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题:红色沃土洋溢春天气息——革命烈士故里看变化
新华社记者徐海波、赖星、陈宏毅
这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每到清明,无数人前往革命老区烈士陵园,祭奠先烈。近些年,不少祭扫群众发现革命老区有了新变化,无数村民告别贫困踏上致富路,不少落后村庄迎来发展新机遇,曾经“老少边穷”的红色沃土如今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精准扶贫:幸福账单越来越长
4月4日,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团风县的黄冈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专程从武汉赶来的70多名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建筑工人,在此祭奠英烈,表达对逝去英雄的殷殷追思和深切怀念。
此前,中建三局绿投公司还与团风县签署了《技能帮扶专项协议》,在团风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培训基地”,为当地有志从事建筑业的农民提供技能培训;并设立奖学金,让当地更多人特别是贫困户拥有一技之长。
与此同时,在闽西革命老区福建省上杭县才溪烈士陵园,一场当地干部群众参加的清明祭扫活动正在举行。站在纪念碑前,才溪镇扶贫办主任王少强思绪万千。
“只有继承发扬革命烈士‘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的优良作风,持续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才对得起先烈们用生命铸就的永恒丰碑。”王少强说,三年多来,才溪镇精准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因户施策,着力解决住房、就业、就医、就学等难题,2017年底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村民们的幸福账单也越来越长。
在革命老区江西省莲花县升坊镇浯二村,一栋富有年代感的房子格外引人注目。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是革命烈士刘仁堪的故居,现已改造为刘仁堪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室。
“扶贫要扶志,刘仁堪烈士的精神为我们脱贫致富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全村97户贫困户通过组建农业合作社,年均分别增收1200元至4000元不等。”浯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晓勇说,村里经常开展楹联评比、送电影、送戏剧、送合家福下乡等活动,将精神扶贫落到实处。
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美
阡陌芬芳,绿意盎然。高山草甸之上,蓝天白云间,风力发电机组静静矗立。不少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县祭奠先烈的人都难以相信,于都县金桥崩岗片区曾被称为“江南沙漠”。
近些年,于都人筑拦沙坝,以保水土;修建水池,植树种草。“治理后的崩岗有了很大变化。再过几年,这里将是一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美景。”当地村民刘小明见证了这里的沧桑巨变,心里非常高兴。
把“穷山恶水”变成“绿水青山”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于都县发改委生态办主任刘国洪告诉记者,下一步,于都县将加强贡江大保护,建设生态科普基地、长征文化体验基地等项目,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先行区。
同样,在与“革命圣地”古田只隔一座山头的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大池镇,不少前来祭奠英烈的群众也感受到“水变清了,空气不臭了”。
就在2年前,大池镇还是“猪的海洋”。房前屋后空地几乎都被利用起来养猪,大大小小的个体养殖户上千家。村民增收的同时,生态环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猪粪未经处理直排溪流,晴天臭气熏天,雨天满脚脏泥。
为此,当地痛下决心,整治生猪养殖,组织养殖户远赴外省学习环保经验,引进先进技术进行环保“升级”。如今,全镇养猪场只剩下100多家,且都实现了规模化养殖、远离镇区。
乡村振兴:“获得感”越来越满
由于地处大山,革命老区的经济一直相对落后,“但不管是红色景点,自然景观,还是物产资源都很丰富。”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说,“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革命老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将军县”红安,红薯被称为“苕”。革命年代,红安苕和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齐名,滋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主力。近些年,红安通过引进湖北根聚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种植红薯近5万亩。
如今,红安苕已变成村民脱贫致富的“金疙瘩”。湖北根聚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德顺信心满满地说,“未来几年,公司将对红安苕进行深加工,开发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覆盖甘薯全产业链,把红安苕做成大产业。”
像红安一样,许多革命老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运用电商将深藏大山的特色农产品送往海内外市场。同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麻城市,每年都整合2亿元资金,支持市、乡、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体系建设、农产品品牌培育和电商人才培训。
2018年,淘宝等20余家知名电商平台落户麻城,上线农特产品近千种,带动全市3.8万人创业就业,还培育了一大批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农民。
“经济发展拉平了革命老区大山的阻隔。”刘雪荣说,全国许多革命老区都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依托密集的红色遗迹,借力扶贫开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机遇,使红色沃土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富裕。(完)
(责任编辑:余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