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清晨,从武汉全市各地赶来的计算机工程师、互联网运营人员、客服人员等如潮水一般涌向光谷关山大道,使得光谷软件园等区域成为整个武汉上班人流最密集的地方。
“光谷”,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别名。这是一个光电子产业称雄全国的科技园区,三、四年前还不以互联网产业闻名。但如今,光谷已成为小米、奇虎360、摩拜单车等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的落子之地,由此助力武汉冲击全国互联网“第四极”,并推动互联网产业反哺制造业。
背靠制造业的一流科技园区,应如何打造一流的服务业?一流的服务业,又能为制造业乃至整个城市发展带来什么?这是珠三角不少城市都在探究的命题。南方日报“十城演义”调研组发现,光谷互联网产业的兴起,正是解答上述命题的典型样本。
在光谷互联网产业成绩背后,政府部门多次找准方向,三次精准“出牌”,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其经验对包括佛山等正在发力“互联网+”的城市,有着强烈的参考价值。
第一次“出牌”
从金融后台到互联网后台
“小米在光谷拍地了。”在“十城演义”调研组抵达武汉前不久,小米集团在光谷核心地块拍下土地,将用于建设武汉总部,消息在当地引发关注。今年7月,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还曾走进光谷,拜访东湖高新区管委会。
制造业是光谷的立身之本。激光和光电产业、存储芯片、显示面板、生物技术……至2018年初,光谷高新技术企业达1851家,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高新区,居全国高新区第4位。
同时,如今的光谷还有另一令人瞩目的趋势:光谷正频繁地出现在IT领域的新闻中。近两年来,至少有50家互联网企业选择在光谷建设全国第二总部。
“客似云来”的景象几乎让人忘记,从前,落户在光谷的全国知名互联网企业并不多,本土互联网创业也很少诞生明星企业。
改变发生在3年前。2015年,受到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触动,在认识到自身短板和潜力后,光谷决定在这一产业发力。高新区管委会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互联网+办公室,设在高新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局下,专门发展互联网以及有关产业。
“当时很多人认为,光谷优势在于制造业,制造业招商经验很成熟,但要吸引一线城市的互联网大企业非常困难。”曾参与光谷互联网+办公室成立过程的工作人员嘉辉说。但整个光谷对互联网经济的重视,迫使着人们不断想办法、找渠道。很快,光谷互联网+办公室发现了新的产业路径:吸引互联网企业的第二总部。
这是一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路径。此前,由于地理、政策的优势,光谷大力发展金融后台产业。在光谷互联网+办公室成立时,武汉已成为全国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2015年,我们争取让优步到光谷落户,对方提出想考察本地后台型总部、服务中心类的机构,我们就介绍了一家金融后台。这启发我们,互联网企业发展到今天,不仅要有研发中心、市场中心、决策中心,同时也需要大量后台部门、服务部门对业务进行支撑。”嘉辉回忆。
这是一个重要发现。互联网企业的后台部门,与金融后台产业存在很多相通之处。随着企业做大,这类部门的地位越发重要,同时规模也越来越大,员工数量动辄达到数千人。由于一线城市运营成本高,后台部门独立分割运营的需求巨大。
金融后台产业在光谷的成功发展,带给互联网企业强烈的信心。光谷更实际的优势还在于,多年来金融后台机构培育了大量懂数据、懂运营、熟悉客服体系的中高级管理者,以及总量更大的一线工作人员。这类人才在金融业后台的服务类岗位经验,可以快速复制到互联网后台部门。在此后光谷的实践中,这两个行业不乏人才流动互通。
由此,光谷在其互联网产业崛起的第一个阶段,打出了务实而有效的一张牌:不与一线城市正面争夺知名互联网企业的核心技术部门;而是依托自身在成本、人才、区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吸引以运营中心、客服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全国第二总部、区域性总部。
光谷互联网+办公室内部对这种模式有一种比喻:不是“摘果子”,也不是直接“搬大树”,而是通过“种苹果苗”的方式培育产业。
第二次“出牌”
从主攻“第二总部”到加码创新创业
在选定吸引互联网第二总部作为主攻方向后,光谷互联网+办公室并非没有压力,这一策略最初难免遭遇质疑。
首先,光谷到底能吸引多少第二总部?其次,很多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侧重服务功能,而不是决策部门、核心技术部门,利税率不及第一总部,它们对于光谷互联网产业发展能带来多大推动?
