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张富清事迹发布现场侧记
图为:6月12日,来凤县中心医院病房,张富清(左一)和前来看望他的原718团老战友刘聪普(右一)、6连老兵代表、老部队现任政委互致军礼。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一次次讲述中,人们走近英雄;一阵阵掌声里,人们回望初心。
6月17日,新华社播发消息,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张富清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并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他的先进事迹。当晚9时,央视综合频道《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播出发布仪式。
6月13日,《时代楷模发布厅》录制活动在来凤县举行,一段段英雄故事记录了为国奉献,一句句朴素话语寄托了为民初心,人们一次次感动于老英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敬佩老党员一辈子深藏功名、坚守初心的境界。
跨越千里的颁奖仪式
特别的仪式,献给特别的你。
6月13日上午,带着对老英雄张富清的敬佩之情,上百名干部群众走进来凤县文化中心剧场,参与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录制。
“老英雄在哪里?”尽管早已听说他的感人事迹,大家对这位身边的英雄还是翘首以盼,都想亲眼目睹老人的风采。
“这是《时代楷模发布厅》最为特殊的一次颁奖仪式。”节目录制尾声,大屏幕播放的视频透露:老人因为身体原因,颁奖仪式在病房进行。
因颈椎不适,张富清老人正在来凤县中心医院疗养。中宣部副部长梁言顺专程从北京赶到来凤,在病房为老人颁发奖章和证书,“您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和榜样,我们要向您学习,感谢您为党和国家做的一切!”
“我今年已经95岁了,我这一辈子,不管走到哪里,我都牢牢地记在心上——是党培养我成为一名革命军人、共产党员。”张富清感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老百姓、为了国家!”
视频里,老人朴实的话语,让现场观众热泪盈眶。
本报记者讲述发现经过
街坊邻居眼中的张富清,慈眉善目、面带微笑。但在6个多月前,整个来凤县,几乎无人知道他的战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欧亚,第一个采访并报道了张富清的感人事迹。发布现场,他讲述这一重大典型人物的发现经过。“同事张孺海春节回老家来凤听说了老人的故事,我得知后感到振奋、震撼!”张欧亚坦言,“兴奋之余也有些疑惑,如此战功卓著的大英雄,怎么会没有人知道?会不会是乌龙?”
带着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湖北日报报道组出发了。报道组兵分三路,一路请专家核验军功章和报功书真伪,一路到组织部门核实老人的履历,一路沿着老人工作的轨迹寻访……最终,湖北日报挖掘出这个走向全国的重大典型。
和记者一样,曾对老英雄有疑惑的,还有他的大儿子张建国。
“在战争年代,每次战斗他都当先锋、当突击队员,难道他就真的不怕死吗?在和平建设时期,哪里艰苦他就往哪里去,难道他就真的不怕苦吗?他在88岁高龄大腿截肢以后,依然能够站立起来,他的身躯难道是钢铁浇铸的吗?”曾经,这些疑问在张建国的心头挥之不去。
“现在,你能理解父亲吗?”发布现场,央视主持人王宁问他。
“我的父亲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些我原来不理解,现在终于明白了,他做的这些事都是源于对党的感恩和对党的忠诚。”张建国话音刚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致敬英雄永葆初心
坚守初心,不论何时何地;赤诚奉献,不分任何岗位。
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从转业到离休,数十年如一日,张富清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发布现场,来凤县巡察办主任邱克权看着视频,眼眶噙满泪水。作为最早发掘张富清英雄事迹的人之一,他动情地说:“张富清老英雄的一生写照如他的名字一样,富足于精神,清廉于物质。每一次聆听就是一次生动的党课、一次精神的洗礼,我要以实际行动向老英雄学习,在本职岗位上取得更多、更扎实的成绩。”
面对观众,来凤县原卯洞公社党政办主任杨胜友带来一双草鞋,讲起老同事张富清的故事。
有一次,时任卯洞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张富清下乡检查,途中草鞋烂了。看到公社供销社销售的草鞋以次充好,他对供销社负责人严肃地说:“你们把这些坏草鞋卖给老百姓,还有没有良心啊?”
