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文化名人邯郸笔记丨尚未:​蓬壶仙境,谒娲皇

时间:2021-09-24

■编者按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名人见闻式报道,全景展现第六届河北省旅发大会举办地邯郸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绿色发展、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的生动实践。9月22日起,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文化名人邯郸笔记”主题活动,陆续推出名家名作,看文人笔下的邯郸文旅故事,感受历史与现代相交融的“新”邯郸。

蓬壶仙境,谒娲皇

尚未

太行明珠涉县,位于河北南端,属晋冀豫三省结合部,可谓“一眼观两漳,一脚踏三界,一鸡鸣三省”,更有“三槐九景十八峪”美名。两漳之一的清漳河,自涉县西北入境东南出境,绵延百里,润泽沿岸大地。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太行军区司令部曾坐落清漳河西岸,走出我党、我军众多老一辈革命家,涉县又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的摇篮”。

一方天地的瑰丽与伟大,在其积淀着文明与诞生的希望。

倘若有只白鸽从129师司令部旧址上方飞过,以矫捷的身姿掠过清漳河,来到东岸的天空,它会被中皇山上一座奇伟的建筑所吸引,或会久久盘桓,流连忘返。这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娲皇宫。

这里是中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为最大的女娲祭祀圣地,乃“华夏祖庙”。

初秋时节,天高云淡,气候宜人。从朝元宫鱼贯而出,我们一行出现在娲皇宫文化广场。人才站定,就被一座俯瞰众生、高大巍峨的女娲像吸引了目光。远古的传说与眼前的情形迅速交融,形成一杯浓酽的文明之茶,醇厚气息悄然四溢,令人陷入无限遐想。只是传说吗?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使人类和万物得以生息繁衍,赢得世间对她的崇敬与怀念,想来是充满神话色彩的,但其实质,正如当年清漳河对岸的共产党人一样,同是为天下大众谋福祉,才被人们镌刻于心、念念不忘。

正屏气凝神瞻仰女娲像,身边响起清脆女声,原是解说员郝琳琳向大家介绍女娲像的细节。

“……女娲肩披树叶,腰缠兽皮,带镶虎扣,手托五色石,裙摆嵌鳞片……”小郝的讲解不急不缓,字正腔圆。

“你可有不舒服?”见小郝双手按在腰间,本来纤细的腰变得更细,我担心地问。

她先是一愣,旋即咯咯地笑了,“我是比画女娲腰间的虎扣呢。”

周围的游客都笑了。

心情大好。再次仰望女娲神像,其上天碧云洁,微风拂动白云,天静云动,相对论发挥效能,令我感觉雕像竟在缓慢移动,不由得心中称奇。将这一发现说与同行人,有的同样赞叹,有的不明所以,于是心情更好。

“好,大家开始登山了。”郝琳琳及时收拢众人心绪。

娲皇宫依山就势,端坐中皇山太师椅般的山腰处,静静俯视寰宇。众人怀揣拜谒之心,沿石阶虔诚而上,向郁郁葱葱进发。郝琳琳说,从山脚到娲皇宫,石阶路呈之字形缓缓而上,需经十八盘,其间有四座歇脚凉亭,只要不急不躁,稳步上行,不会觉得累。对我而言,此行目的就是娲皇宫,就是神奇的“活楼”“吊庙”,既然心驰神往,何惧山高路陡。人来与不来,山都在,恰恰是一种挑战。

人生,只有攀登,方能如愿。赏景谒圣,更是如此。

一路上攀,一路听郝琳琳讲解,心旷神怡中竟将劳累抛在了脑后。

从汉代起,娲皇宫就开始建庙立像,几经人世风雨,现存建筑以北齐和明清时期为主。主要建筑娲皇阁位于峭壁之上,悬空而置,为河北省“古建十大奇观”之一,极具古韵风姿,三层阁楼通高二十三米,由下至上依次为“清虚”“造化”“补天”,以九根铁索系于崖壁,起风或游客盈楼时,楼体轻晃,铁索作响,“活楼”“吊庙”因此得名……

讲解员清脆的嗓音在耳畔萦绕,石阶旁,堰墙外的植被葳蕤茂密、绿意盎然,微风拂过,那些知名不知名的绿植幻化成密实的碧色波浪,起起伏伏迎面扑来,像要将人揽入怀中,化为一棵树、一株草。心,在这攀登的过程被彻底放空,日常生活积累的冗杂统统消弭,仅余下对美的赞叹。

汗水从脸颊滑落,一颗颗摔在久经岁月磨砺的青石条上,将上山的路一点点甩到了人的身后。再抬头,娲皇宫的山门已经出现在眼前。反而不急于进去了。站在山门前的平台上,极目向山下远眺,涉县的大好河山像一幕绿色画卷,气势磅礴地向更远处铺去,令人恨不得化身一只鸟,朝天地一线处振翅疾追。近处,一汪湖水静静地守护在山脚,如一块巨大的翡翠,这该是补天湖了。问身边的小郝,果真。

