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贵州新闻

贵州省广大职工:践行工匠精神 引领时代风尚

时间:2017-04-12

我省各级工会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

践行工匠精神 引领时代风尚

  贵阳至瓮安高速公路清水河大桥建设者  刘叶琳 摄

  工匠精神连续两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当前,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亟须大批工匠级产业工人来保障我们的各类产品提升品质,提高竞争力。

  在贵州强力推进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中,在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工匠精神”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国家到地方,从各行各业到各个企业,对工匠的重视程度都空前高涨,对工匠的发掘和培养力度持续加大,工匠的各项待遇不断提高,工匠精神也成为备受关注的时代新风尚。

  近年来,贵州工会高度重视对工匠的选树和培育,以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为激发广大职工钻研业务、掌握技能、创新创造的主人翁精神,去年省总工会组织开展了首届十大“贵州工匠”和第四届贵州“金牌工人”评选活动,涌现出胡亮学、贺思建等一批极具“黔工”特色先进模范人物。

  今年,贵州省总工会明确,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建“工人先锋号”、培树“贵州工匠”“金牌工人”活动作为载体,把深化班组建设作为抓手,把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作用作为引领,组织动员职工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技术协作、技术发明,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

  同时,省总工会还要求各级工会聚力在深化改革开放主战场建功立业。深刻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个“原则”,着眼稳住经济发展基本面这个“稳”的重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形成刻苦钻研、积极奋发的时代风尚。

  我省涌现了许多践行工匠精神的“行业英雄”,为“贵州制造”做出了巨大贡献。

◥◥卢兴福

中专生专设工作室

  人物小札: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贵州省金牌工人(首席员工)、南方电网公司工人发明家、高级内训师。

  他就是贵阳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检修一班副班长——卢兴福。

  贵阳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检修一班副班长卢兴福只是一个中专毕业生,却带出了5名技能专家、12名高级技师、9名技师。

  为了更加从容地应对工作,卢兴福跨专业、跨地区学习,为了力争做到触类旁通,他投入了大量时间阅读和实践……

  2015年,全国共有97个工作室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卢兴福技能大师工作室位列其中,成为南方电网公司系统两家入围工作室之一。

  工作室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技术攻关、技术难题会诊、QC活动、合理化建议和“五小创新”,着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卢兴福至今对2013年6月的一次现场抢修记忆犹新,当时因为协调停电的时间超过了实际开展抢修的时间,他迅速召集工作室成员,思考如何通过技术改造能够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对行程开关故障进行处理。

  工作室团队通过对断路器液压机构提出了一种“断路器液压机构压力行程开关安装架”,通过安装架,可实现每个行程开关不停电单独拆卸,而不影响其他行程开关的运行。

  据了解,如果按照传统的行程开关更换流程,从停电更换到复电,全过程至少需要3个小时。

  如今,采用“断路器液压机构压力行程开关安装架”,只需10分钟便可“搞定”,该安装架已获得国家专利。 

  2013年至今,卢兴福组织研发创新成果15项,每年创造效益超过500万元;在专业杂志发表专业技术论文7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发明专利2项,进入实审阶段的发明专利2项,在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3项。

  “我从来不怕‘青出于蓝胜于蓝’,相反徒弟、学员们有成就了,技术和技能传承得更好了。”卢兴福常说。

◥◥廖吉星

开磷化工“创新王”

  人物小札:初见廖吉星,只见他穿一身普通的黄色工装,手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十足的经典一线生产工人的形象,让人很难将其与“贵州工匠”、总工程师、“开磷化工创新之王”等联系起来。

  2010年,受国际化肥市场冲击,国内市场二铵产品严重过剩,开磷急需一种新的高端肥料打开市场。

  29岁的廖吉星临危受命,他经研究提出用湿法磷酸直接生产工业级磷酸一铵,可当时一台5万吨级湿法磷酸净化设备就需要1.5亿美元。如何突破技术屏障、甩掉高成本设备?

