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石家庄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出席报告会并讲话。
长城新媒体记者 庞晓玮 摄
长城网讯(记者郭甜肖)“塞罕坝的这片绿水青山,已经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
“很多年轻人都在向往‘诗和远方’,而我们的‘诗和远方’就是这片朝夕相处的林海。”
“如果我能重新回到19岁,重新选择一次,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告诉大家——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
……
10月26日,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石家庄举行。报告会现场,塞罕坝林场讲述人一段又一段感人的故事,深深感染着听众,57年来塞罕坝高寒荒漠上艰苦奋斗的场景如在眼前。
遥望林海听壮歌,这里既有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更有催人奋进的绿色奇迹。
半个多世纪前的沧桑恍如昨日
塞罕坝,是蒙古语和汉语的混合用语,意思是“美丽的高岭”。57年前,林场成立时这里并不美丽,“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便是对这里的真实写照。
穿越时空,时针拨回到1962年。
为遏制沙漠逼近北京的严峻形势、涵养京津地区水源,这年2月,国家决定以承德地区塞罕坝、大唤起、阴河3个林场为基础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
“要是能开拖拉机驰骋在原野上那有多好啊!”塞罕坝机械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是第一代务林人,当时19岁的她,正在承德二中读高三,怀着梦一样的向往,她和5位同学放弃了高考,与其他368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集结上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
初到塞罕坝,创业者面对怎样一幅景象?
6月也会下雪,并不是文学作品里的故事,而是塞罕坝的真实场景。
10月26日上午,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石家庄举行。这是会议现场。长城新媒体记者 庞晓玮 摄
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加上偏远闭塞、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你问当时天气能冷到什么程度?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零下40摄氏度,晚上睡觉要带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铺的毡子全冻在了炕上,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陈彦娴说,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是他们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
“记得我们吃的第一顿饭,是黑莜面饼和炒蘑菇,这可是当时林场招待客人最好的饭菜了,可根本咽不下去……”啃窝头、喝雪水、住窝棚,爬冰卧雪,手磨出血泡,棉衣结成“冰甲”……50多年过去,陈彦娴老人回忆当年感慨良多。
考验一个接着一个
高寒、低温、冻土,不但给塞罕坝机械林场干部职工生活带来了困难,也给林场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由于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头两年人们满怀希望种下的2000多亩落叶松,成活率还不到8%,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乎陷入了“一上马就下马”的绝境。
困境越陷越深,塞罕坝人要经受的考验并没有结束。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让20万亩树木全部被毁;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让12万亩树木全部旱死……超出想象的困难和挫折,一度冷冻了人们的笑声和激情。
困难面前,塞罕坝人要怎么做?
灾难面前,塞罕坝人没有灰心,他们含着泪清理了死树枯枝,栽上新的树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
“1964年4月的马蹄坑大会战,更是全面提振了塞罕坝人的士气。60多名员工吃住在山上,大干两天两夜,在马蹄坑的山坡上都栽上了落叶松。20天后,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6.6%。”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信息中心主任杜红梅说,面对一片稚嫩的绿色,酸甜苦辣交织在一起,许多人禁不住泪如雨下,放声大哭。此后,塞罕坝机械造林全面提速,最多时一年造林达到8万亩,成活率、保存率都创下了全国同类地区最高。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是能耐,能够还祖宗账,留子孙粮才是本事。”作为“林二代”,塞罕坝林场总场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让这片林子绿得更有质量?
近年来,林场大幅压缩了木材采伐限额,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已降到了50%以下。林场还把最擅长的育苗技术变成了产业,建成了8万亩的绿化苗木基地。
“目前,塞罕坝林场森林资源总价值已达到206亿元,这片绿水青山已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他说。
抒写青春奋斗故事的“诗和远方”
“林三代”的追求是什么?塞罕坝千层板林场场长于士涛讲述了年轻一代的奋斗故事:“很多年轻人都在向往‘诗和远方’,而我们的‘诗和远方’就是这片朝夕相处的林海。”
就这样,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接续奋斗57年。
林海苍翠连绵,绿草如茵铺展,野花芬芳斗艳……今天的塞罕坝林场造林面积达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八十,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
更令人欣喜的是,美丽高岭上的这片绿色,正在燕赵大地蔓延开来。近年来,河北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全省每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都在500万亩以上,造林数量、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这些年总有年轻人问我,当年你们就真不觉得苦和累吗?说真的,那时候的人们思想很单纯,没有想什么苦啊累啊的,只是想怎么把党交给的工作干好。如果我能重新回到19岁,重新选择一次,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告诉大家──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陈彦娴朴实话语中透着无比的刚强与自豪。
从住窝棚、喝雪水的“林一代”,到执着、坚守的“林三代”,他们用“绿了青山白了头”的忠诚奉献,“一年四季‘长’在树林里”的苦干坚守,在年均积雪期长达7个月、极端最冷低温-43.3℃的高寒沙地造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
三代塞罕坝人唤回绿水青山的英雄事迹,让与会人员受到了一次洗礼。向塞罕坝学什么,如何弘扬塞罕坝精神,引发大家深深的思考。
走出会场,河北医科大学大一学生王欢依旧眼圈发红:“不仅是感动,更是震撼。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牢记这‘难忘的一课’,时刻以塞罕坝人为榜样,为我们的天蓝、山绿、水清贡献一份力量。”
“以前,只知道塞罕坝景色美,听了报告,才知道美丽背后有这么多艰辛。”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二学生查伟龙说:“我会好好学习这种‘变荒漠为绿海’的精神,和更多的人一起来珍爱绿色、守护家园。”
岂曰无碑,山河为证;岂曰无声,林海即名。一曲曲动人的塞罕坝壮歌,在燕赵大地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