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民族团结进步荆楚行"支持散居少数民族乡镇脱贫

时间:2018-12-2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

今年6月至11月,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荆楚行”活动,贯彻落实《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结合“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发挥人大监督作用,支持全省12个散居的少数民族乡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日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对部分少数民族乡镇进行了探访。

一对一帮扶

解民生难题办民生实事

12月13日中午,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栗树垴村。贫困户鄢万英拧开水龙头,用自来水做饭。

“以前靠天吃水。”鄢万英说,以往吃水要去离家200多米外村民自挖的水窖手提肩挑。水窖里,是积的雨水,担回家还要沉淀三四天才能喝。现在,不仅有水喝,“还能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乡人大主席高先刚介绍,潘家湾乡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少水、缺水,饮水难一直是乡民呼声最高、乡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最集中的民生问题。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大力推进全乡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采取集中供水设施建设与农户自建蓄水池相结合,让乡亲们彻底告别“靠天吃水”。仅栗树垴村一个村,就累计投入200多万元,先后建成1000立方米的大型集中供水蓄水池2座、100立方米的分散蓄水池2座,解决了全村7个组、631户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

临近潘家湾集镇的一处山坡上,记者看到,由“1+1”对口帮扶单位省发改委支持的潘家湾乡供水巩固提升工程主体已完工,清水池、沉淀池、泵房、净化消毒车间等一应俱全。项目负责人段续勇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缓解集镇和周边4个村的人畜饮水问题。

少数民族群众饮水难、出行难等问题,牵动着省委省政府的心。2007年开始,湖北实施由1个省民宗委委员单位对口支持1个民族乡镇的“1+1”对口帮扶工程,积极为民族乡镇解难事、办实事。

省交通运输厅筹资,帮助钟祥市九里回族乡、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客车”;省水利厅支持洪湖市老湾回族乡、赤壁市周郎嘴回族镇,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农田灌溉建设等项目20余个,解决当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帮扶单位直接帮扶资金数亿元,先后引进项目400余个,极大改善了民族乡镇的民生问题。

今年,省政府出台意见,由全省经济发展综合排名前12位的县(市、区)分别对口援助12个民族乡镇,支持其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改善。

不等不靠不要

携手脱贫致富

12月14日上午,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黄泥塘村。

中等个、短平头,蓝色工作服,解放鞋上裹着泥巴。村民周英明一走进牛圈,数十头恩施黄牛就晃起了脑袋。

配料、喂食……周英明用右手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左手袖管空荡荡的。

虽然,小时候的一场意外夺去了他的左臂,却没有挡住他脱贫致富的决心。

“不等不靠不要,我这不还有一只手嘛!”这位46岁的侗族汉子憨厚地笑着。

起早贪黑,种西瓜、经营种子农药,2014年又建起养殖场,周英明硬是一人、一手闯出了一片天。

如今,养殖场已从最初的十几只羊,发展到年存栏能繁母猪25头、产仔猪800头以上,有恩施黄牛55头、山羊百余只。让周英明记忆犹新的是,去年乡里帮他办下了小额贷款10万元,助他扩大了养殖场规模。

致富不松干劲,发展不忘乡亲。周英明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代养幼羊、代种牧草等模式,带动周边近3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他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被誉为芭蕉乡里的“老黄牛”。

以周英明为榜样,芭蕉乡坚持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摆在突出位置,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000余万元,鼓励能人大户参与脱贫攻坚,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业。

在12个民族乡镇,像周英明这样的“能人”还不少。

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探索高山蔬菜种植办法,大力发展养殖业,让坎子山群众荷包鼓起来了;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维民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龙维明致力于茶叶深加工,带动周边村民新发展优质高效茶园8000多亩,助1.2万人脱贫致富;鹤峰县铁炉白族乡千户村村民张鹤平放弃高薪回乡创业,创建双平鞋帮加工厂,帮助60余名易地扶贫搬迁户解决就业问题……

他们不忘乡亲、甘当“黄牛”,成为民族乡镇脱贫攻坚的“排头兵”。

唱山歌打文化牌

穷乡僻壤变身特色小镇

解决民族问题,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又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

“土家山民四十年前,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平收入几十元,累断筋骨受饥寒。改革开放乾坤转,劳收四十年五百翻,土寨山水换新颜……”

12月7日,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白竹园村宁远俊老人家中,土家族山歌《土乡巨变》余音绕梁。

今年82岁的宁远俊,从小到老学山歌、唱山歌、搜集山歌、整理山歌、传承山歌,是远近闻名的“山歌大王”。他认为,山歌民谣是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文化资料,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首山歌就是一段历史!”1982年开始,宁远俊就踏上了“寻歌路”。

他先后踏访上千个村庄,累计行程12500公里,磨烂了50余双解放鞋,只为搜集整理抢救民间歌谣、故事、乐谱。如今,宁老主创的山歌,上舞台、进校园、入社区,成为了当地民族活动的一大特色。

民歌就是资源,风俗就是风景!

卸甲坪乡以土家民歌、民俗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引进宜昌民生集团投资4亿元开展温泉度假;利用土家民居元素,打造黄林桥特色民居;发展起60多家农家乐和民宿客栈,将香菇、坛酱、葛根等土特山货变成礼品。如今,“荆州屋脊”卸甲坪,不再是穷乡僻壤,而是“花样”小镇。

宣恩县晓关侗族乡成立侗族民族文化艺术团和民俗文化传习所,修建了极具侗族元素的特色便民服务大楼和安置小区、风雨桥、鼓楼、回廊等;神农架下谷坪土家族乡围绕“民族风情、特色小镇”的定位,把脱贫攻坚与民俗休闲旅游相结合;潘家湾土家族乡建成民俗文化博物馆,成为国家2A级旅游景点,近3年来免费参观总人数达15万人次……

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越抱越紧。(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馨 通讯员 廖小军 陈玉薇)

(责任编辑:陈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上一篇:武汉东湖新春灯会21日开幕 88组花灯迎新年
  • 下一篇:从0的突破到1.4万家外企落户 外资入鄂 共舞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