答案在实践中迅速清晰。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7年,就有小米、奇虎360、去哪儿、OFO小黄车、摩拜单车、科大讯飞、小红书、旷视科技、尚德机构、猿辅导等24家互联网企业相继宣布将在光谷设立第二总部。
这个数字,完美回答了“光谷能吸引多少第二总部”的疑问。短短两三年间,光谷作为互联网第二总部集聚区的区域品牌在全国“爆红”。特别是从2017年底以来,不少媒体认为,武汉将冲击全国互联网“第四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企业建设的第二总部,不仅有运营中心、客服中心、数据中心,部分企业将研发中心也顺势落在光谷。
以往,光谷互联网大企业偏少,武汉高校大批计算机人才外流。而在新一轮发展中,更多毕业生选择留在光谷。很多企业也注意到人才流向的变化,顺势在光谷组建研发部门。这也是光谷第二总部模式与其他城市的明显区别。一系列第二总部的落地、行业规模的扩容,虽然没有直接带来巨额的税收,但创业者、就业者、投资机构的聚集,却为光谷的互联网产业开启了良性循环。
这一背景下,光谷在支持第二总部的同时,也加大力度鼓励互联网+各领域的创新创业。换句话说,光谷不仅要搬来更多以第二总部为主的“树苗”,也希望趁此机会在本地洒下一批“种子”,借势打造扎根本土的有生力量。这是光谷又一次重要的“出牌”。
在东湖高新区管委会2016年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中,光谷的态度表露无遗。这一政策把扶持范围扩大至大数据、云计算、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交通物流等有潜力与互联网发生融合、激发创新创业的领域,并设立了创业投资基金,以及首期2亿元的互联网+发展专项基金。
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是光谷此后一系列政策的鲜明导向。以2017年光谷面向企业接受申报的互联网+产业专项资金为例,可对符合规定的企业按实际投入给予年宽带资费30%补贴,每家企业年补贴金额最高可达100万元。
2018年6月,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公布的《光谷互联网+2017生态发展报告》认为,光谷创新业态不断迸发,集聚了一批技术与模式创新并举的“新物种”“新业态”。这些“新物种”“新业态”主要分布在泛娱乐、交通出行、互联网+教育、新零售、网络安全等十大领域。在此背景下,2017年共有200余家投资机构投资光谷互联网+领域企业,光谷互联网+领域企业融资总额达72亿元,同比增长超157%,融资过亿元的企业达30家。
7月,东湖高新区公布第一批上市“金种子”企业名单,包括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地理信息、互联网+等领域的28家企业入选,其中不少企业都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紧密相关。
第三次“出牌”
从消费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
今年9月中旬,国家工信部对“2018年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进行了认定。武汉光庭科技的“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控制单元”,以及武汉南华工业的“大型水面无人船智能控制系统研发”跻身其中。
这两家代表着产业发展趋势的企业均来自光谷。光谷从一开始就对“互联网+机械装备”“互联网+智能硬件”等领域保持了高度热情。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国的今天,光谷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的需求更为迫切。
向智能化乃至人工智能发展,是光谷面向未来的有力“出牌”。2017年9月,光谷宣布,将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鼓励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对工业企业信息化升级项目,对信息化软件及配套信息采集硬件系统予以补贴,单个企业每年补贴总额可达500万元。2017年底,光谷出台《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每年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集聚高端人才、领军企业引进和培育等工作。
“光谷将充分发挥‘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优势基础,从‘互联网+’走向‘数据+’‘智能+’,实现‘互联网+’发展的全面升级。”眺望未来,《光谷互联网+2017生态发展报告》对此做出了预言。
今年5月,武汉东湖高新区智能制造服务产业联盟在光谷成立。该联盟整合了光谷在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品服务等领域的优势资源,是一个提供智能制造全方位服务的专业化组织。
“软件定义工业,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大脑,而物联网是神经网络。随着互联网、物联网高速发展,光谷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的条件空前成熟,这方面的人才、岗位都在保持增长。”东湖高新区智能制造服务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刘朱锋说。
“软件和互联网知识更新快,热点频发,竞争激烈,人才高速流动。如果一座城市只有几家软件企业,且领域比较单一,就很难实现融合创新,更难形成生态。而现在的产业,包括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智能制造,边界越来越模糊,跨界融合创新越来越多。”在刘朱锋看来,一个地区比较理想的发展逻辑,首先是扩展相对大的产业领域,形成较大的互联网产业规模,快速发展周边生态,形成人才蓄水池;由此才能更好为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提供人才,并形成聚集,再通过融合创新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形成集群式发展。而武汉光谷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聚焦
光谷成立全国首个智能制造服务产业联盟
牵头者为何是
软件企业?
