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秀芝(中)与收养的儿子及儿媳们欢聚。河北日报通讯员 张云峰摄
“妈,我们回来啦!”“姥姥,我想您啦!”“太奶奶,看我给您带了好吃的……”10月2日9时许,河北好人、保定市徐水区屯庄村谭秀芝站在门口迎接子女们回家,子女们携家带口一个个走进家门,农家小院不时飘出欢声笑语。
谭秀芝亲亲这个、抱抱那个,疼不过来。“家里一共32口人,每到节假日,孩子们一回来,就跟赶集上庙一样热闹。”72岁的谭秀芝脸上满溢着幸福。幸福的背后,是她作为一位母亲的博大情怀,“我有6个子女,其中前4个儿子是收养的本村孤儿。”
1984年夏季的一个雨天,在外地做小生意的谭秀芝回村时看到,去世的邻居夫妇留下的四个孤儿面黄肌瘦,有的小脸挂着泪痕,一问才知道一天没吃饭了,她含泪把孩子们领回了家。从此,除了自己的公婆、一双儿女,她又多了四个儿子。
37年以来,谭秀芝不仅含辛茹苦将4个孩子抚养长大,还为他们各自成家立业操心。如今,家家过得美满富足。平日里,在家的孩子一早一晚来串门;大小节令,在外的孩子都赶回来看望。“孩子们大了,我也老了。现在,他们把我当‘宝贝’一样呵护。”老人脸上露出知足的笑容。
“妈,我记得小时候,到了这个时节,您就开始手摇织布机制作新年新衣了,弹棉花、织布、染色,一下六身衣服,您是怎么做出来的呀?”老大高建国坐在老人身边回忆着曾经的年少时光。
一旁的二儿媳妇唐凤林转身拿出了一个包装盒,里边是一身套装,上身灰色毛衣,下身黑色裙子。
“夏天都过了,还让我穿裙子,你们竟拿老太太寻开心。”二儿媳妇听后哈哈笑着说:“妈,这就是秋装,再搭配上次给您买的裤子,多时尚。”边说着,谭秀芝试起了衣服。
“开饭喽!”屋内三张桌子上,早已摆满了各色荤素菜肴,最后端上桌的是一盘油炸河虾。
“妈,知道您不爱吃大鱼大肉,就爱吃玉米饼子、炸河虾,今早我特意去县城的海鲜市场买了6斤鲜河虾,来,您尝尝。”老三高双来夹起一筷子河虾放在老人的盘里。
这让谭秀芝陷入了回忆:“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肉,不忙的时候,我就去村东河沟里捞河虾。‘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一盆虾,没等我动筷子,已经光盘了。”
“说啥呢,这么高兴?”正在这时,小六高金龙赶回了家。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高金龙每到节假日总是最忙,给困难户送过节物品、到帮扶户中嘘寒问暖,修房顶换大门。“看到别人有难处要伸把手,妈从小就这么教导我们。”
5岁的重外孙纪柠茉端着盘子走了过来,“太姥姥,我们这盘虾也给您吃。”敬老孝亲的传统,在这个大家庭里延续传承。
丁零零……高金龙的手机响了起来,点开群视频,声声问候纷至沓来。坚守岗位不能回家的孩子们提前商量好,午饭时和老太太视频“云团聚”。“大伙儿一起举杯,祝咱家老太太健康快乐,也祝咱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河北日报记者李连成 通讯员刘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