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南通,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的南通市中央创新区科创中心项目建设现场,铲车、压路机、钩机轰隆作响。
作为南通未来的“城市之心”,南通中央创新区正在加速成形。占地17平方公里的南通中央创新区将建设成为该市区域科技创新引领区、沪通创新资源合作承载区、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以及南通未来的城市核心。
走进南通中央创新区建设指挥部的办公室,墙上悬挂的效果图让人们看到这片热土的未来——在高品质的城市环境里,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创新服务平台云集,来自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南通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潜力,用创新科技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设立了中央创新区。
除了科技创新,“对接上海”也是南通中央创新区的重要使命。去年,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的战略举措上升到了江苏全省发展规划层面。未来,中央创新区也将全方位承载上海创新资源,助力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
一个以“中央创新区”命名的区域将如何打造成为创新引领的龙头?在南通,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准建设的中央创新区,能给佛山带来哪些新的思考和启示?……带着问题,南方日报调研组深入南通展开调研。
打造创新极
高规格推动“头号工程”
“在中央创新区几个定位中,‘区域科技创新引领区’排在首位,未来中央创新区一定会成为长三角科创人才的‘梧桐树’。”南通创新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术军说。
南通中央创新区位于南通市崇川区、通州区和南通开发区交界之处,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附近是南通大学、南通开发区产业基地、南通高新区等重要板块。
2016年9月,南通开始筹建中央创新区建设指挥办公室,推动中央创新区的规划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次年,总投资达54.2亿元的5个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在南通中央创新区内集中开工,涉及医学中心、美术馆、大剧院、学校等重点工程,标志着南通中央创新区建设驶入快车道。
根据规划,在1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将建设科创、文创、医学、会展“四大中心”,聚力创新、聚拢人才、聚焦产业,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准,加快培育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
南通为何举全市之力建设这样一个全新的城市创新极?这背后的动力,首先来自于南通对产业转型的“焦虑”。2018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南通目前产业结构总体处于中低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不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南通这一支柱产业实力强、增速快,却是典型的“偏科生”。“去年南通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了15.6%,但是总体来说产业链还不完善,龙头企业偏重于产业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电子元件制造等一些细分领域。”南通市经信委产业政策规划处处长葛蕾说。
“过去,南通依靠创新一路走来,更要靠创新走向未来。”南通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南通中央创新区管委会主任沈雷表示,中央创新区是南通建设创新之都的“破题之作”和“点睛之笔”。近两年来,南通早已深刻意识到了下大力气集聚科创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同时,对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创新资源,南通也亟需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起点更高、空间更加集约的全新城市空间。
南通痛下决心,更大力度投入创新,中央创新区应运而生。过去两年中,中央创新区已经成为南通全市关切、全市支持的“头号工程”。今年3月,为切实加强对南通中央创新区建设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南通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发出通知,成立南通中央创新区管理委员会。目前,南通市委常委、秘书长沈雷担任南通中央创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南通市政府副市长陆卫东担任副主任。
目前,中央创新区的吸引力已经初步显现,已有多个科研院所、院士团队与中央创新区签署合作协议。目前,中央创新区共有在谈项目50多个,其中上市公司数十家。
招商新动向
引入支撑未来15年的新兴项目
9月中旬,在南通市举办的中央创新区招商推介会上,共有23个项目现场签约落户,“前瞻性”与“科技创新”是这些项目共同的标签。其中,南通新微研究院项目聚焦硅光子、模拟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南通镁合金研究院项目提前在新型镁合金材料和产业化应用技术领域布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学教授顾晓松认为,中央创新区引入的是可支撑未来15年经济增长后劲的新兴项目。
