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清晨,两列高铁列车分别从香港西九龙站和深圳北站出发,相向行驶,这标志着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开始运营,香港与内地高铁网络实现首次接轨。这亦为正在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佛山带来重大机遇。尤其对于处于“一环创新圈”极核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的南海,同时拥有佛山高新区这一重要产业平台,又将迎来怎样的新发展?
就在9月20日,佛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部门与佛山市博士联谊会在佛山市人才服务专区举行佛山博士建言献策中秋座谈会,其中涉及的多个话题如“一环创新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平台搭建等均与南海的发展息息相关。
1 打造交通廊道集聚创新要素
在这次座谈会上,“一环创新圈”和佛山高新区的建设成为关键词。
调研了长三角地区沿线的交通廊道后,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副总经理、博士殷红军专门针对“一环创新圈”的交通规划提出建议。“目前来看,‘一环创新圈’协调性、层次性、功能布局性、交通便捷性都还有可提高的空间。”对此,殷红军认为可以通过交通廊道的打造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
“‘一环创新圈’需要打造发散而非被切割的交通,例如高速公路应该直接对接到‘一环创新圈’之中,使创新要素能直接进行对接。”针对佛山城市组团式的特点,殷红军建议可以在“一环创新圈”间内建立轨道交通闭环线,在创新高地附近进行点线布局,真正的疏缓交通压力,“让‘一环创新圈’能真的‘飞’起来,更好地对接港澳。”殷红军说。
除了加强交通路网的建设外,要更快迈向高质量发展,佛山市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博士刘建萍则提议,将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与佛山高新区两大载体进行打通。“要抓住创新集合和产业集合两个重点工作,打造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和佛山高新区建设是工作重中之重。”刘建萍说。
在产业分工上,刘建萍建议,佛山高新区可以突出产业要素,构建好以智能制造加工业机器人加军民融合现代产业体系,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则突出创新要素,以创新为引领推动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内形成以科研孵化加生产型服务业加文化的创意布局。
“其中,两大创新平台应建立起共建共享机制,实现‘1+1>2’的高质量发展。”刘建萍说,除了内部的共建共享外,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两大创新平台更应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的资源,推动南海乃至佛山创新示范区的打造。
2 由政府主导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高端集聚区的打造、创新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硬件条件;另一方面,集聚了多名高端人才后,如何使“最强大脑”们的科技成果得以转换落地,同样备受博士们的关注。
刘建萍搜集到的数据显示,佛山技术合同登记在全省占比只有0.2%,“这也意味着佛山的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在全省并不算靠前,佛山的技术交易平台还未足够健全。”刘建萍说。
目前在广东金融高新区,就设有广东省博士后成果应用促进会,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博士后科技成果转换和服务的平台。作为该促进会的理事长,林海平在南海已经工作了十年,在长期工作中,他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问题,没有政府的支持,仅靠民间和社会组织来做是很难维持下去。
“首先收集项目成果与企业需求本身就不容易,对接就更难,这需要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效益。”对于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林海平建议要建立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的数据库,密切关注和跟踪与佛山产业发展相关的高校、地方、科研院所和海外技术攻关项目,引导和扶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佛山市博士联谊会会长、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跃建也赞同这一观点,他提议可以提升佛山市及各区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的功能,由政府主导设置专门机构,对博士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同时搭建一个项目成果评价转化推荐机构的平台,定期举行博士成果研究展示会,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博士携带最新的项目成果到佛山进行展示。
在这一成果展示会上,“遇到合适的项目政府即可以当场进行对接,为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在佛山落地创造机会,促进科技成果在佛山的快速转化。”王跃建说。
不过,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博士陈东初看来,平台仍是最重要的,“各种创新平台就像蓄水池和集聚地,吸引各类创新创业团队,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奠定基础。”
3 人才政策需加大宣传和告知力度
如今,随着多个创新平台在南海的集聚,一股强大的人才吸引磁场正在形成。
在座谈会上,季华实验室人力资源处处长宁宇就介绍,此次季华实验室计划引进150名博士,“其中市区各级对于博士群体高达35万元的补贴,对于季华实验室引进高精尖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我们更有信心。”宁宇说。
而在人才引进方面,刘建萍特别提出要兼顾高层次人才和产业急需人才,进行精准引才,积极推动“一环创新圈”的城产人融合发展。林海平也表示佛山的人才引进应该以产业规划为导向,建立人才数据库,重点引进产业相关人才并兼顾城市发展的相关高层次人才,“南海乃至佛山一定要保持原有的产业优势引进相关人才。”林海平强调。
事实上,在精准引才上,南海也在不断主动“出击”。今年1月,南海改革了已有人才政策体系,出台了7份大力度的人才新政,将人才划分为8类,分别从人才引进奖励、双创扶持等方面提供配套扶持。扶持资金方面更为“大手笔”,例如人才团队扶持提高到最高5000万元,人才安居补贴从最高100万元提高到800万元等。
就在近期,第二批南海区人才分类拟认定名单进行公示。此次的人才分类认定,是面向一至七类人才,涵盖了在南海区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工作的人员,以及在南海区工作的创客和自由职业者,同时从院士、专家,到学士学位、高级工都纳入分类认定体系。
经分类认定后的各类人才,可申领“南海人才卡”并享受人才卡提供的政务、金融、公共、商业等优质服务。符合条件的各类人才,可申请生活津贴、创办企业奖励、科研创新奖励、安居补贴、学术补贴、医疗健康等配套扶持。此前,首批南海人才分类认定名单已出炉,南海区已有2996人可享人才卡十大福利。
“在人才服务方面,我们看到市区两级出台了大量政策,这是很具有竞争力的。”林海平说,但他也建议这些政策应该进行宣传和告知,才能真正为人才所了解。”他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在场多个博士的认可,“对于刚到来的博士,最需要了解的是如何能享受到这一政策,希望政府能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兑现。”陈东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