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十大文化名片”
一年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元,拉动广东和西南地区石化下游产业超万亿元,向国家和地方上缴利税400多亿元,2010年以来连续八年居广东省纳税大户榜首。今年上半年,实现利税234亿多元,再创历史最好成绩。这就是茂名石化,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建设的第一家石化企业,让这座建设在石油上的城市,成为广东乃至全国一张名副其实的、亮丽的名片一一“南方油城”。
走进茂名石化,这里没有人们印象中石油化工城市的乌烟瘴气,有的是“茂名蓝”;这里没有油渍四溅围城的黑渠,有的是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结队游弋的炼油化工废水排放渠;这里没有满目疮痍的矿坑,有的是满眼郁郁葱葱的绿树鲜花植被,一座花园式工厂矗立在茂名中心城区。
新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家石化企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西方列强封锁,发展建设所需要的石油资源异常紧缺。而广东茂名荒野上有一种能燃烧的石头,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54年,国家派出专业勘探队,深入茂名,探明茂名雷打岭方圆几公里范围内,富含石油的油母页岩储量达50多亿吨。1955年5月12日,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成立茂名页岩油厂筹备处,组织开展页岩油开采提炼,并将其作为“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新中国第一家石化企业应运而生。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发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其中说到:现在我们准备在广东的茂名(那里有油页岩)搞人造石油,那也是重工业。
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揭开了茂名石油化工工业发展的序幕,数以万计的建设大军,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茂名这片苍凉荒芜的原野上安营扎寨,住茅草棚、睡大通铺、吃粗杂粮、喝矿坑水,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手拉肩扛,在雷打岭附近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于1957年在茂名大头岭建起了新中国第一座页岩炼油厂。
全国首座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生产基地
1959年,大庆油田发现,国家将石油工业的发展重点调整为天然石油的勘探与开采,茂名石化的发展面临着资金、人力、物力等多方掣肘。面对困境,茂名石化坚定信心,自力更生,一边发展页岩油,一边发展天然油加工,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先后将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扩展到600万吨、850万吨,并建成了一批二次加工装置与润滑油装置,实现了由单一的燃料型炼厂向燃料-润滑油型炼厂的转变。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能源供需矛盾突显,成品油市场供应严重不足,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更是频繁出现“油荒”。茂名石化审时度势,在国家、地方和中国石化大力支持下,于1998年完成炼油扩能,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350万吨,茂名石化成为国内首家千万吨级炼油厂,保障了广东与西南成品油市场稳定。2012年,新建10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投用,茂名石化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350万吨,是国内三家炼油能力超2000万吨的炼厂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前,国内乙烯产能低,日用化工产品原料多数依靠进口,导致日用化工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珠三角是日化企业集散地,生产所需的原料乙烯基本依靠进口。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国石化与地方政府支持下,茂名石化耗时10年,于1996年成功建成投用30万吨乙烯厂。2006年,乙烯年产量扩至100万吨,茂名石化成为国内首座百万吨乙烯生产基地,国内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日化企业原料国产化问题基本解决。
不忘初心忠实履行国有企业三大责任
茂名石化以维护社会与市场稳定为己任,全力保障石化产品供应。63年来,共提炼页岩油270万吨、加工原油4.13亿吨、生产乙烯1619.1万吨,向社会供应炼油化工产品4.6亿多吨,有力维护了广东和华南地区的石油石化产品市场稳定。
63年来,茂名石化累计实现利税3862亿多元。其中,2017年,实现利税417.92亿元,连续8年蝉联广东省纳税冠军。拉动石化下游产业发展的年产值超过一万亿元。
为支援茂名经济发展,茂名石化先后组建了8个合资企业,将更多税费留存地方,2017年留存地方的税费比2010年增长一倍多。同时,利用自身技术、人才与设备优势,帮助茂名发展石化下游产业,为茂名乙烯工业园区提供技术支持和“三废”处理,仅2017年就帮助地方企业处理污水50多万吨。
茂名石化全面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全力创建绿色企业排头兵。“十二五”以来,共投入上百亿元,用于油品质量升级和环境治理,实现了成品油从国2到国6的升级,建成了花园式工厂,为茂名市区空气质量稳居广东省前列作出了突出贡献。
茂名石化致力公益事业,过去五年,先后投入上千万元,帮助电白窝仔村、高新区木等村摘掉了“贫困村”帽子,目前,正全力帮助袂花镇古张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茂名石化还积极参与广东省扶贫济困活动。
记者 邹慧 通讯员 龙泰良 张亚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