中央创新区目前仍是一片工地,为何就能提前聚集众多创新资源?这与南通为中央创新区营造的“科创友好型”政策环境密不可分。
人才需要什么,中央创新区就给什么。为了招才引智,南通为中央创新区构建了“基于‘两个普惠’、突出‘两个一百’”的政策支持框架。其中,“两个普惠”即对市级层面制定的科技创新和招才引智两大普惠性政策,在中央创新区落户的企业按照“就高不重复”的原则均能享受;而“两个一百”,即建立“100亿科创基(资)金”和建设“10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
“中央创新区相对于其他地级市来说,政府支持力度更大,政策更灵活,配套更好。”落户中央创新区的深圳中宝逸公司总经理顾智勇说,“相信企业会在这里得到长足发展。”
南通推出科创扶持政策固然丰厚,但只有符合中央创新区规划的创新创业主体才能享受。在项目选取上,中央创新区显得十分“挑食”,要求项目质量优先,科技项目先行。“科技上的领先,才是南通未来的发展先机。”南通市副市长、南通中央创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陆卫东表示。
“中央创新区的体制机制建设重视基础研究,通过打造平台让不同的创新主体构建起有效的创新链,对产出可以先不做要求。”顾晓松表示。
这种“不重产值重科技”的招商方法论背后,中央创新区正在打破以往承接一线城市资源的旧办法。过去,南通对接一线城市的溢出资源,最后落户的往往是在生产链条上处于较低梯度的产业。“目前,中央创新区招商主要看项目是否能够对南通传统的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有所帮助,另外就是要培育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三大重点产业。”陆卫东说。
因此,在最新推出的配套政策中,南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高层次人才团队在南通中央创新区设立研发机构。对符合中央创新区要求、对南通产业转型升级有所帮助的研发机构,南通根据共建研发机构的层次、规模等指标给予最高1000万元开办费和最高8000万元建设运行经费的支持。
为了让共建研发机构轻装前行、长期稳定地运行下去,南通制定了长期免费提供科研业务用房、给予新聘高层次人才薪酬补贴、高校院所常驻人员工作补贴、科研项目经费配套支持、科创基金支持、人才安居等系列支持政策。
同城又同脑
从承接梯度转移到承接创新溢出
眼下,作为中央创新区生态治理水修复工程重要节点的紫琅湖已经基本成形;沿湖而建的南通大剧院、南通美术馆皆已完成桩基工程;南通第一个大型医学综合体开始投建。
中央创新区的医学综合体由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美国集思霈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并由上海仁济医院与南通共建,融合医疗科研、诊疗多项功能,剑指服务长三角的医学中心。医学综合体工程建设负责人介绍,综合体落成后,每周会有超过30人次的上海医疗专家到这里会诊、开展医学研究,开启他们沪通两地通勤的生活。
同样来到南通中央创新区的,还有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鲁班软件有限公司等研发机构和企业,涵盖医疗、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等多个产业领域。
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中央创新区乃至整个南通,要寻找对外突破口,就必须接轨身边的一流创新高地——上海。2017年,江苏省批复《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要求南通“主动承接上海科创中心辐射”。加快承接上海优质外溢资源,南通也正好需要一个新的载体平台。
因此,南通规划建设中央创新区,希望借此跳出长期以来产业梯度转移的模式,从承接产业溢出转变为承接创新要素溢出。
这些上海创新资源为何选中中央创新区作为它们的下一站落脚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亚珠认为,上海聚集了许多院所的研发总部,但科研成果需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才能发挥其价值。“像我们团队研发的新一代超声精准无创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正在南通转化成可以临床应用的医疗器械。”
在不少落户中央创新区的上海团队眼里,南通中央创新区正在成为一个把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创新工厂”。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最新研发的激光雷达器,有望在今年落地南通。这一技术通过全新的算法,令激光雷达可以“看得更清楚”,广泛运用于遥感卫星、测距飞行器等多种工业硬件设备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南通新微研究院财务总监李长江说,南通是上海的“北大门”,并且在电子信息硬件生产方面有多年产业积累。因此,新微研究院希望在南通打造一个以产学研用为一体的产业链,将临近产业化的一些“拳头”产品放在南通中央创新区产业化。
靠产业吸引人才之余,高起点的城市配套也让中央创新区更能稳住科创人才的心。南通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院为中央创新区建设进行顶层规划设计,最终确定了“一带四中心”的功能布局,以中央森林公园景观带为轴,科创中心、文创中心、会展中心、医学中心分布在紫琅湖周围。
“中央创新区对于人才落户,不仅有资金补贴,更可以提供配套住房,帮助解决家属工作、子女上学等问题,十分细致。”带着项目落户南通的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薛永祺说,相应的配套安置跟上才能真正吸引人、留住人,让更多人才扎根南通,创新创业。
■聚焦
中央创新区探索“三轮驱动”建设模式
高等研究院:
“第三个轮子”如何运转
