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渝
生命定格在46岁的晴隆县前县委书记姜仕坤,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他被誉为脱贫攻坚的带头人、领路人、贴心人、清白人。
姜仕坤因劳累过度,不幸英年猝死,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媒体大规模的报道。从新闻报道中,我已经看到了姜仕坤事迹的主要方面,但总嫌线索过于粗略,事迹较为零散……所以,能够读到戴时昌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初稿和修改稿,比较全面地了解、认识和理解姜仕坤,真的感触良多!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县委书记这个岗位很重要,官不大,责任不小、压力不小,这个官不好当。”姜仕坤这个县委书记,用生命回答什么是责任在肩,什么是绝对忠诚。“责任”“忠诚”之于他,不仅可敬、可贵,更因为它不只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更是一种心甘情愿的选择,一种不惜以毕生心血去践行的信念。
这是写英模的报告文学,当以宣传时代典型为己任,最为直接、鲜明地以正面宣传和歌颂光明为主,以时代典型、英雄模范和志士仁人等为描写对象,突出其爱国、奉献、自强等民族精神与崇高品质;同时,也挖掘传统美德、人间真情与人性之美。
正是基于此,尽管作者与作品主人公姜仕坤生前有过多次交往,但为写作此书,仍然深入生活,大范围行走,大规模采访,掌握第一手材料,力图对姜仕坤了然于心,为写作夯实基础。
姜仕坤40多年的人生历程,足迹遍布城市乡村。这么广阔的时空跨度,要一一涉足,实非易事。作者选择了姜仕坤调至晴隆县任职直到去世的六年间为主干,尽一切可能,深入姜仕坤生活工作之地,亲身感受和洞察。姜仕坤与之交往的各类人物不计其数,作者不厌其烦,对庞大的人物群体尽可能做到了当面采访,一言一语、一个细节、一个故事……选择进入作品后,凸显出口述实录的效果。再以白描和叙述为主要笔法,文体规范,语言平实准确,具体生动,有现场感和真切感,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加工。由于作者在叙述之时,感情尽可能地保持冷静和客观,不夸饰,不煽情,因而读起来毫无张扬、渲染之感。这样的文体,在我看来,或许更为接近主人公姜仕坤的形象:纯朴、平实。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农民!
正因为作者深入生活,艰苦细致地采访、研究,极力对题材以及人物命运、个性,细心地观察,直接地感受,最大限度地追求真实,包括事实本身的真实、人性的真实乃至人物形象被遮蔽的内心的真实,在感同身受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中,杂芜繁多的生活素材变得有了生命。这无疑成为《姜仕坤》一书的关键。
报告文学是文学,一切文学都应反映人性。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不仅仅要展现真实的社会历史事件,更是要借助真实的人与事,传达作者的观察和反思。充分的“形象化”,是报告文学文学性的根本体现。应该说,情感深沉,思索理性,艺术表达,是《姜仕坤》一书追求的艺术特色。领悟到了“形象化”之对文学性的极端重要,作者不是把大量的采访材料,原封不动地照搬、填充到作品中,而是将这些材料化为自己的情感,在遴选、重组中,将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间,力图与事实实现水乳交融。读者在作品中所见到的是真实严峻的、充满着困难的极贫县“扶贫攻坚”的时代重任。书中,姜仕坤的形象,是作者心目中的形象;书中的事实,是作者所理解感悟到的事实。从而生动地凸显出姜仕坤“这一个”的艺术形象。
《姜仕坤》一书,除引子和尾声外,共十一章。上篇《羊司令》六章,基本上以时间为序,写姜仕坤在晴隆工作的六年期间,为打造“晴隆羊”品牌、实现“晴隆模式”升级版、被百姓昵称为“羊司令”的主要经历,主线十分鲜明。其间的曲折坎坷,虽然并无惊心动魄、轰轰烈烈的场景事件,却因处处关系“啃硬骨头”,显出了姜仕坤的信念坚定、性格坚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跋山涉水一心为民的毅力。“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产业,致富老百姓,这个路子是对的。我们都要想一想,如何通过养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利益。”从草的种植、管理,羊品种的选择、繁育、饲养和销售,以及最终的进入市场、形成商业规模,更还有为晴隆羊代言的那句广告词“一生鲜草一碗好肉”……作者清晰地描绘了姜仕坤为“晴隆羊”从为一家一户“算账”、到成为晴隆县支柱产业的全过程。他在晴隆六年,仿佛一直在行走中,董箐村、兰蛇村、长流乡、大田乡、紫马乡、光照镇……他到处教农民“算账”做什么“划算”,如何改造和提升“晴隆模式”,让老百姓利益最大化……人们只看见他满头黑发渐渐变白,还在一天一天掉落……下篇《民生情》五章,则是从作为县长、县委书记的姜仕坤,抓全县全面工作的几个侧面,展现主人公多方的睿智和才干,在头绪纷繁、紧张忙碌的日常工作中,作为基层干部,他思路清晰,亲民爱民,事必躬亲,显现出他“做实”民生事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拼搏……对党和人民的承诺,是他终生的选择,人生的坐标从此不再改变,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从此不再改变。他跑遍全县,掌握民情民意,对困难村组亲临指导脱贫致富门路,踏踏实实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每一件事情,是他施政的理念;瞄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走势,谋划项目,积极争取,努力实施;他不傲慢,不自大,尊重群众,平等待人,视之如兄弟姐妹,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党的事业紧紧相连,将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全部精力,贡献给了晴隆这片热土。他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知道农民的艰辛”;他给妻子说:“我是县委书记,更多的时候我属于晴隆人民”……他之所以真诚地对待老百姓,真诚地对待所做的每一项工作,是因为他的心中有大爱:“在我们石漠化地区,能够找到一个致富的产业,实在不容易,我们找到了,就要守住,真正让老百姓致富”;“晴隆的脱贫攻坚一天也耽搁不起啊!”
