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广东新闻

成都科学城:有诗有远方,创新在田园

时间:2018-09-22

从成都市中心的四川科技馆乘地铁南行25站,南方日报调研组走进成都科学城。这个总规划面积125平方公里的科创新城,沿着生态优美的兴隆湖、鹿溪河水系展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杜甫在成都写下这首绝句时,一定不会想到在千年以后,成都会在城南建起一座为高知人群而兴的“公园式”科学城。在这里,埋头创新发展的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在天气晴好时还能远眺西岭雪山胜景。

环绕兴隆湖的成都科学城起步区已经引入了中科院成都分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一批高端平台和企业。建筑群全部完工后,环湖将构成别具一格的“皇冠型天际线”,与周边群山呼应。

成都与佛山在历史上都是因水而兴。当下,成都科学城实现科创中心与生态新城融合发展的经验,对于佛山打造“山水林田湖文”交相辉映的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有何借鉴之处?

一个对标硅谷的规划

科学城与创业者结下“娃娃亲”

步出地铁兴隆湖站,一片宽广的湖面立刻映入眼帘。微风吹过,精心选种的挺水植物轻轻摇曳,不时有白鹭成群从头上飞过。紧沿湖岸的绿道上,或漫步、或骑着单车的人不时停下来拍照。这里是成都科学城,一大批创新企业和平台在这里集聚。

“生态优先、职住平衡等理念对我非常有吸引力。”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宗福说。2016年初,还在武汉做工程师的汪宗福,出差时参观了兴隆湖畔的天府新区规划厅,了解成都科学城的规划。虽然那时的湖边遍布工地,规划厅也主要是简单的图文展板,他仍然被这里的建设理念所震撼。一年后,当汪宗福决定来此创业时,他要入驻的办公大楼实际也还没有建好。

早早跟成都科学城定下“娃娃亲”的,有汪宗福这样的年轻创业者,还有更多的大型企业和平台。2015年1月,成都首次公开提出将在天府新区建立成都科学城的规划蓝图,4月就引来诺基亚全球技术研发中心这一标杆性项目。此后,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航天科工集团旗下多个院所、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一批重磅项目陆续签约落户。

“‘成都科学城’这个品牌虽然是2015年正式打出,但从2011年版的天府新区总体规划开始,它所在片区就被定位为先期重点启动区,强调结合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重点发展创新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中试等功能。”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规划二所所长刘继华参与了成都市总体规划、天府新区总体规划等编制工作。他说,成都科学城所在地早前只是成都的城市边缘,交通等基础设施不便,也没有自身的特色风貌。纳入天府新区这一国家级新区整体框架之后,这里成为了新经济集聚的热点地区。

结合成都“依山就势、依水而居”的城市文化传统,中规院团队提出将原有的一片低洼湿地改造为大型湖泊。这个想法在后续的控制性规划中得到落实,成为现在的兴隆湖。

在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总规划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匡晓明看来,成都科学城不仅在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上实现了从常规“沿路发展”向“拥水发展”的思路转变,而且将生态文明观与开放创新观融合,“它不只是天府新区的,也不只是成都的,而是按照‘千年城市’的标准,吸引全球创新要素的集聚。”

“兴隆湖给人的印象是人工湖,但它是依托自然山水地形及鹿溪河流域生态环境而梳理形成的,其景观环境营造也与鹿溪河流域防洪排涝双重功能统一规划。”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规划建设国土局有关负责人说,成都科学城运用了“先立境后营城”的建设思路,力图实现显山露水、透绿见蓝的城市愿景。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认为,成都科学城与硅谷非常相像,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硅谷。“这里同样有着密集的研究机构和人才,而且有更好的规划性。”他说。

一个新圈层的出现

园区里的科学家“朋友圈”

去年2月,《成都市兴隆湖区域生态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划定14.04平方公里的兴隆湖区域,除开湖面和水面,开发用地面积仅占建设用地面积约27%,并明确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兴隆湖区域生态用地规模不减少”。

从自然生态环境看,成都科学城不只是“好看”,而且构建了以兴隆湖为核心的蓝绿交织生态网络。环绕着兴隆湖,成都科学城更进一步构建起了从基础科研、应用开发、“双创”服务到成果落地的完整创新链条。

从绿色生态到创新生态,两者的“双重叠加”催生了发展的新生态,带来了“人城境业”融合。“科技创新的关键是集聚创新的人才,人的地位优先于产业。”匡晓明认为,创新人才对于职住平衡的交通体系、教育医疗配套、优惠鼓励政策都有很高的期待,但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还是生态环境,“先要优化兴隆湖和周边河流的水环境,让我们的科技人员推窗见田、开门见绿”。

