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晨练、晚上散步,一天不去伊逊河边,浑身不自在。”家住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金帝花苑的张大爷说,曾经的伊逊河平时淌污水、雨季冲山洪,是条让人绕着走的“龙须沟”,“经过持续改造提升,如今河畔花红柳绿,气爽水清,看着就是享受。”
守护生态,就是拥抱幸福。自2017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以来,该县始终把巩固提升创建成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引擎,积极推进城乡联动,共建共享生态幸福家园。
塞罕坝坐落于围场境内,当地群众深知生态的意义。半个多世纪来,围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7.62%,增加到现在的58.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年保持在300天以上。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长甄毓敏介绍,该县立足生态建设需要和产业发展实际,围绕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突出问题,以坝上防风固沙带和滦河流域水源涵养带建设为重点,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形成了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龙头,红松洼、滦河上游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支撑,伊逊河、小滦河、阴河三条主要河流流域为纽带,多点布局,链条完整,覆盖全域的生态治理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围场确定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京津冀领先,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样板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知名森林草原满蒙文化旅游示范县、国家级清洁能源融合发展示范县的目标。”甄毓敏说,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实施“文化旅游+扶贫”“非遗项目+扶贫”,依托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满绣和满蒙文化、“万家客栈”加盟户带动贫困户、“巧手创富”工程等措施,全县已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23个、满绣专业村13个,共带动1.2万人稳定增收。
“大家腰包鼓了,人与人更和善了。”狍子沟村74岁的独身老人谷成瑞笑着说,村里每月农历初九会举办“孝心饺子宴”,饺子虽小,但包齐了“民心”、煮热了“乡风”、吃出了“幸福”。
在狍子沟村的带动下,一批孝心村、道德村相继涌现。目前,围场312个村实现了志愿服务工作站全覆盖,全部建起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四会”组织,逐步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文明风尚。
从维护环境卫生、坚守抗疫一线的志愿者,到“不用问我是谁,找到失主就行”“独居老人的家务我包了”的普通热心人,如今的围场,见贤思齐新风尚蔚然成风,崇德向善正能量汇聚成河。(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