在完成国家重大任务的同时,如何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是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童卫旗等科研人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年,童卫旗和团队把目光锁定在南通中央创新区。
“中央创新区不仅发展规划更强调长远、全面,还专门设立高等研究院对接研究所,让院所能更好地走向市场。”童卫旗提到的高等研究院,是中央创新区服务对接科创资源的关键机构。在中央创新区规划建设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郑有炓就建议,南通需要打造一个创新平台,邀请名校、名企在其中建立研究机构。“这个机构必须是一个先进技术研究院,机构本身对项目团队起到筛选的作用,只有那些面向未来的技术团队能够入驻。”
自今年4月中旬以来,南通高等研究院已组建了筹建团队。南通高等研究院的主要职能包括招聘高层次科研人才、建设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开展自主科研、科技合作项目管理、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等。
南通创新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术军介绍,中央创新区推进建设采取的是“三轮驱动”的模式:委员会和办公室负责设计规划;中央创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工程建设;而创新性设立的高等研究院,则作为“第三个轮子”,担当了对接研究院所的职责,并作为科创中心配置运作服务机构,推动开展系统科学研究。
此外,高等研究院还是一个招商对接机构,负责招引科研合作项目,重点瞄准的是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与总部等八大类招引对象。据介绍,高等研究院未来要引进5家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与研究生培养基地、5家国内顶尖科研院所。
而在设计中,高等研究院又是创新与研究成果转化之间的关键链条,中央创新区通过鼓励高校、院所与高等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来实现产业成果转化。
通过调研国内外热点城市,分析其他城市的科技创新措施,南通高等研究院起草了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的支持政策意见。南通高等研究院筹建组执行副组长高斌介绍,根据最新发布的优惠政策,院所、高校可与高等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而这一机构可独立注册为南通市事业单位。“如果共建院所招聘新的高层次人才,南通市还能给予事业编制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智性科技南通有限公司董事长欧进萍在这次的招商会上,就率领团队与高等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南通装配式建筑及智能结构研究院”。该机构将聚焦装配式建筑、智能建筑两大领域,以开放性研究带动南通的建筑产品、技术升级。“研究院已与南通中南建筑集团展开合作,合作成果明年上半年即可应用和输出。”欧进萍团队成员、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宫海说。
■记者手记
把最好的地段留给科创企业
在南通市崇川区、通州区和南通开发区三区交界的一块沉寂多年的土地上,中央创新区这个南通举全市之力打造的“区域科技创新引领区”正逐步崛起。
中央创新区距离南通近年打造的新城CBD中央商务区仅约2公里。同样专注于城市配套的两个区域,中央创新区聚焦科创服务,区别于中央商务区的商业属性。这两个区域实现创新功能与生活功能的“双眼互动”,提升新城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科技创新是引领中央创新区发展的火车头。“要把最好的地段、最好的环境留给科创企业和公共服务载体。”南通中央创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陈琦说。中央创新区围湖而建,形似葫芦的紫琅湖边,科创中心作为引领区域功能的载体,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围绕科创功能所配套的南通大剧院、南通美术馆也已经完成桩基工程……
大手笔的公共投入吸引科创要素,短期内却未必得到高额回报。把最好的地段留给科创企业和公共服务载体,折射的是南通为科创资源种好“梧桐树”的态度和魄力。区域内的一切建设项目,都为科创服务。中央创新区总建筑体量约1300万平方米,其中科创载体及为科创载体配套的人才公寓、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建筑的体量占70%左右,科创载体都分布在紫琅湖和森林公园的周边,紫琅湖沿湖区域没有规划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
最优质的环境,才能吸引最顶尖的人才,科创人员才能过得“不将就”。目前中央创新区规划建设的中央森林公园景观带包括89公顷水面、65公顷绿地和北部111公顷森林公园,形成一条绿地生态轴带,整个区域内绿地率达到20.7%。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还是一片大工地的中央创新区,已经吸引了23个项目签约落户,其中包含6家研究院所,多个来自上海的科技型项目也正式在中央创新区“安家”。
距离南通千里之外的制造大市佛山,也正谋划打造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南通这种把服务科创要素放在首位的决心和胆略,值得借鉴。中央创新区和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都把目光锁定在引领未来的新型产业上。人往高处走,只有将自身打造成科创高点的城市,才能成为科创资源的向往之地;高度集聚的科创要素互相激发、碰撞,才会产生聚合裂变效应,驱动城市走向未来。
撰文:梁志毅
统筹:郑佳欣 赵越 袁纪琦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