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雄安新区·样本故事|水清苇绿

时间:2021-04-01

3月19日,安新县白洋淀大淀头村是传统的渔乡村落,划着木船行走在淀里是村民们每天的生活。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366平方公里的白洋淀,被誉为“华北之肾”,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生命线。

雄安新区设立之初,就突出了白洋淀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按照“控源、截污、治河、补水、搬迁”思路,全省上下通过白洋淀上下游协同治理,不断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白洋淀水质同比持续好转,雄安新区的生态底色正越筑越牢。

数据显示,在2019年白洋淀水质由Ⅴ类好转至Ⅳ类的基础上,2020年白洋淀水质持续好转,湖心区水质为Ⅳ类,其中采蒲台、烧车淀2个点位6个月达到Ⅲ类,实现“全域Ⅳ类、局部Ⅲ类,消除Ⅴ类”的目标。

3月10日,无人机航拍正在升级改造中的白洋淀码头。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强化整治 淀区的水变清了

春季的白洋淀,碧水泱泱、芦苇泛绿,清风拂面、水鸟飞翔,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时候的白洋淀回来了。”安新县东淀头村党支部副书记任小峰今年46岁,是土生土长的淀区人。他发现,这几年淀里的水越来越干净,不仅看到了几十年不见的鳑鲏鱼,还吸引了天鹅、野鸭、鸬鹚等水鸟栖息。他期盼着,白洋淀能早日重现小时候“抓鱼摸虾”的水乡情景。

白洋淀水质的变化,让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一级调研员程钢很有成就感。四年来,为了治理好白洋淀,他们实施了一大批治理项目。

唐河污水库库尾紧邻白洋淀,由于“超期服役”近40年,污水横流、垃圾成山,对白洋淀的水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2017年,雄安新区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深入调研污水库环境现状,制定“先洗脸,再排毒”的治理方案,一期清理处置唐河污水库表面堆积的固废和存余污水,二期统筹治理北库土壤、底泥和地下水。

如今,再次来到唐河污水库,放眼望去,污水不见了,垃圾也清理了,成片的矢车菊长满河道,堤岸上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不时还有路人驻足拍照。

“不断深入生态治理,将污水沟打造成生态廊道。”程钢说,今年,在巩固唐河污水库一期二期治理成果的基础上,他们将规划建设唐河郊野公园,建设南北两库堤顶路、堤防及堤坡等主要节点景观,为新区及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污水处理站建设是排污治理的重中之重。2020年2月,省里提出小型污水处理站III类水入淀的要求。而当时,雄安新区小型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技术只能达到Ⅳ类水标准。怎么办?

“别看只是从Ⅳ类提升到III类,对污水处理来说,却是过滤膜从微米级到纳米级的区别,造价和难度完全不同。”程钢说,就地改造显然不现实,整整一个星期,他们都在找对策、想办法。

“污水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最终,他们转变思路,找到“尾水回用”这一突破口,实施了57个小型污水处理站尾水资源化利用和导排工程,将尾水输送到淀外正在陆续建设的10座生态公园进行资源化利用。如今,小型污水处理站尾水导排工程已经完工,正在对生态公园的树木、花草、道路等进行景观建设。

为不让一滴污水进入白洋淀,雄安新区不遗余力: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整治“散乱污”企业13591家;整治完成606个有水纳污坑塘和5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规范整治规模化以上畜禽养殖场(小区)378家,其中取缔关停342家,现有36家建成粪污综合利用设施。

生态补水 “华北之肾”不断恢复

在位于安新县同口镇的马棚淀入口区域,成片的芦苇随风摆动,这是雄安新区新建的孝义河入淀口人工湿地项目。

“通过退耕还淀,这里变成水草丰茂的湿地,起到了涵养水源和恢复淀泊水面的作用。”安新县同口镇郝关村党支部书记孙国壮说。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长期以来饱受缺水困扰。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恢复淀泊水面,实施退耕还淀,淀区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左右。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合理调控淀泊生态水文过程,使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6.5米-7.0米。