  廖吉星在此后半年中,翻阅了近30本专业书籍,记了200多页笔记,做了500多次试验,最终在万千数据中找到最为理想的料浆PH酸碱度和浓度“黄金点”,成功地将料浆中的铁、镁、铝等杂质分离析出,继而又攻克磷酸一铵浓缩和结晶过程中的节能技术等难题。

  最关键的技术问题解决了,但最直接的现实困难接踵而至——缺乏专业生产设备。

  于是,他一头钻进生产车间,将具有高分离因数的卧式螺旋推料离心机进行技术改进后用于实际生产。可还没正常生产多久,离心机堵塞造成轴承损坏就成为了“顽疾”,廖吉星带领团队连续攻关,成功破解了设备堵塞问题。

  2013年,开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属业内首创并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年产3万吨工业级磷酸一铵项目成功投产,产品纯度达到99%,成为开磷继高塔硝硫基复合肥之后又一全水溶性高端肥料。2014年,该技术荣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目前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年产10万吨工业级项目也已动工建设,这将成为未来开磷发展的一张王牌。”廖吉星自豪地说。

  廖吉星带领团队成功研制的碘回收装置,使开磷的碘回收技术一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湿法磷酸净化生产磷酸二氢钾工艺技术,使磷、钾回收率分别提高到50%和80%;磷矿伴生氟硅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成功回收磷酸萃取尾气中的氟资源,填补了国内磷化工磷酸萃取尾气中氟无法回收利用的空白……

◥◥陶安

他比机器还精准

  人物小札:1986年,年仅19岁的陶安从技校毕业,接过父母“三线”建设的“接力棒”,在中国航发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工模具分厂当了一名车工,并以精湛高超的技能被业界称为“车工大王”。

  4月5日,位于贵阳的中国航发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工装设备事业部里机器轰鸣,陶安站在车床前一丝不苟地操作着。

  他已与数控机床相伴了30年,并以精湛高超的技能被业界称为“车工大王”。 

  每天早上7点,陶安都会准时站在车床旁,除了午休时间,都一直在车床旁操作,直到下午6点才离开。

  星期天、节假日,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生产工作中,钻研各种形状复杂、特殊零件的加工方法,多次啃下“硬骨头”。

  在制作纯钛夹具特急任务中,陶安针对工作实际,提出一种新的车削加工方法,将从前的加工周期从一周缩短到3天。 

  几年前,陶安先后对3种不同型号的老式车床进行改进,使车床加工能力从只能加工直径380毫米增加到420毫米,在他改进的车床上,一次装夹就可保证加工要求。

  陶安还把报废变压器里的专用冷却油收集起来,在反复配比试验后,发明了一种专门用于加工易变形零件的冷却油,有效地降低了零件加工变形率,提高了加工质量。

  陶安近年研制的高硬度材料切削液,解决了军品夹具、刀具、量具、模具因硬度高,淬火后精加工余量小、变形大而造成成批报废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普通刀具加工高硬度材料。

  仅此一项,就节约刀具费用50万元,创造经济效益200余万元。 

  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模、省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行业内首席技能专家等荣誉的陶安,总是能在数控车床都无法完成加工任务的情况下,硬是用普通车床和手中的车刀创造奇迹。去年,凝结陶安毕生心血的《工匠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公开出版。

  “他的一双手,比机器还精准!”一提起陶安,工友们没有不服气的,都竖起了大拇指。

◥◥袁亚

“压马路”拿金牌

  人物小札:袁亚是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设备管理分公司压路机操作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2014年“厦工杯”技能大赛贵州赛区比赛中,获得了压路机操作第一名。

  在2016年省总工会发布的第四届贵州省“金牌工人”榜单上,“袁亚,1993年6月出生”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凭什么获此殊荣呢?

  3月28日,记者走进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设备管理分公司,采访了这位全省最年轻的“金牌工人”。

  袁亚2011年进入贵州省机电学校机电设备与维修专业进行学习,第二年初,他被安排到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设备管理分公司实习,并主动到生产一线学习压路机操作。

  袁亚到基层一线工作,既是去吃苦的,更是去学本领的。

  在日常工作中,袁亚常缠着同事、围着班组长,学习压路机的各项操作技能。后来,他还被公司选派到大思四标、思遵一标、思剑二十三标等施工现场,有了更多更好的学习平台,这让他格外珍惜。

  在学习实操技能的两年里,“除了白天上路作业,晚上还得学习设备操作和保养等专业知识。”袁亚微笑着说。

  毕业后,他被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设备管理分公司录用,继续当压路机操作员。

  “在工作中,袁亚不仅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还帮助每一个同事纠正一些不够规范的行为。一开始,一些同事还不以为然,但很快大家就对他心服口服。加上实习时间,不到5年的时间,袁亚已从压路机‘门外汉’变成了我们公司的压路机‘工匠’。”同事覃同才说。

  在2014年“厦工杯”技能大赛贵州赛区比赛中,袁亚获得了压路机操作第一名,并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同年,他还获得第六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压路机竞赛项目第九名。2015年,袁亚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交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记者:金艾 通讯员:罗文颖 张亚 剡鹏英 胡大方 来源:贵州日报)

  • 上一篇:贵州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征集“微心愿”
  • 下一篇:贵州师大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特色明显优势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