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海南新闻

澄迈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就业创业场所 重点解决“三难”

时间:2019-01-26
一日吸毒,终身难戒,这句俗语充分说明摆脱毒瘾的不易。对于“瘾君子”而言,受社会歧视难以就业创业,回归正常生活,更使其戒断毒瘾变得难上加难。

近年来,为解决涉毒人员“就业难”“管控难”“戒断难”的“三难”问题,澄迈建起了针对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创业场所,让他们走向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挥洒汗水,远离“毒圈”,希望借此将这些被毒品俘获的“瘾君子”拉回正常的社会生活轨道。

集中劳动解决“就业难”

1月22日,海南日报记者自澄迈县城出发,穿过蜿蜒山路,最终到达澄迈仁兴戒毒康复产业园。这里没有耸立的高墙和密布的监控,31位戒毒康复人员统一被称作“学员”,半年内,他们要按照时间表起居锻炼、养猪种菜,定期接受心理辅导。

刘科(化名)是第二批入园的学员之一。因为擅长种菜、烹饪,还有着一手好电工活,他在园内很受欢迎。“产业园给了我们戒毒康复学员就业机会,大伙都很珍惜。”刘科原是一名货车司机,2008年被送入戒毒所强制戒毒,出来后他应聘工作时四处碰壁,后又与“毒圈”接触,再次染毒并将家底掏空,落得“二进宫”的下场。

“社会上部分人还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找份工作并不容易。”在产业园养猪场内,学员梁军(化名)干活最为卖力,他想快点把染毒前自己养殖禽畜的技术“捡”回来,以便离园后自主创业,摆脱毒品的阴影。

澄迈仁兴戒毒康复产业园主任李华全表示,园区不同于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它是与毒品隔绝但不与社会隔离的特殊“无毒社区”。“对于戒毒康复人员,如何避免其复吸十分关键。”他认为,产业园的存在,正是为戒毒康复人员建起从戒毒所到步入社会的缓冲区,并首先解决“就业难”问题。

完善机制解决“管控难”

涉毒人员难管难控,是令禁毒一线干部干警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而在一个占地37亩,四周不设围墙的产业园,管理31名戒毒康复学员,更是澄迈仁兴戒毒康复产业园管理大队大队长、澄迈县公安局西达派出所所长黄海从未面临过的挑战。

“区别于传统守大门、看监控的管理模式,产业园的管理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只能边做边试。”黄海还记得,2017年12月29日开园后没多久,首批学员便出现心理波动,“我们只能组织人员与他们交心谈话,但效果并不持久。”

黄海介绍,经过1年多的尝试,产业园如今已建立起了“1对3”帮扶机制,即园区联防队员、协警和相关干部每人负责对接3名学员,随时关注对方的心理生理情况,并配合省仁兴强制隔离戒毒所专家对学员们开展心理疏导。同时,虽然园区允许学员打报告外出,但其每次回园区必须尿检,违规者一律转送戒毒所进行为期两年的强制戒毒。

“目前来看,管控效果很不错。”产业园副主任吴海滨对已离开园区的首批学员仍有关注,其中大部分人都已找到就业创业机会,正逐渐与社会重新接轨。“前些天我还遇到了其中存钱最多的石前(化名),他现在专心经营一间废品收购站,原本心灰意冷的妻子也不再外出打工,回家与他共同创业,小两口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多管齐下破解“戒断难”

戒断毒瘾之难众人皆知。在澄迈县禁毒办相关负责人看来,禁毒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众人久久为功、永不松懈。

“过去,禁毒工作往往侧重于严打严收,严教严管方面存在不少‘短板’。”该负责人指出,尤其是当涉毒人员回归社会后,面对各方的歧视目光,其个人易出现无业可就、自暴自弃的情况,何谈戒断毒瘾。现在,澄迈县通过设立戒毒康复就业点、加强技能培训,以及完善社区戒毒跟踪管理体系等方式,进一步为戒毒康复人员打通回归社会“最后一公里”。

澄迈仁兴戒毒康复产业园的建成运营,只是澄迈在就业帮扶工作上的一个缩影。自禁毒三年大会战开展以来,澄迈积极开展“大收戒、广帮扶”行动,截至去年12月底,澄迈共收戒吸毒成瘾人员4333人,收戒率为87.7%;责令社戒社康管控2720人,基本解决了“控增去存”难题;在永发、瑞溪、大丰、桥头等乡镇建立戒毒康复人员就业点,同时强化社会参与,建立完善多种戒毒康复模式,帮扶就业人员超过293人。

此外,澄迈还不断创新禁毒宣传方式,拓宽禁毒宣传覆盖面,创建了212支共2570人的禁毒护村队,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禁毒事业,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全社会齐动员的成效很快显现出来。2018年,澄迈新增吸毒人员同比下降62.2%,全县日接警量和刑事案件发案数实现“双下降”。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澄迈将结合老城地区企业多、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协调就近解决戒毒康复人员的劳动就业等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重归社会,进一步提升戒毒成效。

原标题:澄迈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就业创业场所,重点解决“三难”问题

  • 上一篇:澄迈2018年投入4000余万元 实施83个产业扶贫项目
  • 下一篇:临高去年为26494名贫困学生发放教育扶贫补贴302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