“湖水来自?”抹了一把汗,我问。

“清漳河。”郝琳琳答。

“爬了这么久的山,你汗都没出,厉害!”我朝她竖了竖大拇指。

“习惯了而已。”郝琳琳笑答。

过皮疡庙进山门,瞬间遁入另一时空,脚步不由自主收缓。眼前的每栋建筑,每棵松柏,每块古砖,每片旧瓦,每条楹联,皆静静飘溢着岁月久远的气息,皆默默诉说着深邃跌宕的往事,那千百年来的希望、渴求、欢愉、悲伤,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纷纷化作有形无形的文明符号,萦绕在娲皇宫的角角落落,面对这深厚的积淀,人又怎能不敛心静气,虔诚观瞻呢。

国内罕见的摩崖刻经率先锁住我的视线。抬头便是“天下第一壁经群”的匾额,向内看则是“银钩铁划,天下绝奇”的石刻经文。娲皇宫摩崖刻经始凿于北齐天宝年间,是我国现存摩崖刻经中时代最早、字数最多、面积最大的一处,也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特别是佛教早期典籍中弥足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早期佛教地域、流派,书法镌刻演变史有着极高的价值。

再向前,梳妆楼、迎爽楼、钟楼、鼓楼、缘泉、不老松,一一映入眼帘。不老松上红灿灿挂满祈福带,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的期望,在岁月长河的岸边默默伫立,见证了人世间的沧海巨变。

我迫切拜谒的,当然是娲皇阁。

三层阁楼高耸巍峨,每一阁皆供奉着女娲神像,尽显威仪,不吝慈爱。沿着窄小的木楼梯一阁再一阁,我抵达阁楼的最高层,却因恐高不敢再向栏杆外张望,稍事停留,就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顺楼梯爬将下来。

“补天”。

“造化”。

“清虚”。

楼梯窄陡,四下静谧。三层阁楼成一体,三位娲皇乃一身。我似乎从远古时代的天空坠落,一路历经混沌、清澈、顿悟,最终抵达太平人间。我想,自己来这里是对的,不是身来拜谒,而是心之所向。赏景,赏的是世人心境;观光,观的是文明底蕴。

在娲皇阁的楼后,郝琳琳专门指了九条铁索给我看。

那九根缠满祈福带的粗大锁链,一头连着崖体,一头拽住阁楼,高低有致,布局合理,令人在感叹娲皇阁所处地势险峻的同时,愈加敬佩建造者的智慧。多少个起风的夜里,这九根铁索,在铿锵作响中,将娲皇阁这一古建牢牢揽住,使其巍然屹立,得以穿越风雨时空,呈现在这太平盛世。不由得想起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时,那连接着生与死、胜利与失败的十三根铁索。正是那些冰冷的铁索,见证了我党我军为天下穷苦百姓谋福祉,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壮举。

同为铁索,同是历史参与者,见证者。

收回纷飞的思绪,我轻轻抚摸眼前的古老石墙,意外发现一只小小的蜗牛趴在一根铁索旁边。已是初秋,小蜗牛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封在壳中,不肯露头了。我忍不住想,它该是春天就开始往上爬,如今完成了拜谒娲皇的夙愿,得以安心准备越冬了吧。

我也达成心愿,可以下山了。

太阳高高地悬在空中,将偌大中皇山映照得仙气袅袅,更增添了几分热量。万物生长靠太阳,如今,涉县、邯郸、河北,乃至整个中国北方,空气质量比几年前好了不是一星半点儿,碧空如洗的日子更多了,光照也愈加足了。我的汗水,随着脚步的移动,再次一滴一滴摔碎在脚下的石阶上。好在,能一眼望见山下的广场,能看到高耸的女娲像,能看到那硕大的八卦图。只要有目标,上山下山都不难。

“注意到有啥特别吗?”一直跟在身后的小郝导游突然发问。

我诧异地停住脚步。小腿有些发抖,我仍摆出一副体力充沛、轻松有余的模样,“你说的是?”我问,顺势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郝琳琳指着我身旁的堰墙说:“这些石块……”

顺她手指方向看去,果真有三块稍平整的小石头垒在矮墙之上,那规规矩矩的样子,不像孩子随意堆积的。

“有什么说法吗?”我好奇道。

“这是人们在告知娲皇,自家又添了人丁。”

“那前面这四块垒在一起的呢?”

“若垒成奇数,就是添了男孩,偶数则是女孩。”郝琳琳笑着解释。

心下了然。用手机将这一情形拍下来,想象着那些小小的石块变成一个个胖娃娃,在兴味盎然中,继续默数那些铺至山下的石阶。一路蜿蜒,再次踏上娲皇宫文化广场时,脖领处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秋风适时至,我抹了把脸,甩了甩汗,回望一眼仍在半山腰静静矗立的娲皇宫,情不自禁吼了一嗓子:

“不虚此行——”

【作者简介】

尚未,本名李艳辉,河北玉田人。有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作品见于《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西南军事文学》《长城》《神剑》《阳光》《中国报告文学》《河北日报》等报刊;与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合著“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追风沙的人》;另著有长篇纪实文学5部。曾获解放军文艺2008-2009年度优秀作品奖,2016年获首届河北文艺贡献奖。河北文学院第十一至十四届签约作家,保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少年文学》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 上一篇:河北香河举办北运河文旅采风及品牌线路推广活动
  • 下一篇:为生命传递希望!河北捐献造血干细胞、无偿献血志愿者交流会圆满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