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对吸引高端研发机构的人才作用明显。刘杰是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科创和新经济局科技发展处处长,负责成都科学城高端科研平台引进的多项具体工作。他以中科院高海拔宇宙线重点实验室的引进过程为例,设在四川亚丁的宇宙线观测站海拔4000米,气候环境恶劣,不适宜科研人员长期生活。天府新区主动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接触,建议其在成都科学城开展数据研究和探测技术、新型材料开发工作,环境成为促成项目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成都科学城构建起的发展新生态中,一个个创新的“朋友圈”正在这里落地生根。匡晓明深有体会,引进一个高端科技服务机构、一个大型实验室或一名顶尖科学家,相应的生态链会自然展开,“每个科学家周围都有很多朋友。”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发展便是典型的样本。清华大学最早派来成都的3人团队中,就包括了清华大学人事处的一名副处长。清华大学的校友网络,成为3名创业者自带的“第一桶金”。研究院初期引进的团队,几乎都是清华校友,“例如在研究院平台上成长起来的易冲无线科技有限公司,CEO潘思铭本科毕业于清华电机系,在密苏里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硅谷从事多年研发工作。”高文胜说。

航天科工集团在成都科学城布局了多个平台,形成又一个庞大“朋友圈”,其中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祝守宇也是清华校友。

“大家都是老熟人。”提到北航、电子科大、上海交大等落户成都科学城的其他高校,高文胜这样说。他表示,之前在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的时候,相互就有很多联系,未来可能有更多的业务联系。

一次“生态+产业”的聚变

“不做制造业”如何引领制造业

“你看,那就是白鹭!”站在兴隆湖畔的启明星辰大楼窗前,作为国内信息安全领域龙头企业,启明星辰集团助理总裁罗春指着湖心的一块“白点”说。

在成都科学城调研时,很多干部告诉记者,这里不引进制造业和有污染的企业,更强调创新型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这一理念从第一版天府新区总规开始延续至今。刘继华说:“这在当时还是一个很超前的做法,难得的是天府新区坚持了下来。”

“不引进制造业”的成都科学城反而在成都乃至四川的制造业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生态+产业”的聚变效应正在这里发生。

在兴隆湖北侧新经济产业园A区的几栋建筑中,启明星辰将最中间的一整栋买了下来。目前,大楼里办公的员工已经超过300人,其中不少是从公司总部回来的四川人。在二楼,占地800平方米的智慧城市安全运营中心已在去年底正式发布,为天府新区政务云等政府单位服务,还与东方电气等四川制造业龙头企业一道,开展了工控安全测评合作。

同样将自然生态作为落户成都科学城考量因素的,还有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实验室技术总监张辉介绍,该实验室由航天科工集团旗下航天云网牵头,联合阿里云等多方共建,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工业大数据研究及产业化支撑机构。

落户一年来,该实验室已经深度嵌入区域产业体系。例如,针对成都传统优势的汽车制造业,不但为当地搭建了开放的汽车产业生态圈云平台,还为野马汽车等十余家本地汽车制造业企业提供工业大数据定制服务。此外,该实验室正加速全国布局,包括在广州建设珠三角区域中心等。

入驻成都科学城的企业、机构,有像启明星辰、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一样为制造业提供咨询服务的,也有像航天科工集团微电子系统研究院一样,通过孵化出一批高技术企业,直接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在微电子系统研究院的带动下,虽然还未实现量产,但去年的营收已达1000万元,将来待成都其他地方的制造工厂量产之后,产值将更为可观。

今年2月,天府新区又被赋予了“公园城市”的建设使命。7月,全球首个以“估值超10亿美元创业企业”孵化和培育为主的产业载体在兴隆湖东侧开建。按照规划,它将突出公园城市特质,规划用地面积约1006亩,但用于开发建设的用地却不到一半。

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科创和新经济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里已经签约引进了商汤科技、前海金控等多家新经济企业,将按照全周期培育、全要素保障、高品质生活的产业生态圈建设思路,以智慧复合型绿色生态园区规划为基础,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

■聚焦

一栋大厦“孵化”一座科学城

一座国家级孵化器成为企业进入兴隆湖的前站

在天府新区海昌路,南方日报调研组发现了成都科学城的一块“飞地”——天府菁蓉大厦。

走进大厦,一家家熟悉的企业和单位映入眼帘:二楼的航天科工微电子系统研究院去年1月成立,但它真正的落户地点是成都科学城的一座大楼;八楼的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蓉国科”)是微电子系统研究院平台中的企业,未来也将随研究院迁入成都科学城;七楼的四川千行你我科技有限公司有一栋新楼,位于兴隆湖畔的“黄金地段”……他们明明签约落户到成都科学城,为什么却在这里办公?

