。缸窑古村落开发、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非遗文化产业等多个项目纷纷入驻,总投资达1.8亿元,村庄由此焕发出新的活力。

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如今的缸窑村已成为义乌市以民俗文化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典范,接连获得中国文化传统古村落、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等称号。仅今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村里就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

百年古镇焕发新风采

从义乌市区出发,一路向南,便到了佛堂古镇。

初到古镇,仿佛撞入一个连接新旧两个世界的时光榫口。一边是青砖黛瓦,商埠码头,饱含古典韵味;而另一边是品质民居,精品商区,又不失现代风情。这里的人们,欣然接受古镇的吐故纳新,也致力于追寻老底子的味道。

据了解,佛堂古镇老街由主街、副街构成,主街长500多米,路面由青石板和鹅卵石铺筑而成,自北向南贯穿古镇。佛堂古镇生活着1.2万多人,老街上店铺林立,种类繁多,从油盐酱醋到布匹家具,肉铺、木材行、棉布店、油坊、金银首饰店等各种商铺应有尽有。

义乌市佛堂文化旅游区管委会副主任孟小玲介绍,佛堂古镇在明清时期便是义乌、东阳、武义、永康主要通商口岸,是邻近县市农副产品的集散地,金华、兰溪、杭州、上海日用百货的经销地,名闻江、浙、闽、赣、皖。

然而随着河运的衰落,佛堂古镇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2007年,当地政府成立佛堂古镇开发指挥部,随后在2009年开始了对佛堂古镇的修缮和活化。

“江浙一带有很多古镇,但我们希望能够保留老街的原汁原味,避免同质化。因此将义乌当地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手工艺人、美食等都引到老街上。”孟小玲说,为了吸引更多的商户进驻,管委会对商户实行扶持期免租的优惠,并积极寻找专业旅游开发公司,完善古街的旅游配套。

  • 上一篇:三水市民在家门口就可看省市名医
  • 下一篇:盛路通信:华为一级供应商的对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