“他经常对我们说,宁愿自己吃点亏,也不能让老百姓吃亏,张富清心里任何时候都是装着群众的。”杨胜友由衷地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报记者,张欧亚说:“张富清老人是我采访过的最生动的一个名字,我和同事把他的故事编成一本书《深藏功名 不忘初心——95岁老英雄张富清的本色人生》,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通过这本书记住这个名字,学习他的品格、传承他的精神。”
“张富清老英雄的事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恩施军分区司令员施岐峰说,“作为新时代的军人,我们要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同心共筑强军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通讯员 朱勇)
相关报道
共同经历生死考验的老战友——
跨越71年的握手
图为:6月12日,张富清老人(左)在医院病房和90岁高龄的原718团老战友刘聪普重逢。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图为:“时代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记者张欧亚(左)讲述发现和报道张富清老人的过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跨越71年时空,飞越3940公里,历经枪林弹雨的两双沧桑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张富清,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刘聪普,原359旅718团3营7连战士——两位耄耋老人,一位95岁,一位90岁。71年前,他们曾经并肩战斗,九死一生,攻下永丰城,为共和国的建立书写了一段历史传奇。
1955年,张富清转业来到湖北省来凤县,而刘聪普随部队就地转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及兵团一师工作。
359旅,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如今,虽然番号已改,但他们依然坚守在边疆,坚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大漠戈壁。
张富清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刘聪普深为老战友的精神所感动,深为老部队自豪。5月底,两位老人在媒体帮助下视频会面,并约定相见。6月10日,在家人,还有前身为原359旅718团现为新疆军区某红军团政委王英涛陪同下,刘聪普从新疆赶到来凤履约。
71年前,攻打永丰城的夜晚,张富清所在的连从城墙东南角突击,刘聪普所在的连从西南角进攻。张富清没有料到,71年后,这位共同经历生死的战友,会这样出现在他的面前。
6月12日,来凤县中心医院普通病房中,刘聪普与张富清一见面,两位老人互敬军礼,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这个军礼,刘聪普在阿克苏时,不知在心里排练过多少次。
战火硝烟早已散去,战斗情谊历久弥新。两位共同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战友相见,无一谈及功名,聊得最多的还是老部队、老战友,言语间自然流露出革命军人的本色。
这样的场景,让一同前来的原359旅现“三猛团”退伍老兵姜红彬深深动容:“和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的激情岁月,连我这样一个在和平年代退役了十多年的老兵都十分怀念,更何况是两位在战场上并肩作战,70多年后再聚首的老革命呢!”
这次聚会,王英涛政委还带来了原359旅现“三猛团”的另外几位老班长。
以4班现任班长的身份参加这次会面,刘明鹏激动万分,倍感自豪和骄傲:“当年,老英雄张富清就是我们连4班班长。我们要通过实际行动将老英雄的奉献精神在新时代强军之路上传承下去。”
刘明鹏的自豪和骄傲不是没有原因的,如今的4班英雄本色不改。2010年,4班被授予团级“尖子班”荣誉;2017年,从4班走出去的战士卢超,在国际军事比赛中取得骄人战绩,为国争光,荣立一等功。
一起到来凤看望张富清的359旅老兵中,还有一位退休干部谢章斌。他1976年入伍,曾在新疆军区某红军团二连担任指挥员。“今年是我到新疆的第40个年头。”谢章斌说,“在当时的乌鲁木齐陆军学院完成学业后,我就一直在阿克苏地区生活。四川万源的老家,我几年才回去一次。”
同张富清、刘聪普一样,谢章斌也是一位离家数十载,坚守在艰苦地区的老兵。
原359旅718团,是张富清、刘聪普心中永不磨灭的番号。岁月流逝,对两位老人来说,许多记忆已经模糊,但昔日战场上与战友历经生死的岁月他们从未忘记;军旗下曾许过的忠诚誓言仍牢记心间。绝对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他们用一生书写!
