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广东新闻

全球创客新都市怎么建?南海这场会议告诉你

时间:2018-09-01

“我们要从把握新时代新机遇的高度、从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高度,加深对全球创客新都市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8月30日,南海区建设“全球创客新都市”工作推进会举行,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主持会议。

会上,南海区国土、经贸、科技、住建、规划、交通、人才办等七部门与桂城街道相关负责人“挂图作战”,就各项工作推进情况及下阶段部署进行汇报。

自2016年8月正式提出该发展定位以来,南海围绕“传承品质、成就品牌”工作主线,以全球创客新都市建设为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加深认识、拓展思路、完善举措,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全球创客新都市建设涉及的163个项目均有条不紊推进。

此次会议的举行,既是总结更是鞭策。会议强调,南海各镇街各部门要集中力量、心无旁骛地抓好落实,在推进全球创客新都市建设过程中,突出创新集聚、示范引领、形态提升、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努力将南海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区域,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充分展现南海作为、南海担当。

开放型城市格局初显

广州地铁19号线、28号线或通南海

13个特色小镇启动建设、佛山西站成功开通运营、粤港科技中心等项目建成使用、南海文化中心等灯湖中轴城市地标启动建设……两年来,随着城市形态、交通路网、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日益提升完善,南海开放型城市格局逐步形成。

面向未来,全球创客新都市应该如何建?“当前最迫切的,是要打造一个能够全方位体现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域,引领全球创客新都市建设开创新局面。”黄志豪表示。

当前,无论是在城市形态还是产业发展,三山—千灯湖片区都具有良好的基础。南海已多次提出,要将该片区打造成为佛山的城市名片。此次会议再次强调,要将三山—千灯湖片区建设成为城市形态升级的示范、产业升级的示范、生态建设的示范、安全发展的示范、党建引领的示范,成为全球创客新都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抓示范的同时也要带全局。会议要求,其他各镇街要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打造各自的核心板块,例如九江的临港国际产业社区、西樵的听音湖片区、丹灶的仙湖氢谷片区等。

改革开放过去40年,南海通过建设“遍地开花”的村级工业园和产业园区,迅速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而今,城市形态不够现代化已成为南海一块突出的短板。

提升城市形态,村级工业园无疑是重中之重。会上,黄志豪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境,并强调各部门要以60个改造试点项目为抓手,大胆推广公有资产出资、村镇联合等现有的成熟模式,打造一批“二改二”“二改二点五”的新型产业社区。

打造开放型城市,离不开内外通畅的交通网络。会上,南海区交通运输局局长冼树雄表示,将以“湾区西部交通枢纽门户”为建设目标,构建可实施并可持续的现代化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会议透露,南海将强化与广州城市轨道网络对接,目前正积极争取广州地铁19号线、28号线延伸到南海,并获得广州方面积极响应,广州将启动28号线规划调整工作,报国家部委批准后即可启动建设。同时,南海将研究佛山西站未来与珠三角新干线机场的轨道衔接规划,并争取增加西向的始发终到列车班次、直通香港的班次。

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以“两高三新”为总导向总抓手

全球创客新都市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南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经贸)常务副局长伍慧英介绍称,今年1至7月,南海共引进超亿元内资项目95个,计划投资总额637.44亿元,投资额同比增长33.8%。同时,吸引了长江五龙、东丽非织造布、宋城演艺、爱德曼、微型超精密高端制造项目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抢滩进驻,实体经济更显活力。

然而,南海迈向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经济结构中传统产业比例偏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在培育阶段便是其中之一。

会上,南海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蔡汉全表示,下一阶段南海将重点构建“两高三新”现代产业体系。其中“两高”指的是高技术制造业,包括机器人、智能制造、先进装备、军民融合等产业领域,以及高品质服务业,包括金融、文化旅游、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领域。而“三新”指的是新能源产业,包括以氢能为主的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新材料产业,包括无纺布、新型材料等产业领域;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电子芯片等产业领域。

“今后,各镇街、各部门要将构建‘两高三新’现代产业体系上升为经济工作的总导向和总抓手,明确产业定位,全面精准发力,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蔡汉全表示。

与此同时,新引进重大项目少、带动效果不明显,也是南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挑战。

会议透露,接下来南海将强化重大平台功能。其中,以三龙湾(三山片区)建设为龙头,将三山—千灯湖片区率先建成创新集聚区,引领全区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加快推进南三产业合作区建设,重点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与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一道,打造成为未来的创新集聚区和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此外,南海还将重点引进一批龙头项目,发挥佛山西站辐射带动城市、产业发展功能。以季华实验室落户为契机,加快整合文翰湖公园周边产业载体、创新项目等各类资源,大力引入一批科创性项目和载体平台。

