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代表委员看民生|育人,家庭学校社会齐发力

时间:2021-03-07

沧州市实验小学参加“校内课后延时服务”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书法。(资料片)新华社记者 王 民摄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关爱与呵护。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这是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更高要求。如何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河北省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家庭教育不只是“家事”

孩子的作业究竟应该由谁来批改?家长群作为一个即时沟通工具,为何成了“压力群”?……过去一年,这些与教育相关的话题引发广泛社会关注。

不少家长抱怨如今承担的学校任务越来越多:孩子做阅读任务,家长负责录像打卡;学校布置手工作业,经常变成对家长动手能力的考验;学校组织秋游,家长需要“承包”学生管理和出行事务……

全国人大代表、定州市西关南街小学副校长柴会恩表示,问题的背后是家校协同育人过程中关系的扭曲和责任的错位。家校合作,这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很多家长也愿意为孩子们做一些付出,“但教育者一定要善于把握与家长合作的边界,要科学、合理、适度并有节制地引导家长,避免让这种关系出现错位。”

在厘清家长和学校边界的同时,还需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出现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部分家长对孩子养而不教、教而无方;多数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和‘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养轻教’的现象;有些家长过度娇惯、放任孩子。”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尤立增说。

对于这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韩爱丽建议构建家校沟通桥梁,通过设立学校“开放日”、召开家长会、开展专题知识讲座等形式,让家长走进学校,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设施、教学方式,充分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成长情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构建起学校、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应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将‘家庭教育的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给予家庭教育更多支持。”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学院教授陈凤珍建议,通过加快立法大力提升家庭教育培训者的专业化程度,尽快在大学开设家庭教育专业,培养具备理论基础和指导实践经验的专业队伍,让社区成为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渠道。

建立多元教育评价体系

孩子们已经感受到,新学期有了新变化。

石家庄市裕华区六年级小学生思源一脸得意:“作业都在学校写,回家有空玩儿了。”

这是新学期的一件礼物,教育部提出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与之相应的是,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也纳入了学校监测考核。

“给学生松绑,学校责无旁贷。”柴会恩代表调研发现,很多学校都在落实这一政策,“整体减少了作业量,提高了作业质量”。

不过,这项政策能持续多久,各方也在关注中。

此前也有部分学校不给低年级学生布置作业,考试实行“等第制”评价,却遭到部分家长质疑。压力之下,一些学校终止了改革尝试。

对此,尤立增代表表示,学校应坚持依法治教,落实办学自主权,不能为迎合部分家长的功利诉求,而被牵着鼻子走。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教育评价体系。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市教育局职教教研室负责人王凤巧认为,一边是减负要求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一边是把学生的分数作为考核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把排名与校长、教师奖励挂钩。两者权衡之下,学校和老师的选择容易向后者倾斜。

难题如何破解?

尤立增代表对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充满期待,“纠正错误的教育政绩观,建立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势在必行。”他认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教育评价“评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社会“用什么”。

柴会恩代表建议,要强化德育优先、“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推行多元化考评机制,不单单以学生考试分数等来评价学校教育状况,应该以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可以证明的进步,来衡量学校办学业绩。

“教育评价改革到位,学校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肥乡区曙光学校校长刘卫昌,对教育的未来发展信心满满——教师将从非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推动其探索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为育人创造空间;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在德育、体育、美育、劳动等方面全面发展。

用好社会大课堂

新学期伊始,石家庄市雷锋小学校长贾会琴和同事们谋划学校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们探访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让凡人微光点亮学生们前行的方向。

育人,从来都离不开社会的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杨振河走访了很多学校,调研的同时,给学生们讲授传统文化。他为青少年创编的“杨振河38式太极拳”,被邯郸市教育局指定为“太极进校园”活动的必修课程,自2008年至今,已有千余名体育老师与百万余名中小学生练习并受益。

“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社会在承担起相应的育人功能。”杨振河委员介绍,有的艺术院团帮助中小学校开发和实施包括戏曲、绘画、书法和民族民间艺术等美育专项课程,很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向青少年开展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科技教育等一系列专题活动。

“在学生成长中,社会应该提供更多平台。”刘卫昌委员长期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现在的难题是,学校场地小、资源有限,如果农场、企业、科研院所等向学生开放,我们的劳动教育将事半功倍。”刘卫昌委员呼吁。

社会实践是生动鲜活的教育素材。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把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用开放发展的知识教育学生,让教育成为充满生命力的活水。

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韩爱丽委员建议打造一批校外社会实践的品牌基地,为学生“走出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提供条件。“这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建设创意体验类、劳动成长类、社会实践类基地项目。尤其要利用好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资源特别是红色资源。”

“河北是红色资源大省,数量多达2000多处,且分布广、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涵盖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应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在青少年中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王凤巧代表建议,结合青少年实际,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历史内涵、精神内涵和时代内涵,编写创作红色资源学习教育教材和影视作品,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河北日报记者马利)

  • 上一篇:两会好声音|周松勃代表:加快推进京津冀医疗一体化建设
  • 下一篇:两会走笔|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