王英涛说,老英雄的事迹已写进了团史史册。这次回去途中,我们还打算去永丰战役发生的地方——陕西蒲城看一看,探访老英雄战斗过的地方,抚今追昔,激励来者,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王英涛介绍,目前该团已将部队拉至天山腹地戈壁滩深处,按大纲要求展开野外驻训,全面摔打锤炼部队,广大官兵表示,一定会继承和发扬张富清老英雄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练兵备战当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欧亚 江卉 通讯员 董云杰)
历史的巧合,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来凤与359旅的不解之缘
60多年前,张富清从原359旅部队转业到来凤县。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地处鄂西南边陲的小县城,正是359旅当年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1935年,王震曾率领红六军团战斗在湖北宣恩、来凤和湖南龙山一带。6月13日,记者与原359旅部队、现新疆军区某红军团政委王英涛,来凤县史志办原主任叶明理,一起来到来凤县接龙桥,追寻那不同寻常的岁月,不经意间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峥嵘往事。
原359旅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前身为1930年10月成立的湘东红军独立第1师,后发展为红八军、红六军团,创建了湘赣边区革命根据地,参加了红二方面军的长征。1937年8月,红六军团与红32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是八路军最早的6个主力作战旅之一。
王英涛向湖北日报赠送了一本前718团、今新疆军区某红军团团史。
来凤县是革命老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据《新疆军区“简史”系列丛书——某红军团团史》记载,1935年6月9日夜,肖克、王震率红六军团主力,在敌战役纵深内包围了国民党徐源泉纵队48师144旅287团的宣恩县城,佯攻其外围据点椒园,红2军团隐蔽集结于宣恩城南10公里处打援。徐源泉闻讯,急令驻防来凤的纵队司令张振江率3个旅10个团前来增援。这次战斗最终歼敌121旅3个团,活捉纵队司令张振江,取得忠堡大捷。8月8日,贺龙、任弼时指挥红二、六军团,在芭蕉坨击溃敌10个团进攻,再次毙伤俘敌1000余人。该战史记载了贺龙、王震等指挥的发生在湘西和鄂西的多次战斗。
站在接龙桥上抚今追昔,叶明理介绍,红六军团1934年11月占领来凤县百福司;1935年5月在来凤县漫水乡鱼塘建立农民协会;1935年的忠堡大捷主战场,就是在来凤的剌竹槽、构皮岭、卡门一带。1935年红二、六军团围困龙山,来凤人民在接龙桥迎红军;7月10日在酉水河边红六军团痛歼敌38旅;7月15日红六军团在三胡阻击敌增援龙山;1935年11月红18师转战来凤,然后踏上长征路途。红六军团一些重要将领如53团团长刘风、49团政委段培钦等在来凤牺牲,51团团长周仁杰在来凤负伤。
叶明理说,来凤有上千人参加红军,多在红二军团和六军团,解放后健在老红军中,有上十人曾为红六军团老战士。来凤籍老红军谢松柏曾为359旅教导营副营长、一营营长、719团参谋长等。当年红二、六军团就是从湘西和鄂西出发参加长征。而红二军团一部分和红六军团后来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记者查找《来凤县志》发现,县志中明确记载有田德银、陈及弟、吴德发、罗建等多名参加过万里长征的原359旅来凤籍红军战士的事迹。
其中,田德银,湖北来凤县漫水乡人,被誉为原359旅“第一勇士”。1933年4月参加红军,先后在原359旅718团1连任排长、副连长、连长等职,获得过“贺龙投弹手、朱德神枪手、刺杀手”“三手”称号,1953年转业地方,1983年去世,安葬在来凤烈士陵园。6月15日,王英涛专程来到来凤烈士陵园田德银墓前凭吊。
王英涛告诉记者,解放战争中,原359旅在王震率领下转战大西北,在新疆阿克苏扎根,原359旅后改编为新疆军区某红军团,也就是战功卓著的“三猛团”。新中国成立后,张富清从新疆辗转来到原359旅长征出发地和多次战斗过的来凤县,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巧合。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王英涛感慨说,张老英雄在转业后新的人生中,又一次选择艰苦的地方,回到红军的出发地,回到边区、老区,奉献他的一生,这种不忘初心的精神,将作为红色基因在红军团永远发扬光大!(记者张欧亚、通讯员董云杰)
(责任编辑:肖进安)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