在引进重大项目的同时,南海还将着力培育一批本土龙头企业。会议透露,南海将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快培育1000家品牌企业。同时,努力将品牌企业打造成为隐形冠军、大型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引领带动一大批中小微企业加快成长,力争五年内实现“十百千万”的目标,推动南海在2021年成为万亿制造业强区。

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以“聚集人心”释放“人才红利”

全球创客新都市建设,主体在人。南海区人才办副主任卢启良说,过去两年,南海通过政策引才、项目育才、服务留才,推动发展模式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为推进全球创客新都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截至去年底,南海已建成一支37.9万人规模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同时,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多项指标位居省内或市内同级地区前列。

接下来,南海如何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吸引更多人才团队落户?“南海要聚集高端人才,关键是要聚集人心。”会上,黄志豪表示,南海要围绕“城产人文”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同时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会议表示,在链接创新资源方面,南海将坚持全球视野,充分发挥位于广佛都市圈核心区的区位优势,以季华实验室落地为契机,全力对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央企、对接北上广深和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城市和地区的创新资源,推动全球创新资源与南海、佛山乃至珠三角的制造业全方位合作。

同时,南海将坚持基础性人才与高层次人才并重、存量人才与增量人才并重,支持人才异地孵化,创新开展人才分类认定,将人才认定标准交给市场和企业。进一步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更加注重对基础人才、产业技能人才的培育。

新都市建设最终的落脚点,是为了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更美好。黄志豪表示,南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社会作用相结合,加快新都市教育、医疗、交通、户籍、住房等配套计划,营造高品质配套环境,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

会议透露,南海将在原有基础上,大力推动新建、扩建学校工作。同时,要加快探索小区配建公办学校、公办学校托管民办学校等学位供给新模式,扩大学位供给,满足不断增长的学位需求。此外,南海还将加快南海医院新院区、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省心血管病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新儿童大楼等一批卫生强区基础工程建设,加大医疗资源供给。

“我们梳理形成了163个重点实施项目,几乎囊括了经济、城市、社会、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南海发展未来,事关群众切实利益。如何将这些重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是各级各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黄志豪强调,各镇街、各部门一定要从讲政治、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建设全球创客新都市的重要性,把落实重点项目作为重要抓手、作为南海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相关

三山努力打造成“一带一路”粤港特别合作区

南海积极融入三龙湾,对标全球最好最优建设三山—千灯湖片区

8月30日,南海区建设“全球创客新都市”工作推进会议透露,备受关注的《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规划》已于近期完成专家评审。南海将举全区之力,将三山打造成民营经济高端服务平台、全球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以及广佛超级城市核心都市区。

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表示,南海将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一环创新圈”和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的部署,对标全球最好最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三山—千灯湖片区,使其率先成为新时代创新集聚区,承载全球创新资源、吸引各类创新要素集聚。

聚集创新资源 推动金融高新区“北延过河”“东拓进湾”

“市级层面编制的《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规划》已完成专家评审。”会上,南海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规划)常务副局长招思源透露,目前,《三山综合规划》以及《三山东沙粤港澳高端服务产业合作区整合规划》正在开展编制工作。

在佛山“一环创新圈”“1+5+N”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南海涉及大部分节点,包括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创新极核,广东金融高新区、南三产业合作区以及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三大创新平台。

三山片区是南海参与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建设的前沿阵地。根据规划,南海将举全区之力,将三山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粤港特别合作区,功能定位为民营经济高端服务平台、全球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以及广佛超级城市核心都市区。

今年,省四大实验室之一——季华实验室的落户,为三山片区注入强劲发展动力。桂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桂城正以季华实验室落户为契机,抓紧协调推进科技创意设计小镇以及ERE产业集群、印刷电子及纳米材料等8个总投资额超138亿元的科技创新项目,并将于近期挂牌出让。

“以季华实验室落地为契机,南海将全力推动全球创新资源与南海、佛山乃至珠三角的制造业全方位合作。”黄志豪表示,桂城要对标全球最好最优,用好三龙湾高端创新聚集区的创新平台,打造全球创客新都市示范区,将千灯湖—三山片区建设成为城市形态升级的示范、产业升级的示范、生态建设的示范、安全发展的示范、党建引领的示范,打造成为全球创客新都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为承接更多的创新资源,南海将加快推进金融高新区“北延过河”“东拓进湾”,重点打造“南海之眼”片区,力促城市过河、产业过河、景观过河,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

