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履职故事│冀果出太行 乡村好振兴

时间:2021-03-07

长城网记者吴新光张嘉琪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的“两会时间”紧张而忙碌。这几天,他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北代表团驻地,接到了不少果农的咨询电话及微信,有问春季果树管理要点的,有问预防倒春寒方法的。她再忙,也总是牵挂着山区的农民。

作为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郭素萍代表还有一个身份——河北农大李保国科技扶贫服务队的核心成员。“这几年,我们团队传承‘李保国精神’,通过科技扶贫,既绿了荒山,又富了百姓,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随着脱贫攻坚的收官,为继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我们团队的作用,从今年1月1日开始,我们将李保国科技扶贫服务队改名为李保国科技兴农服务队。”

郭素萍代表与岗底村李保国128科技服务小分队成员,一起察看苹果树的长势。记者 吴新光 摄

扶贫花开太行山村“绿富美”

太行天下脊,万里翠微寒。

岗底漫山的苹果树结出新果,绿岭成片的核桃林又添新绿,前南峪农家院传出欢声笑语……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内丘县岗底村、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是李保国生前最牵挂的三个地方,也是去过最多的三个地方。李保国生前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

“我没有教学任务,每年300多天都在果园为果农传授管理技术。”郭素萍代表说。

前南峪村以前山上全是片麻岩,根本长不了树。李保国教授生前研究出荒山治理新法,山上种满了苹果树、板栗树、软枣猕猴桃树。2月24日,郭素萍代表边走边看,“山区整地,排水很重要。”前南峪村里的技术骨干郭全生说,在山上他们还准备新建一个气调库,“这样拿出来的苹果,又脆又甜,跟刚摘下来的没啥差别。”

现在,前南峪村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所属的浆水镇从贫穷镇变成了富裕镇。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介绍,2020年,全村集体总收入达1.96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

临城县绿岭万亩核桃种植基地,是李保国教授生前试验薄皮核桃技术的主要基地。“没有李保国教授,就没有绿岭核桃的今天。”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深情地说,现在,薄皮核桃已成为临城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岗底村是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1984年人均收入不足80元,为了脱贫致富,从1985年开始,10年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1996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从1996年到2009年这十几年里,李保国教授以红富士苹果在岗底村的生产特性为依据,改良研发新品种,又独创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

“我们的苹果不仅不愁卖,还能卖个好价钱。”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乐呵呵地说,“村里为苹果注册了‘富岗’商标,2011年‘富岗’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其他地方的苹果论斤卖,富岗的苹果论个卖,最高能卖到100元一个。”

岗底村7800亩荒山如今林果满园,山绿了,村美了,民富了。目前,岗底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4万多元。

岗底村富岗苹果生产管理中心主任杨双奎,如今成了十里八乡种植苹果树的技术“大拿”。

“李老师走后,我们自发成立了一支李保国128科技服务小分队。”杨双奎说,不仅帮助村里果农进行果树日常管理,还提供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老果园改造等技术服务,而且走出去,到承德、唐山、石家庄等苹果产区提供服务。“在技术服务上,我们不会向果农收一分钱。”

荒岗变富岗,荒岭变绿岭。4年多来,河北农业大学老师、李保国教授的学生、农村技术“土专家”纷纷加入李保国团队,成员越来越多。李保国团队继承发扬“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精神,继续扎根太行山,走出一条具有太行山特色的科技扶贫之路,让老百姓干上生态活、吃上生态饭。

李保国教授生前试验的大苗重茬建果园模式获得成功后,郭素萍代表露出了笑容。资料图片

产业遇“瓶颈”科技来赋能

前南峪村村后有一条山沟,当地人称为“麻峪沟”。有整地的,有刨苹果树的,有将树枝、树干装上拖拉机的……虽是早春时节,村民们在山上已经忙得热火朝天。

“这些树,为啥要刨掉?”记者感到不解。前南峪村党委副书记王小堂解释道:这些苹果树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初栽的,已经老龄化。村民们刨的树都是有病害的、品种杂的、树型不好的,村里打算将整条沟的果园进行改造。

