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中科院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成立9年 380余项科研成果在湖北“育成”产品

时间:2019-04-11

技术和市场如何对接,中介机构的作用十分重要。

组织精准对接活动100余场、促成中科院380余项科研成果在鄂转化、带动企业增收超过300亿元……这是中科院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湖北育成中心”)成立9年的成绩单。

4月2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举行技术转移转化表彰大会,湖北育成中心获得科技服务机构突出贡献奖。育成中心如何将成果“育成”产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行了探访。

  育成中心穿针引线长春技术花落荆门

因为一个快递袋,位于荆门的湖北光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的指定供货商。“这个神奇的快递袋由生物降解材料制成,一年内可以全部降解,降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有机物,没有污染。”光合生物公司总经理谢永磊称,这项技术来自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正是湖北育成中心的“穿针引线”,让这项技术在荆门转化。

2014年,成立4年的光合生物遭遇发展瓶颈。作为高分子材料行业的企业,他们一直希望能找到符合绿色发展战略的先进技术,帮助企业占领产业高地、获得持续发展。

到哪里寻找这样的核心技术?一次走访中,湖北育成中心工作人员了解到光合生物的需求,随后通过中心平台发布“英雄帖”,吸引了中科院多个研究团队。

经过一系列论证、沟通,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常玉团队和光合生物“牵手”,开启深度合作。

在中科院技术支持下,光合生物在环保快递袋之外,还批量生产可降解地膜,在田间土壤特定环境下,最快可在几周内自然降解,已在湖北、四川、甘肃等省推广,使用面积超过60万亩;植物提取制成的聚乳酸制品,可制成咖啡胶囊、牙刷等……

有了“独门绝技”,短短4年多,光合生物跻身国内行业前三,去年产值超过1亿元。2018年12月,该公司成为我省第二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专业团队孵化波谱仪实现“中国造”

核磁共振波谱仪,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公共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科学仪器。“核磁共振波谱仪年产值达数百亿美元,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其研制和生产。”光机电平台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我国的核磁共振波谱仪完全依赖进口。

经过多年努力,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

如何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2011年,育成中心光机电平台开始孵化这一项目,从团队组建、工艺设计、质量管理等环节,为项目提供全方位立体孵化服务。“有了专业团队保姆式服务,成果转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进展顺利。”湖北育成中心负责人介绍,在科技部首批重大科学仪器专项支持下,项目完成工程化试验,进入产业化阶段。

2013年,武汉中科波谱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对“汉产”波谱仪进行市场化运营。2017年,国内首个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整机生产线投产。2018年,该公司合同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

目前,国内首个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产业基地在武汉光谷建成。“汉产”波谱仪应用已推广到生物、医学、化学、检测分析等多个领域,累计服务用户超过60家,一举打破国外高端科学仪器的技术垄断。

  服务网+数据库让成果转化再快些

每天一早,湖北育成中心副主任戴兴一打开微信,“中科湖北育成在线”微信群就“跳”出几十条信息。“500人的微信群,早就满员了。”戴兴介绍,微信群里有中科院下属分院、研究所的科研处长、科研人员,还有企业研发人员、政府科技管理人员以及投资人,建立微信群是为了让成果和市场无缝对接。

中科院拥有100余家研究所、13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其中,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如何让先进技术服务湖北经济发展?2010年,中科院和湖北省政府共同成立湖北育成中心。

中科院武汉分院科技处处长王勇兼任湖北育成中心主任。他介绍,通过多年积累,育成中心已建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服务网和数据库。

服务网由育成中心和下属光机电、生物技术、岩土、船舶等7个专业平台组成,负责各专业领域技术对接和项目孵化;数据库则累计收录了企业需求2105条、专家信息749条、科技成果2210条,在“中科湖北育成在线”微信公众号和育成中心官网发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率。

近年来,湖北育成中心还与宜昌、襄阳、黄石、黄冈等地政府共建了4个区域分中心,解决地方企业技术需求200余项,促成院企合作项目81项,初步形成“立足武汉、辐射全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网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责任编辑:张潘)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上一篇:东湖牡丹清明盛开
  • 下一篇:湖北:清明小长假第二天 游客和旅游收入同比增41.52%和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