府河、孝义河是白洋淀上游长年有水入淀的主要河流。2019年,雄安新区在府河、孝义河入淀口处启动人工湿地建设,总面积达到6.3平方公里。去年,湿地实现主体完工,为白洋淀恢复了超过600公顷的湿地面积,每天能净化入淀水45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一天的污水排放量。

这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大手笔。经过多名国内外顶级专家分析论证,结合白洋淀流域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湿地建设创新采用了“前置沉淀生态塘+潜流湿地+水生植物塘”的组合式工艺,通过碎石、钢渣、沸石等基质的科学配比,通过电化学效应以及微生物和植物的共同作用,很好地发挥了去除总磷、总氮效果。

生态补水,是白洋淀生态治理的重要措施。

2019年,白洋淀引黄大树刘泵站主体完工,这是雄安新区设立后首个永久性水利工程。至此,白洋淀多水源补水机制基本建成,引黄河水、引南水北调中线长江水、引水库水、再生水等,成为白洋淀生态补水重要且稳定的水源。

在省水利厅的支持下,雄安新区统筹利用各类水源,积极向白洋淀进行生态补水。2018年实施生态补水3.47亿立方米,2019年实施生态补水4亿立方米,2020年实施生态补水5.4亿立方米,保障了“华北之肾”水量充盈。

“白洋淀水多了,水面变大了,具备了长时间大规模向下游补水的条件。”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2年白洋淀的最高水位达7.4米,是近20年少有的高水位状态。去年3月-6月,白洋淀通过枣林庄枢纽和十二孔闸大规模向下游生态补水,补水约600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下游沿线各地缺水现象,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

要让淀水真正活起来,应放在更大的格局考虑。未来,雄安新区将突出互融互通理念,通过联络拒马河等河流,东至渤海湾,西接太行山脉,形成连山通海、南北交融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综合治理 村民享受生态福利

沿着曲折的水道坐船十几分钟,就来到安新县王家寨村。跟往年比,码头广场多了一处喷泉小景观,清水喷涌而出,与周边的小桥、绿植、广场、苇荡融为一体。

“这可不仅仅是景观,还有生态治理作用。”王家寨村村民张四喜说,喷泉下方是一片20平方米的湿地,种植了水葱、菖蒲、金鱼藻等水生植物,可吸附水中污染物,起到进一步净化水质的作用。

不仅如此,该村还建起了污水、垃圾、厕所一体化综合治理设施,对污水进行全收集全处理,垃圾日产日清,污水、垃圾、粪污从此不再排入白洋淀。

淀区村治理,一头关乎白洋淀污染治理,一头连着村民居住环境。

为了保障治理效果,雄安新区创新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引进专业化公司,对78个淀中淀边村污水、垃圾、厕所进行一体化综合治理。特许经营期为20年,公司负责自主投资、设计、改建、新建、运营,政府部门每年进行考核,为白洋淀农村生态治理提供了样本。

生态好了,安新县王家寨村村民辛春花抓住商机,开了一家叫作“望月岛2号院”的民宿。响板惊鱼、扣花罩、编苇席……这些淀区民俗体验项目,让辛春花家的民宿红红火火。

游客多了,村里开民宿的也多了起来,从最初的6家发展到如今的30多家。辛春花的儿子辞去北京的工作,回来帮忙,母子齐心将民宿办得有声有色。

“鱼不让乱养了,看起来渔民损失不小,其实得到的更多。”安新县邵庄子村村民邵小贝年近五旬,是白洋淀土生土长的渔民。随着白洋淀全部取缔淀区网栏网箱养殖,邵小贝干起了“农家乐”,吸引外地游客品尝水乡特色餐饮、体验捕鱼摸虾生活。

受疫情影响,游客来得少,生意大不如前。邵小贝又玩起了网络直播,将当地苇编、蒲扇等水乡特色产品进行线上销售。线上线下齐发力,提高了他的收入。

以淀兴城、城淀共荣。在绿色发展理念之下,白洋淀迎来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众多村民体验到了生态福利。(河北日报记者贡宪云)

  • 上一篇:雄安新区·样本故事|一枚印章
  • 下一篇:雄安新区·样本故事|开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