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秒04!梅州选手张惠梅夺得女子乙组200米第一名!”“55.18米!梅州选手刘金茂夺得男子乙组标枪第一名!”在不久前落下帷幕的省运会赛场上,同一天梅州两名田径队员夺得省运会冠军。至省运会结束,梅州代表团共摘得8枚金牌,为历届最好水平,其中6枚来自田径赛场。
田径教练谢广勇(二排左二)、姚立武(二排左四)与队员合照。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6枚沉甸甸的金牌凝聚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心血和汗水。作为梅州市体校资历最老的田径教练谢广勇和姚立武,历经了赛场上的风风雨雨,取得这一成绩后回到家乡,至今依然心潮澎湃。
“山里的孩子要跑赢大城市的孩子,真的很不容易!”谢广勇感慨地说。一边坐着不善言辞的姚立武用力地点了点头。谢广勇带的是田赛的队员,姚立武带的则是径赛的队员,两个人有近30年的搭档经验,共同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田径运动员。
“一个好教练至少要8年的磨练”
黝黑的皮肤,流畅的肌肉线条,是两位教练共同的外貌特征。谢广勇和姚立武,这两位都是有近30年教龄的老教练,笑称自己是教练中的“老油条”。
“您来自哪里?听口音不太像梅州本地人。”记者在与谢广勇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的普通话不是那么“客家”。“我是梅州人,老家在蕉岭,但我在武汉长大,直到毕业工作才回到原籍地的。”谢广勇笑着说。
1989年,谢广勇从武汉体育学院毕业,回到家乡梅州。1990年开始带他的第一批学生,那时梅州的田径队刚组队,他也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教练,经验并不丰富,带队参加当年省运会最好的名次是第二名。
“年轻教练满腔热血,但临场指挥能力不及老教练,毕竟经验不足,而且在运动员的伤病控制方面也做得不够好”,谢广勇回忆起初来乍到的自己,“专业”地点评起那时自己的表现,丝毫不留情面。而姚立武则在1991年回到梅州成为谢广勇的同事。
经过几年的磨练,1994年在肇庆举行的省运会上,谢广勇和姚立武带队参赛,一举拿下了2枚金牌。而今年的省运会又是在肇庆举行,他们开玩笑地说,肇庆是梅州代表队的福地。
“成为一名优秀的田径教练至少需要8至12年的磨练!”谢广勇和姚立武都深深明白,山里的孩子要跑赢大城市的孩子,并不是凭借运气就可以做到的。
为提升能力,谢广勇和姚立武在各大大小小的比赛中总结经验,琢磨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谢广勇认为,仅仅4年的时间是培养不出一名冠军选手的。在带队员的时候千万不能“揠苗助长”,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他们身上,才能“厚积薄发”。“基础性的训练做扎实了,成绩就水到渠成了。”
如今,谢广勇和姚立武已经算是老教练了,在赛场上没有新手教练的紧张感,可以完全将积累的一些临场技巧、方法在紧张的比赛中传授给运动员,甚至连对手也悄悄模仿。“女子乙组标枪比赛中,对手和我们都2次犯规了,第3次不能再犯规了。我便过去调整了运动员的动作,没想到被我听到对方教练跟他的队员说,‘学她,她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还是有点小小自豪感的。”谢广勇笑着说。
“孩子们还太小,我们把压力顶下来就好”
问起如何带出省冠军,一直沉默的姚立武打开了话匣子。“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给他们树立好的榜样。”
本次省运会上,张惠梅夺得女子乙组200米第一名。谈起这位爱徒,姚立武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是2003年出生的孩子,很能吃苦。”张惠梅2014年开始接受训练,次年,姚立武便带着她出去观看大型比赛,“虽然还没到可以参赛的水平,但是带他们去看看,感受一下氛围,有助于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目标。”
在田径赛场上,运动员水平相近的情况下,谁的心理素质过硬,谁便能笑到最后。一声枪响,姚立武淡定地看着张惠梅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出去,100米跑下来,仅领先第二名不到一米的距离,但张惠梅的表现非常稳,按着教练的要求不慌不乱,很快对手的心理防线就被击溃了,节奏也越跑越乱。“我一看对手的动作就知道我们赢了。”姚立武笑着说。
在漫长的教练生涯中,姚立武已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不论是在日常训练还是正式比赛中,只要运动员一个细微的小动作,他都可以判断出该运动员的哪部分肌肉群用错了,哪个技术没有掌握好,然后及时调整和纠正他们。“这是我们的基本功,只有自己掌握了扎实专业的知识,才能教出优秀的运动员,他们才能信服你!”姚立武说,孩子们对教练有崇拜感,他们对教练的指示会执行得更好,在比赛中会发挥得更出色。
由于运动员都是年纪比较小的孩子,谢广勇、姚立武和其他教练一样,是又当爹又当妈,操碎了心。“孩子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半夜也要起来送他们去医院,运动员身体健康很重要。同时,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在谢广勇看来,培养运动员正确的三观与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同样重要,“要在日常训练中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时刻提醒他们为梅州争光”。
夺冠的压力常常不在运动员身上,而在教练员身上。“他们还太小,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我只求他们发挥出训练水平即可。”姚立武说,每一届的省运会,他们都感觉到肩上的压力,田径比赛通常在较后段举行,所有的关注都会聚在这里,而他们则默默地把压力藏在心里,在比赛中只是给运动员鼓励和安慰。
“一个眼神我就懂他想表达什么”
训练期间,早上6点到7点是田径运动员一天的第一节训练课,谢广勇、姚立武和其他教练一起,带着队员们开展耐力训练、弹跳训练、柔韧训练等,不论寒冬还是酷暑,风雨不改。
“当田径教练真的是太辛苦了,早知道一毕业就选择做其他老师了。”姚立武开玩笑地说,但是言辞中却饱含对田径的热爱,“其实,我和谢教练都是非常非常喜欢田径的,我们享受做教练的过程。”
在长时间的共事中,谢广勇和姚立武已经成为非常有默契的搭档,“他的一个眼神,我就懂他想表达什么”,谢广勇说,他们常常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便能达成共识,在训练结束或比赛后经常交流心得,互相提升。
作为田径教练团队里的老教练,谢广勇和姚立武还肩负着培养年轻教练的任务。让他们最骄傲的是,从他们手里带出了不少优秀的运动员,其中有些人进入高校深造后回到梅州,成为他们的同事。
为了挑选好苗子,谢广勇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了梅州的每个学校,“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地跑,一周去一个学校,测试孩子的各项指标。但能不能做运动员,看一下身型就大概能判断了”。
姚立武训练了那么多年的运动员,也跟其它地区的代表队较量了无数次。“发达地区对于一个项目就投资上百万元,有的直接引进一个队,有的引进外教,硬件方面的投入也是我们山区不能比的。”姚立武坦言。
虽然客观条件不如别人,但梅州也有梅州的优势。“近年来,市体育局对市体校、对教练团队的建设都很重视。选拔了优秀的人才加入教练团队,建了一个标枪项目的助跑道,饭堂的自助餐也讲究营养搭配。省运会前还带我们去北京训练,请来了中医院的专家坐诊给运动员解决伤病问题。”谢广勇给记者细数近年来的变化,他表示,近年来,市体育局对市体校建设进行全方位支持,作为团队的坚强后盾给了运动员在赛场上就有了“跑赢大城市孩子”的信心,他们也用一块块闪耀的省运会金牌回报了社会。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陈萍
【通讯员】丘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