南三军民合作示范区也释放出新发展信号。会议透露,该示范区拟以官窑货场为抓手,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的共建共享,打造连接南三、辐射各片的功能节点,推进公共服务核心建设。

搭建新平台 10个超500亩连片开发项目力争年内开工

在加快推进现有创新平台建设的同时,南海还在大力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工作,为优化城市形态、腾挪产业发展空间,集聚创新资源营造良好生态。

在黄志豪看来,改革开放以来,“遍地开花”的村级工业园、产业园区成为南海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培育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制造业隐形冠军。随着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到来,南海需为全球创新资源提供新载体、新平台,引入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更多大项目、大企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此突破土地、人才、环境等瓶颈制约。

升级改造村级工业园是南海建设全球创客新都市的一大抓手。数据显示,2018年,南海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试点项目由33个增加到60个,总面积从5457亩增加至24315亩,拟投入765亿元,目前已投入约14亿元。其中,5个项目已取得成效;6个项目已进入动工建设和报建阶段;37个项目正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12个项目正在与村集体商谈。

深入推进国家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则为南海的长远发展提供了载体空间。试点三年来,南海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集体土地整备、片区综合整治等多项改革得到自然资源部及省、市的认可,通过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不仅如此,南海全力推动“三旧”改造综合试点,启动了2.6万亩的新一轮城市更新十大示范片区建设,并划定24万亩产业发展保护区,全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南海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蔡汉全表示,南海将进一步推进土地改革和村级工业园整治,拓展发展新空间,力争年内开工10个占地面积超过500亩的连片开发重点项目。同时,南海将着力打造一批改造标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样本

丹灶获评“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镇”

在8月30日的会议上,南海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区镇联动,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壮大各镇街特色产业,推动各镇街从特色产业集聚区向特色创新集聚区升级。

瞄准全国、全球先进地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按照全球创客新都市的规划布局,南海各镇街加快打造各自的核心板块,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就在日前,丹灶镇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认定为“2018年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镇”。这也是对丹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的有力肯定。

近几年,通过在全市率先设立镇级招商统筹机构、驻外招商点,组建强大的统筹招商团队,丹灶成功引进了联东U谷、力合星空孵化器、长江汽车、爱德曼等一批载体型、科技型项目。

其中,长江氢动力(佛山)研发中心及整车生产项目,不仅完善了丹灶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还将推动南海实现从传统汽车整车制造向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的“跃迁”;爱德曼广东氢燃料电池生产项目的落地,则标志着南海区氢能产业核心环节国产化步伐又迈进了一大步,夯实了南海区作为华南地区氢能产业推广应用先行者的地位。

丹灶还建设了日本中小企业园、大金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汽配产业集聚成势,精密机械、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体系也逐步成形。

为促进产业升级转型,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集聚新兴产业,丹灶在南海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码。在该镇,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最高可获得科研经费补助50万元;企业创知名品牌,最高可获得品牌推广专项经费补助20万元;创新创业团队通过南海区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验收后,丹灶镇将给予该团队的承载单位已获区级奖励金额的10%配套奖励;创新创业团队通过南海区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验收后,该团队的项目在丹灶镇内量产后三年内累计销售额达到要求的数额,该镇将分别累计给予该团队的承载单位已获区级奖励金额的50%、110%和150%配套奖励。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丹灶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达104家,同比增长121%;发明专利有效申请量260件,同比增长60.49%。镇内企业建立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佛山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4家。

截至2017年底,丹灶镇规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108家,科研经费投入3.53亿元,占该镇GDP达2.908%。去年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达122.4亿元。

随着丹灶新城片区的开发,丹灶建沙路两侧逐渐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包括创客、苗圃、企业孵化、联东U谷,还有生活配套和休闲配套等,“创客空间→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现代企业加速器”的创新链条已基本形成。

而在丹灶的仙湖片区,另一股科技创新力量也正在崛起。该镇正在积极融入“一环创新圈”,计划依托仙湖生态核心,以新能源为主题,打造一个43.9平方公里的“仙湖氢谷”,争当中国“新能源硅谷”。

撰文:王芃琹 李欣 盛正挺 南宣

  • 上一篇:全省技能工匠争先赛在佛山上演
  • 下一篇:2017年佛山电商交易规模突破60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