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3月31日电(记者 喻珮)华中最大规模的城市艺术“新轴线”日前在武汉亮相,展现国内外80位优秀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中外艺术界大咖纷纷探讨,加强公共艺术的“地方性”有助于破除“千城一面”的城市通病,给市民提供理想、健康、理性、平和的生活方式。
21世纪,在中国全面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建设就像一场运动迅速改变着城市面貌。而公共艺术作为其中的重要形态,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衍生了“千城一面”的问题和“旧瓶装新酒”的陈腐观念。基于公共艺术与文化现实、公众审美之间产生的错位现象,业界开始思考和讨论公共艺术的“在地性”,即“地方性”。
“当我们去规划一座城市时,其实就等于去设计一种生活。”著名雕塑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景育民指出,尽管公共艺术已经逐渐呈现出去政治化趋向,但是高、大、上的传统思想依然是难以去除的痼疾。
景育民认为,“在地性”是地方与全球之间冲突、协调的产物。没有“在地”的努力,全球化便是空话;没有全球化,“在地性”便永远只是地方的狭隘的局部行为。“在地性”研究不仅是对人文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是对历史、当代与未来的诚恳态度。
他举例说,北京地铁站的《北京记忆》文化展示、北戴河火车站的《对接+启程》、河西走廊上的雕塑《大地之子》等作品,均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时间空间、传统当代的“在地性”对话,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社会教育和文明修养。
湖北美术馆副馆长、美术批评家冀少峰告诉记者,武汉的城市公共艺术历经百余年沧桑,从东湖公园的《鲁迅先生像》《大象》,到民间雕塑《足球少年》《热干面》等,一个有历史的、有很多故事的武汉,正在透过这座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彰显文化自信、融入世界语境。
美国新泽西州大地艺术委员会艺术总监汤姆莫兰说,“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很好的场域,让低头看手机的年轻人解放出来,去享受艺术、空间和当地自然风光的结合。比如,阿根廷雕塑家所创造的《宙斯的九个女儿》。”
武汉园博会公共艺术和景观环境的主要操盘手、高级工程师孟勇指出,上海去年推出了《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从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从强调通行效能向促进街区发展转变。这对于武汉大刀阔斧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公共艺术家需要和公众们进行互动。”保加利亚艺术家阿萨扎尔?马克洛夫说,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是关于生活的总和,它给一座城市带来新鲜的血液和趣味。(完)
(编辑 毛丽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