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陵水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当地百姓的幸福感增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老人到此定居。而“三月三”也成为展示陵水改革开放新面貌新形象和弘扬黎族苗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平台。
30多年来,陵水历届县委、县政府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紧密团结全县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勇拼搏,谱写了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文明进步、民族团结和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辉煌篇章。
“当下,我们正以陵水速度、陵水实践、陵水创新、陵水智慧扛起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陵水担当。”陵水县委副书记、县政法委书记张纳军表示。
近年来,陵水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图为陵水清水湾游艇会一角。武昊摄
改善农村面貌 提升群众幸福感
“近几年村里的变化真的很大,我们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了。”陵水英州镇走所村村民黄亚其高兴地说。2017年6月起,走所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受益于此,该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
4月2日,笔者走进走所村,道路两旁的三角梅开得正艳,一排排崭新的民居映入眼帘,墙上饶有趣味的壁画凸显着黎家风情。近5年来,陵水加强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农田水利、道路硬化、排水排污亮化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累计投入74.3亿元,累计建设项目289个,全县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入从2014年的1.2万余元增加到2018年的25万余元,项目由27个增加到69个,在全省率先完成民族地区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
村里的基础设施完善后,陵水还下大力气培育和壮大乡村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去年年初,走所村采用“党支部+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村民利用撂荒地和低产田流转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与企业共同成立运营公司,打造规划面积为200亩的花海产业,实现“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目前,一期50亩花海已建成,每亩年保底分红及利润分红预计达3000多元,并可提供就业岗位35个。
走所村里欣欣向荣的景象,只是陵水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与2014年相比,2018年陵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93.4亿元增加到159.2亿元,年均递增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1380元增加到30001元,年均递增8.1%;农村人均纯收入由8976元增加到13277元,年均递增9.6%。
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精神
2018年9月11日,在陵水本号镇大开村的荔枝树下,一群村民正在飞快地编制竹藤。原来这是陵水藤竹公司举办的藤编技艺培训班,30名贫困户参加了培训。
“藤编技艺是我们黎族传统手工艺,也是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们得传承下去。”贫困户高尚君告诉笔者,此次培训在传承技艺的同时还能增加贫困户的增收渠道,“编一个竹藤,企业支付20元手工费。”
黎族特色竹竿舞。
去年,陵水结合精准脱贫工作,积极开展培训黎族八音乐器培训班、黎族藤编技艺培训班、黎族原生态民歌培训班等,各类培训人数1500多人次。在陵水举办的第六届黎族织锦比赛上,成人组和学生组共计58名选手参加角逐。
举办黎族织锦比赛、开展街头宣传咨询活动、发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传画册……近年来,陵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良好成效。数据显示,陵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有6大项33小项,其中民间文学13项、民间音乐5项、民间舞蹈4项、传统技艺6项、民俗4项、传统医药1项。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陵水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方面。在文化下乡工作中,陵水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陵水如今各少数民族乡镇的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民族地区群众开展广场舞、竹竿舞等活动也日益活跃。”陵水民族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此之外,陵水的各个村落还经常举办特色的文体活动,丰富黎族苗族同胞的日常生活。2018年,陵水组织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演艺公司、戏剧协会、金声琼剧有限公司开展“送文化下乡”琼剧演出66场,歌舞演出30场;共放映公益电影2108场,完成率达到164.17%,服务观众约23万人次。
而在去年海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陵水也彰显了自身实力。128名参赛选手,在龙舟、板鞋竞速、高脚竞速、陀螺、押加、射驽等项目中表现优异,成绩斐然,最终以总分172分的好成绩获得团体第二名。
发展乡村旅游 彰显民族特色
美丽的山水风光、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和极具特色的黎族传统文化,这些优势促使地处吊罗山山脉与牛岭山脉过渡处的大里地区,成为陵水极具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区。
4月2日,笔者走进大里地区的小妹村,在村口的大里黎家民栈里,看见一名穿戴传统服饰的黎族女子正在编织黎锦,明媚的阳光照耀在她身上,宛如一幅生动的民俗画。
“我们客栈自从今年1月份开张后,节假日一般都是客满,需要提前通过电话预定。”大里黎家民栈负责人符美红说。
“现在我们村有3家民宿,共20多间房。节假日时,人流量达2000多人次。”大里地区什坡村党支部书记陈亚海告诉笔者,目前村里的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了,接下来将扩建民宿以及开发更多的游乐项目,让游客玩得舒心,村民都能吃上“旅游饭”。
黎族民歌对唱。
近年来,陵水将民族民俗文化类景区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数据显示,2018年,大里地区的小妹村、什坡村(大里生态乡村旅游点)已全部脱贫,2018年接待游客14.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6.4万元。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县乡村游接待游客93.6万人次,经营收入2328.22万元。
陵水的椰田古寨是海南知名景区之一,2014年荣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展示黎族苗族风情的重要文化窗口。该景区融合了浓郁的黎族苗族文化,集合了钻木取火、金字屋、船形屋、黎族织锦和黎族纹脸、纹身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可以使海内外游客更加形象地了解海南独特的民俗文化。
“为了更好地保护椰田古寨的绿水青山和传承黎族苗族文化,我们突出抓好椰田古寨景区的升级和省级生态博物馆申报工作。”陵水民族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陵水全面推进全县黎锦及黎族文化元素在建筑物中的应用,规划建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和光坡镇港尾新村黎族文化馆,在县文化广场兴建黎锦雕塑广场,希望能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本地风土人情,体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丰富旅游文化资源。
黎族长桌宴。
陵水县委副书记、县政法委书记张纳军:
以“三月三”为平台展示陵水新面貌
“在此次‘三月三’活动中,我们更注重市民游客的体验感,希望大家能一起跳竹竿舞,看看咱们的黎锦,尝尝咱们做的酸粉。让国内外的游客能充分感受到黎族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谈起今年的“三月三”活动,陵水县委副书记、县政法委书记张纳军颇感自豪,他表示,今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选择陵水,是省委、省政府对陵水近几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的充分肯定。陵水将举全县之力办好此次“三月三”活动,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黎族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陵水改革开放的新面貌新形象。
近年来,陵水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华为、京东云、兴业银行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陵水,润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电科信息产业基地中心等一批优质项目先后上马。清水湾游艇码头获批成为国际出入境口岸,成功开展全省第一个游艇自由行试点、全国第一个游艇进出境免第三方担保试点,获批成为中国首个游艇特色小镇。
陵水走所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景色怡人。武昊摄
“这些年,我们坚定不移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发展战略,按照‘生态立县、创新兴县、智慧强县、依法治县’发展思路,坚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主线,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全县形成了大开发、大建设的局面。”回顾起陵水这些年的发展,张纳军感慨颇多。
张纳军表示,陵水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调优产业结构统领全县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引领经济建设,同心协力汇聚起“美丽陵水·共同缔造”的磅礴力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陵水县委宣传部提供)
(本版策划/易建阳 撰文/柳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