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北新闻

全国“最美职工”魏红权:33年炼成“研磨大师”

时间:2019-05-04

图为:魏红权正在查看研磨机械零件是否达到“镜面”精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经过细心研磨,2分钟,原本普通的零件表面像变魔术般光亮如镜,甚至一张小卡片上的文字也被镜面反射得异常清晰。

4月16日上午,在中国兵器武重集团的车间厂房内,钳工魏红权弯腰弓步,正在均匀研磨一个高精度的零件。

“这很难吗?不就是磨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随手拿起一块小零件,学魏师傅的样子,使劲来回磨动,没有出现任何镜面效果。

“这个工作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我全身都在用劲。”魏红权说,掌握好技能,没有窍门,也没有捷径,手艺都是磨出来的。

然而,他这一磨就是33年。今年,魏红权荣获全国“最美职工”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精度0.001毫米,机器犹不及

51岁的魏红权,个头不大,却有一双神奇的大手——

铣刨磨钻、锉刮锯斩,都是拿手绝活,特别是他的手工研磨功夫,更让人叹为观止。

没有标尺,不用仪器,单凭手上力道,他就能感知零部件尺寸的细微变化。一根主轴的设计精度要求达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而魏红权手工研磨的精度,却达到0.001毫米,只有头发丝直径的七十分之一,这是数控机床都难以企及的精度。

魏红权说,机器只是人的延伸。现在,机械设备加工仍无法达到精度要求,只有通过手工研磨来保证零件精度。

这精湛的手艺,得益于他17岁刚入行时的“魔鬼训练”:直径50毫米、厚度30毫米的金属锭,用锉刀锉成边长25毫米的等边六边形,每天锉8小时,3天才能完成1块。

整整1个月,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最终10块金属锭,让他完全掌握了钳工工作的力道与手感。

由于长时间与金属部件、工具、机油打交道,魏红权的双手变得伤痕累累、粗糙而干燥。“无论生产什么产品,人都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魏红权说。

近年来,他突破加工制造的瓶颈,解决和攻克多项高、精、尖的生产难题,推动着产品的技术升级和质量提升。每年为企业节约制造成本上百万元,创造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在平凡岗位上做最好的自己

在工作中,魏红权也看到,我国在装备制造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国内高技能人才的紧缺。“当年跟我一起进厂的120名工人,如今剩下不到40人。”魏红权说。

为让关键技术得以传承,2014年,他将自己多年的加工技术进行总结,提炼成多套便于学习和操作的方法,在公司内部宣讲、推广。如今,魏红权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他先后带徒10余人,分配在各个装配车间。“研磨了33年,觉得这份工作枯燥吗?”“从未觉得枯燥,相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热爱吧。”面对记者提问,魏红权腼腆地笑了。

过去几年,随着魏红权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私企用高薪和住房邀请他加盟。但他没有动摇,最终选择了坚守,坚守职业操守,坚守自己的工匠梦。

在谈到工匠精神时,他说:“工匠精神就是要追求完美,对自己的职业有执着追求。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坚守岗位,努力奋斗,在平凡岗位上做最好的自己”。记者 黄璐 通讯员 谢文哲 实习生 李宁

(责任编辑:余凌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 上一篇:“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分享成长故事
  • 下一篇:鄂旅投集团建设六大廉政教育基地 打造廉政文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