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们和军运会场馆建设者们手拿画作合影 通讯员林广涛 杨玉立 摄
张婕(左)和余维洲合影 通讯员林广涛 杨玉立 摄
大学生为建设者画像 通讯员林广涛 杨玉立 摄
“这是我第一次到工地,第一次为军运会建设者们画像。”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大三学生张婕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自己被建设者的敬业奉献精神深深触动,特别想用手中的画笔向他们致敬。
五一劳动节到来,近日,张婕和20多名同学来到军运会主会场武汉体育中心主体育场,为奋战在军运会场馆建设工地的一线劳动者画像,以速写、素描、彩绘等艺术形式展现劳动者的风采。
武汉体育中心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主会场,承担着开、闭幕式和田径、游泳比赛等“重头戏”。在武汉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建设者们正发扬工匠精神,为工程的关键收尾阶段忙碌。
“您好,我是华师美院的学生,想给您画一幅画,可以吗?”在工地,张婕试探着询问工人师傅余维洲。
听到这个提议,余维洲比较羞涩,一方面没被人画过,另一方面怕耽误自己工作。张婕连忙解释会给他拍个照,然后对着照片画,余维洲这才欣然同意。
余维洲今年66岁,红安人,皮肤黝黑,脸上的皱纹深深凹陷。他告诉张婕,这四五年都在武汉的工地上做项目,第一次参与军运会项目,他感到很自豪。“武汉有机会办军运会,说明发展得好!”
张婕给他拍了一张照,对着照片画了两个半小时。“时间不是很充裕,作画的条件也不是很好,但我想尽全力画好。”张婕说自己最爱画“接地气”和正能量的人,艺术来源于生活,她画过农民、军人,这次画军运工匠,感觉又不一样。
“农民戴的是草帽,工地建设者戴的是安全帽,虽然形象上有差异,但都是最质朴的劳动者,都在默默无闻地奉献。”张婕说,自己内心被这些一线的劳动者深深打动,每画一笔都投入了独特的感情,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最真实的劳动者。
画完画,张婕请余维洲来看自己的画像。余维洲盯着画像看了半天,笑呵呵地说:“挺像的。”
“以前只知道军运会在武汉举行,会有很多比赛项目,但没有真正接触过场馆的建设者。这次在军运会场馆画建设者,让我对军运会和它背后的人有了更多了解。”张婕说:“今后还会继续关注这些建设者,画更多一线的劳动者,因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当天,有20多名大学生共同为建设者画像。这些画作将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之后还会把这些作品赠送给军运工匠本人。
为他们作画,第一感受是敬佩
和张婕一样,这次活动给每一个参与的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丁元勋:当听说要去军运会工地时,我既激动又兴奋,同时也充满着好奇,对从没有去过工地的我来说,去军运会的工地意义更加重大。军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作为东道主的我们早已蓄势待发,而对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建设者们来说,这是用勤劳的汗水创造的盛会,他们的功绩应该被铭刻。希望军运会圆满开幕,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唐凯健:平常很难有机会进入工地、伴着作业车的轰鸣声作画。建筑工人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日夜奋斗在工地上,黝黑的皮肤,沧桑的面庞……为他们作画,第一感受便是敬佩与尊重。为了军运会圆满召开,建设者倾注如此多的精力,让我们对此次军运会更加充满期待!
王锦珏:去工地为建设者作画,被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冲击,能够清晰看到建设者们的每一条皱纹,看到他们用汗水筑起一砖一瓦,感受到了他们的艰辛,很想用画笔去刻画每一个细节,把建设者的脸庞清晰记录下来。
王与能:第一次去工地画建设者,面对面更能体会到他们的辛勤与劳累,我喜欢用画笔去捕捉他们劳动时所流露出来的最朴实的一面,那看似粗糙、黝黑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劳动者身上特有的劳动魅力,感谢他们。希望即将到来的军运会,能让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眼前一亮,祝愿军运会圆满成功!
田山山:去建筑工地画画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平时很难有这种实地观察建设者的机会,这次对他们工作的状态、服装穿着、形象有更多的感触和了解,这也更有益于我们的创作。我期待着军运会的到来,也希望自己能创作更多积极蓬勃向上的作品。
(长江日报记者王谦 通讯员林广涛 徐谦 蒋龙 杨玉立)
(责任编辑:张潘)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长江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