位于光谷软件园的武汉佰思杰科技有限公司内,计算机工程师们在屏幕前轻轻敲下键盘,他们的每个创新成果,都有可能为工业园的生产线带来改变。
“我们没有车间,但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制造业,是千百个车间。”佰思杰CEO刘朱锋说。刘朱锋的另一个身份,是武汉东湖高新区智能制造服务产业联盟的副理事长。
5月底,在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局、企业服务局支持下,该联盟正式成立,尚属全国首个。联盟内既有管理咨询、技术服务、工业软件、智能硬件,也有数据挖掘、虚拟现实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基本涵盖了智能制造服务关键技术的各个环节,打造了完整的生态体系。
而参与牵头成立该联盟的佰思杰原本是一家标准的软件企业,但通过自身能力的建设,通过联盟生态的打造,已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整体方案集成服务商。佰思杰的核心产品是一款名为“Nebula(星云)”的工业平台系统,由该企业自主研发。
“打个比喻,工业终端软件类似于个人电脑里的Windows系统,而工业系统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类似于云操作系统,可按照每个企业的需要,个性化配置业务功能。”刘朱锋说,由于有了“星云”,由佰思杰建设的智能化工厂可以做到打开任何一台终端,在得到平台授权的体系下,操作者能“浏览”整个工厂所有工序的运行情况,最终实现远程操作控制物联网联接的任何一个工厂、任何一台设备。
当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产能飞速提升。但业内公认,在这背后,工业软件特别是工业操作系统是非常关键的技术领域。“我们用了近5年时间,组织200多人的团队进行平台层的研发。面对任何企业的具体业务,我们只需要根据工业企业具体需求,模块化选配搭建,快速个性化定制平台应用层,为最终用户形成良好的业务支撑。”刘朱锋说。
从整个智能工厂系统的建设逻辑来看,掌握工业操作系统和IoT平台的企业,也就掌握了整个工厂的大脑和神经,能顺理成章地成为最合适的资源整合者,这也是佰思杰成为智能制造服务产业联盟牵头单位的重要原因。
对于经常承担智能工厂总承包商角色的佰思杰来说,智能制造涉及各种复杂的环节,同时又常面临个性化要求,协调难度大。因此成立一个紧密的联盟,各环节企业携手打造一体化解决方案,统一接口规范,将形成更强的竞争力,无论对佰思杰还是成员企业都是好事。
目前,该联盟内部的合作涉及共同研发、发布联盟标准以及商机共享、打造集体品牌等。佰思杰计划依托联盟,快速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产业链集成解决方案,支撑中国制造500强和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向智能制造迈进。
■记者手记
“互联网+”三年,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2015年被称为“互联网+”元年。这一年,“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包括佛山在内的一批城市站在了“互联网+”的起跑线上,在这批城市中,武汉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城市。
一个在制造业领域已打出全国品牌、同时发展速度飞快的科技产业园区,是否仍然应该花大力气发展现代服务业?从武汉光谷破题“互联网+”的经验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已无需赘述。
对于其他城市来说,光谷互联网+产业更现实的启示在于,如何在相对固化的行业格局中另辟蹊径、迅速找到自身的优势,较快实现一个新产业的集聚、崛起。
在过去三、四年时间内,通过吸引全国互联网名企第二总部落户、打造本土互联网+产业生态圈,并力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光谷已打造出拥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时间回到2015年,再有想象力的人也很难预料到,光谷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就悄然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的产业版图。
光谷是如何完成这一壮举的?首先就是有直面迎战“不可能”的信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互联网产业已形成强烈优势,集聚了大量企业、人才、投资的情况下,光谷对互联网产业的态度仍坚定不移。这是产业迅速崛起的第一前提。
如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通过积极实践,光谷摸索出了吸引第二总部这条路径,并以此明确了与其他城市错位发展的路径。光谷不是凭空设想了这样一个新路径、再误打误撞成功;而是在与企业的充分交流中,以及对金融后台产业、人才供应充足等资源的充分调动下,一边摸索、一边前进,才走到今天。
政策环境是国内各个创新集聚区、高新区发展新产业的竞争点。相比其他地区,光谷互联网政策的特点就是细致入微、企业获得感强。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光谷能对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的办公室租金给予补贴,甚至连企业通勤车租赁、员工宿舍乃至实习生都有补贴。这种舍得投入、善于投入、不乱投入的格局和智慧,对于吸引新产业资源必不可少。
面对激烈城市竞争的勇气和决心、成熟而细腻的产业发展智慧,是光谷在互联网等产业发展中获得成功的真正决胜点。而这些“后天”条件,正是光谷发展互联网产业为其他城市带来的启示。
撰文:赵越
统筹:郑佳欣 赵越 袁纪琦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