作者自始至终彰显着这宝贵的人生境界和无私大爱,书中的所有人物、细节,都是为了主人公形象的刻画,以数十上百人物的眼睛和心灵,聚焦于姜仕坤,折射和透视着他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特别令人难忘的,是作者笔下姜仕坤那动心柔情的“另一面”:他对妻子说了一百遍的那个“梦想”:“等退休了,我们就回到老家,把房子翻修一下,弄个宽敞的院子,种点你喜欢的花草,在花园里盖个小茶室,喝喝茶,聊聊天,还可以到地头栽栽瓜,种种豆……慢慢地陪你变老……”还有那个直击人心的细节:女儿在收拾爸爸遗物时,姜仕坤的手机突然响起——那是他与女儿多年来坚持不变的约定:每天晚上10点55,手机闹钟就会响起提醒:这是父女通话的时间,“可是,我再也听不到爸爸的声音了”……这些情节和细节,丰富了人物的性格,这是姜仕坤内心的柔软部分,但更能撞击读者的心弦,令人仰天长啸,欲哭欲歌!其实,生与死勾连的,是有限而短暂的时光。在有限的光阴里,一个人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姜仕坤的言行,如金石掷地,却又大音希声,感人至深。
理想坚定,品质高洁,姜仕坤的典型形象因此跃然纸上,在平实、多侧面、多角度的叙述中震撼心灵,增添了报告文学的艺术感染力,再现了“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姜仕坤的形象,使姜仕坤这个典型的文学形象得到了深化和个性化,为时代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真可谓: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而这一切,皆来自于姜仕坤初到晴隆时的坚定信念:“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晴隆县,是全国全省全州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只能咬紧牙关啃下来,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实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值得一说的是,报告文学写作是艰辛的事业。报告文学最重要的要求,是真实性。客观地说,报告文学是各种文学文体中最富于“时代精神”的“时代性文本”,只有始终秉持着“经世致用”“干预现实”的文学理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影响社会,荡涤人性,陶冶人生,在真实的基础上才能显示你的精彩。
毋庸讳言,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报告文学创作的整体质量明显下滑。作为“行走”的文学,报告文学需要真正的“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文学创作中的“重体力活”,成本高,风险大。耐不住寂寞或经济利益至上的作家自然避之不及。报告文学事业正面临人才青黄不接、队伍后继乏力的严峻情势。在贵州,更是如此。
正因为如此,我十分高兴看到并读到这本《姜仕坤》,以及此前出版的《海雀,海雀》(王华,2016,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等贵州作家的报告文学新作;也十分佩服《27°黔地标》文化周刊在贵州日报2017年新年改版之际开辟“报告文学”专版的眼光。
讲述“中国故事”“贵州故事”,无疑应当成为当下报告文学创作的“头等大事”。“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新世纪的报告文学,只有明确了自身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充分发挥文体的特殊优势,才能够继续自己在新世纪文学复兴之路的崇高追求。
没有行走,就不可能有报告文学的高峰。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价值日益多元的时代,当物欲的车轮一再碾压卑微的情感和灵魂时,总书记的这句“大白话”,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和深思。
《姜仕坤》
出版发行:孔学堂书局
书号:ISBN 978-7-80770-068-5
定价:49.80元
订购电话:0851-86277673/0851-8589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