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安,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
都听过一句话,
“三岁看到老”
指的就是儿时养成的习惯往往会伴随终身!
定安,自古以来山灵水秀,人杰地灵。
其历史可以追溯上千年,
在这片土地的孕育下,
曾出现过张岳崧、王弘诲、王映斗等一批影响深远的历史名人。
朴实的民风也是这里的一大亮点,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定安的礼仪文化!
定安人注重传承中原汉族文化,自小便接受礼仪教育。家庭中的长辈公、婆、父、母就是礼仪教育的教师,最先教导的是称谓和礼节。
自称
对父母辈自称为“子”,对公婆或对同辈大龄的哥、嫂、姐、姐夫等自称“孥”(衍化为“侬”)。
招呼
父母教示孩子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好,俗称要“问人”。“问人”时,常有称辈不准的时候,对此,父母总是启发:不怕称不准,只怕你不问。
称谓
定安县有一整套民间通俗称谓。对老者男性称“公”,女性称“婆”,更老者称“祖”或“公祖”、“婆祖”。对大伯(比父亲年长者)称“伯爹”,伯母(或比父亲年长的女性)称“伯姩”。对叔称“爹”,对婶称“姩”。称父之姐为“姆”(属借用字),父之姐夫称“姆爹”,母之姐及姐夫亦同。父之妹称“mài”,妹丈称“姑爹”,母之妹也称“mài”,妹丈称“姨爹”,通称“丈爹”。母之兄称“伯爹”,伯母称“伯姩”,母之弟弟称“舅爹”,舅妈称“妗姩”。
义认父母
旧时信仰命理的人认为孩儿命相与父母“相克”或不“相生”,必须认义父、义母。认亲关系确定后,父母第一次上门认亲时必定要“做粑”(糍粑),义父母将粑分赠四邻,让大家都明白双方关系。此后双方都互相来往。年中两大节日(春节、端阳节),义子必给义父母送上礼品,礼品有鸡或猪肉,尤以猪脚为多。
义结同庚
如夫妇只生一男,或历代单传(俗称“单根独苗”)时,父母则为孩儿物色对象,义结同庚(俗称“老童”)。传统信俗认为通过结拜和义认,可为孩子增添亲情伙伴,可以相互依靠,不觉得孤单,有助于孩子的平安成长。
义结同年
这是定安民间女孩子义结伴侣的俗称。一般是两个女孩子之间志气相投、年龄相同并取得父母许可,便可义结同年。同年的关系认定后,双方家庭互相来往,互相帮助。出嫁后,这种关系继续带至婆家,双方的娘家也保留女儿的这份义结之情。
义认女儿
没有生育女儿的家庭,父母总有一种缺憾,因而义认干女儿,使得“有男有女”。干女儿应尽其传统中的孝道。在定定安民间风俗中父母辞世时,要由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来“走七”,传说通过女儿的“走七”可将家庭的“衰气”带走丢散于归家的途中这是男儿代替不了的事。
恩养螟蛉
定安有收养他人子女的习俗,收养螟蛉之男孩称养子,女孩称养女。没有生育子女的家庭和有儿有女的家庭同样可以收养。
过继
旧时,香火承继观念在定安较受重视。如没男孩,则以兄之次房或三房之子过继,过继之子被视为弟之“嗣子”。嗣子继承叔父的一切财产并履行儿辈的义务。
入赘
入赘,即男“嫁”到女家成亲。入赘的男人过门后可在岳丈家过户立籍,生儿育女。
现在都知道定安的传统礼仪了吧!
让我们传承这些文明礼仪,
为建设更美好的定安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