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炜萍在耐心教孩子们剪纸。
孩子们认真学习剪纸
“先勾勒出大公鸡的身体,然后再剪下来……配上红彤彤的太阳,这就是‘金鸡报晓’!”寒假的一天上午,在武汉市图书馆,有全国“十大神剪”之一称号的剪纸艺术家马炜萍给孩子们教授剪纸艺术。
这已经是马炜萍连续五年到武汉市图书馆来传授剪纸技艺了。
64岁的马炜萍是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在剪纸爱好者中,知道马炜萍这个名字的人不太多,但“小青剪纸”这个网名在爱好剪纸的网友中,那声名是响当当的。属蛇的她因为很喜欢《新白娘子传奇》中侠肝义胆、待人真诚的小青,于是起了这个网名。她师从湖北剪纸界前辈黄红老师,专门从事剪纸十几年,取得令人惊叹的成绩:2008年,她的《四季如歌》在第三届中国剪纸艺术大展上获“金剪刀”奖;2009年,她以一幅《牵》,在全国剪纸艺术展上蝉联“金剪刀”;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第三届《国风归来》“首义魂”全国剪纸艺术展上,马炜萍又凭借《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先锋谱》,登上“金剪刀”榜。
非遗底蕴长 汉派剪纸隽美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中国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是从纸的出现开始的。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产生和发展。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武汉剪纸作品刀随人意、形出于刀,运转自如,不露锋芒;形态生动,神情逼真,代表了汉派剪纸的风格。武汉剪纸的主题纹样以龙凤、虎兽鹤鹿纹样和各类花鸟居多,有着浓郁的楚文化特点,其中凤为楚之图腾,凤纹多用于婚俗和服饰装饰。
汉派剪纸破刀工整、构图丰满、线条流畅、疏密有致,善用适形构图和点题文字来表达内容,具有俊秀而优美的风格,既有北派粗犷写意、又有南派精雕细刻的神韵。
启蒙孩子 剪出武汉新蓝图
1967年,上初中的马炜萍第一次接触剪纸,而真正全身心投入这项艺术,却是退休之后的事。她把它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形式,“世界是多彩的,我很喜欢彩色,在作品中也常常会用彩色。”在传统剪纸基础上,她融合了南方剪纸特点,独具匠心地将套色、拼色、粘贴等多种手法融入一体,从中让人们看到了多姿多彩的世界。
在许多人眼里,剪纸曾被视为雕虫小技,但在马炜萍那里,一把小剪刀,同样可以剪出重大历史题材和深厚情感。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灾难震撼着她的心灵,她以温总理看望四川地震灾区儿童为题材,剪出了一幅《孩子,别哭》的作品,那份温情和感动凝结在作品里,让看到的人都动容。
前年,在一次公益课堂上,马炜萍教了孩子们一套《黄鹤楼》与《武汉地铁》的剪纸作品,为了让剪纸达到最佳艺术效果,她站在长江边看江水与黄鹤楼;在地铁旁观察车厢与车头的形状……最后,抽象和写实的作品呈现出来,是武汉地铁破水而出,气势磅礴,一旁的长江大桥和黄鹤楼交相呼应,好不壮观。
在马炜萍眼里,剪纸是成就人生最大的乐趣,也是传递给人们最多的喜悦。她喜欢向孩子们教授剪纸的过程,认为“帮助他们对剪纸启蒙开发,就是一种成就”,她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人能爱上剪纸,剪出个性,也剪出武汉美好的蓝图。
集体展示成品
一把普通的剪刀,一双灵巧的手儿,一份对新年的祝福,一群孩子的欢笑……新年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许就是从窗户上那朵精致的窗花开始,让你眼前一亮,充满喜悦。
剪纸是一种民间传统工艺。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彩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中国人把喜庆和祝福都浓缩在这充满心意的剪纸作品里,让非遗的手艺表达着情怀。
(责任编辑:陈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武汉晨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