这座位于成都科学城地理范围以外的大厦,恰恰是观察科学城服务企业、孵化产业做法的一个窗口。许多早期落户成都科学城的企业和平台,若要在位于科学城的大楼建好之前开展工作,就得先往别处落脚。在成都天府新区有关部门的引导协调下,天府菁蓉大厦这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不少企业和单位进入兴隆湖的前站。

2015年底,清华大学与四川签约共建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后,位于兴隆湖畔的大楼尚未封顶。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研究院利用紧邻天府菁蓉大厦的一个售楼处开始了临时办公,并由大厦统一管理服务;售楼处场地面积不够,有关部门就在旁边用集装箱进行扩建;前期资金使用效率受到政策限制,有关部门便为其协调变通;临时的办公家具不便购置,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便搬来了自己的桌椅。

“签约了马上就要推进,而不是等所有条件都具备再走下一步。”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看来,成都天府新区的做事风格与清华十分契合。成都科学城的众多项目得以快速推进并且见效,这是很重要的因素。

来到八楼,汇蓉国科副总经理汪宗福带着记者参观了公司场地。他介绍,公司去年成立时,天府菁蓉大厦为其提供了租金减免的优惠,相当于一年节约了数十万元成本。在提供租金减免、政策引导等普通孵化器服务的同时,天府菁蓉大厦还成立了综合党委,帮助各家入驻企业开展团队建设。

“只要人才到了这里,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成都天府新区对创新创业者的渴求,让汪宗福深有感触。2017年,汇蓉国科营收超过1000万元,团队成员也在一年中从十几人增加到近50人,原有场地已经不够。由于暂时还不能搬进成都科学城,有关部门便在天府菁蓉大厦为其很快找到了一块更大的办公空间。

在天府菁蓉大厦,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科创和新经济局科技发展处处长刘杰告诉记者,成都科学城在注重高端项目招引的同时,对于已签约项目投入了大量精力推动其落地发展,从办公场地、科研环境、生活后勤等多方面进行针对性保障。对于较复杂的问题,会利用专题会、逐级上报等机制提升协调力度,直到解决为止。

■手记

愿景也是一种生产力

短短三年时间,环绕山清水秀的兴隆湖,一大批创新企业、科研机构在这里汇聚。在成都科学城调研时,我们听到很多这样的故事:就在三年前,当成都科学城还只是一张白纸、一份蓝图时,各种大楼还没有建起来,很多企业、机构却已经提前“霸位”、决定落户科学城。湖畔的工地上,挂起了“天府数智谷”等字样的牌子,建设如火如荼。

成都科学城为什么有这样的“魔力”?这些从一开始建设便与科学城结下“娃娃亲”的入驻者们,看上了科学城的什么?不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看到的科学城,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更加美好的愿景,一种更加值得期待和向往的生活。

“推窗见田、开门见绿”“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武汉、杭州等强二线城市林立的局面下,成都科学城要争取高端的科研机构、产业平台和企业、人才,能提供的最有吸引力的不是各种优惠政策,恰恰是以人为出发点的城市发展愿景。

让愿景成为生产力,首先要从科学系统的规划出发。成都科学城是天府新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规划二所所长刘继华向记者回忆了其参与天府新区总规编制的过程。编制初版总规的一年里,有关部门和多家设计单位在一起工作,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经常通宵达旦工作,但是大家“一条心”要把这个事情做好。最终,“生态优先”“集约发展”等先进的发展理念,都落实到了规划实施行动上。

其后,通过《兴隆湖区域生态保护条例》,成都明确了“兴隆湖区域生态用地规模不减少”的目标。而为了“一张蓝图绘到底”,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将城乡规划编制、建设计划制定、国土规划保障3类工作统一到“规划建设国土局”,实现了工作信息的协调统一,保障规划蓝图的落地实施。

以人为出发点和终点的城市规划愿景,更有温情和温度。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科创和新经济局新经济处处长伍自美谈到招商引资经验时这样说:“税收、土地等优惠全国各地都有,凭什么要到你成都来呢?一定要把我们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愿景等内容充分讲明,让他们感受到落户的好处。”与此同时,企业和人才来到这里以后,也不缺乏关心和服务。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宗福说,当时给出的承诺、蓝图都在兑现。

当政府、企业机构、人才有了同样的愿景,所有人的力量就自然地凝聚到了一起。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大家已经说好了,剩下就是一起来做好!”

对于一个创新集聚区而言,愿景也是一种生产力。佛山正在规划打造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三龙湾如何向世人塑造一幅更加美好的发展愿景?又将怎样让愿景进入每个人的心里?我们期待着三龙湾给出的答案。

撰文:熊程

统筹:郑佳欣 赵越 袁纪琦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 上一篇:三山新城亩产税收将超百万带来的新机遇
  • 下一篇:南海丹灶罗行圩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