“通过前南峪村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村果树种植,要让农民端上绿水青山这个‘金碗’‘银碗’。”郭素萍代表说,刨掉这些树后,村里将引进10多个新品种苹果树,一是高接换头进行改造,一个是大苗建园进行改造。

“头年栽树,两年挂果,3年亩产1500公斤。”这是李保国改造老果园采用大苗重茬建园的设想,也是他生前未完成的试验。李保国团队扎根岗底村,连续3年试验,重茬大苗建园成功,亩产达到2881.1公斤,比李保国老师当年预测的产量高出近一倍。

郭素萍代表介绍说,如果采用通常的小苗建园方式,至少5年才能丰产,此外还要种2年大田作物,进行倒茬。而用重茬大苗建园技术,一年栽苗,2年见果,3年丰产。这样算下来,能省4年时间。

郭素萍代表说:“随着土壤的变化,土壤里的微生物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下一步还要在大苗建园理论上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在岗底村村民杨双奎自家的3亩果园里,记者看到,树下不仅没有锄草,反而种植了二月兰,放眼望去,绿油油的。“我是2020年秋天开始在苹果树下试种二月兰和油菜的。有三个好处,一是可减少虫害,二是由于可做绿肥,提高了土地肥力,三是可辅助蜜蜂授粉。”杨双奎告诉记者。

乡村要振兴,主要是农村产业要振兴。经过20多年发展,临城县优质薄皮核桃种植面积达26万亩,核桃种植户达20多万户。临城县薄皮核桃产量大了,有的果园效益好,有的果园效益不太好,有的果农想要刨树。

果农种植核桃的积极性如何提升?郭素萍代表认为,要通过壮大龙头企业,拉动农业产业发展。调动更多的林果专家和科技人才投入到农村和山野中,把论文写在田野里,把科技的“金扁担”交给农民。

目前,郭素萍代表考虑的是,如何将临城县核桃整合成一个区域品牌。

 郭素萍代表与李保国团队专家成员研究林果种植技术问题。资料图片

一二三产融合乡村能振兴

岗底村村民杨晓平家种了3亩多苹果树,一到10月下旬苹果采收期,根本不愁卖。“这时村里来的采摘客特别多,采摘的效益比批发强多了,同样一箱苹果都是13斤,批发也就是60块钱,采摘就能卖到80多块钱。”

2020年,受疫情影响,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的核桃露产品滞销。与此同时,烤核桃和核桃油的销量却大增。

“近年来,公司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瞄准消费者有效需求,依托绿岭核桃品牌,我们做起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研究出了不加香精核桃乳的特殊加工工艺,独特的烤核桃加工技术和脱衣核桃油加工技术与脱脂核桃仁全利用技术,形成了核桃原果、烤核桃、核桃乳、核桃油和核桃蛋白片等五大类30多个单品的生产体系,公司今后还将发展功能性产品。”高胜福说。

在三产方面,依托万亩国家级核桃示范种植基地,绿岭公司规划建设中国核桃小镇,现在已建成了李保国科技馆、核桃博物馆、核桃文创中心以及住宿餐饮和娱乐等设施,已成为京津冀李保国精神教育基地,形成了以红色教育为主,集拓展训练、研学、消费者体验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核桃林既是经济林,又是旅游景点、天然氧吧。近些年,临城县依托绿岭万亩核桃种植基地建设了“核桃小镇”,集生态采摘、养生度假、拓展训练等功能于一体,游客络绎不绝。一颗核桃果,串起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之路。

太行最美就在前南峪。如今,前南峪村老百姓既能卖鲜果,也能卖风景。

“我们村里有抗大纪念馆,红色旅游发展比较好;村里生态环境好,绿色旅游资源丰富,今后将重点发展乡村旅游。”郭天林说,“有产业,农村能振兴。有产业,农村能发展。有产业,老百姓能富裕。”

  • 上一篇:河北:狠抓10项重点工作 全力推进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 下一篇: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王连增:促进有机肥产业快速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