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三水故事”?如何盘活历史建筑?9月28日,佛山市三水区政协十届九次常委(扩大)会议对《挖掘三水文化,提升“城市三水”软实力(讨论稿)》建议案进行讨论,政协常委、文化届人士对该专题调研议政建议案各抒己见,提出建议。
今年三水区政协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特别是建设“城市三水”等重大决策,把“挖掘三水文化,提升“城市三水”软实力”作为区政协常委专题议政课题开展调研,经过基层座谈走访,到浙江嘉兴、福建厦门等城市学习优秀经验,形成了《挖掘三水文化,提升“城市三水”软实力(讨论稿)》建议案(下称“建议案”)。
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如数家珍
三水因三江汇流的独特地理景观孕育出别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留下许多历史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案认为,三水文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鲜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名人辈出等特点。
得名于水、因水而兴、因水而荣,水文化早已成为三水不可或缺的基因。资料显示,过去36条江流经三水,清代建有位于河口北江河畔三十六江楼,各时期19个驿站驿铺串联起沿江而设的“水上古驿道”主线路,当时素有“小广州”之称。
三水龙舟文化传承已久。资料图片
水路繁荣衍生出三水独特的地方文化,“红头巾”、龙舟文化体现当地自强不息的精神,还孕育出一批优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8年8月,三水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8个,“粤曲星腔”“胥江祖庙庙会”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三水还拥有鲜见的历史遗迹。位于白坭的银洲贝丘遗址,证明三水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成为研究珠三角洲地贝丘遗址的聚落形态的重要遗迹。区内还有800多年历史的胥江祖庙,是广东三大古庙之一;还有清代村落大旗头古村、始建于唐代的开元寺、中国现存最古老海关之一三水旧海关楼。
资源整合、开发、利用不足
文化资源如数家珍,但外界对三水的认知度却与其丰厚的家底不甚匹配。建议案提出,虽然三水拥有丰富文化资源,但文化内涵挖掘和激活不够,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利用不够,三水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我们经常说要讲好‘三水故事’,但是怎样讲、讲什么非常重要,目前我们还很少听到能让人印象深刻、扣动心弦的故事。”三水区政协常委但修前说。建议案中提到,三水文化资源未得到全面梳理,好故事讲得不够深、不够响,缺乏区域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也有政协常委提出,三水虽然有很多文化资源,但是能有规划、系统地盘活的并不多。三水区政协常委马炎华说,像大旗头古村、人民路“筷子街”等历史建筑,目前缺乏有规划的活化,大旗头古村在开发中,古建筑修葺仍有待加快,而且要探索可以注入人气的模式。
建议案还认为,三水一直致力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历史文化挖掘、文化与旅游结合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文化+”、“旅游+”、“体育+”、手信开发或节庆活动等比较欠缺,营销传播比较零碎,手段比较单一、传统,三水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链条。
建议重建三十六江楼
针对当下三水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案提出了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举措,待定稿后将提交三水区委区政府作决策参考。建议案认为,建议充分挖潜特色,突出三水个性化的文化元素,以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物为脉络,组织专门人员按相关专题进行搜集,重点讲好“水韵故事”“岭南故事”“红色故事”,组织力量编写出版三水历史文化丛书。
建议案还提出,重建三十六江楼,铸造水文化地标,结合三江汇流的重要地理标志,在昆都山上或昆都山附近重建三十六江楼,让这座蕴含着三水深厚历史文化和水文化特征的标志性名楼再现于世,用新的文化理念赋予它更重要的历史使命,打造珠江水文化历史博物馆。
三水区政协常委刘江雷认为,三水工业对水文化的利用比较多,但文化旅游业对水文化的运用还不明显,三十六江楼的建议相当好,一个具有特色、具有识别度的地理标志,对于地方品牌和文化推广都起到相当大作用,建议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探索合适的路径。
多位政协常委建议把三水特色文化纳入到中小学教学的课程中。三水区政协常委但修前说,建议把水文化等特色文化与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开发有三水文化特色的课程,从小把三水文化传承人培养起来。
【撰文】梁楚欣 王伯乐 三水区政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