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海波
位于幕阜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洋港镇泉口村,素有“旱包子”“水袋子”“虫窝子”之称,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十年九灾。贫困就像一道魔咒,世世代代萦绕在这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我国发起向贫困宣战以来,这里的人们一直与“贫困恶魔”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一路上历经坎坷,终于在精准扶贫的号声中,甩掉贫困的帽子。
贫困山村有决心 奋力脱贫屡失败
阳新县是湖北省为数不多的集老区、贫区、山区、库区和疫区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泉口村是阳新县典型的贫困村,位于鄂赣两省交界的幕阜山脚下。
80年代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日渐吹到了这个山沟。泉口人开始思变,立下了“依靠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脱贫决心。
泉口人首先想到的是“木材致富”。1989年冬,一场持久的植树运动开始了。“那时我还是初中生,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扛起锄头上山。”有村民回忆说,在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泉口人都在干着这一件事。
几年之后,眼见满山的树木一天天长大,许多村民掰着手指头,谋划起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谁知,1999年,一场大火烧尽了泉口人的希望。浓密的树林一夜之间成为一地炭灰。许多村民都哭了。望着满山的黑色,他们找不到前进的路。
“这是最好的沃土,我们要种上希望的种子。”今年70岁的鄢必祥当时是村党支部副书记,他和村干部一起继续到县里申请扶贫支持,“炭灰是种植果树的最佳肥料。”这一想法得到了县政府的支持。县特产局给泉口村特批了一批桃树、李树等苗木。
“整整2个月,我们都在载果树。”鄢必祥说,熬过两年终于等到了丰收,但摆在泉口人眼前的一大天堑无法跨越,那就是泥泞狭窄的山路,根本无法用货车将熟透的桃子运出大山。
所有村民都挑起担子往外挑,最终还是有大部分烂在了树上。
2002年,泉口村举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在镇上经商的本村村民陈迪强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让陈迪强措手不及的是,村里竟然还有31万元债务。一打听才知道,过去村民连饭都吃不饱,更谈不上缴公粮交农业税。村委会为完成任务,只好借债交税。
如何挖掉穷根,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新一届村两委反复思忖着。
村干部带头。陈迪强第一个想到的是,村干部率先尝试“搞副业”。于是,他带领6名村干部,利用早上和傍晚的时间,挑泥挖土做堤坝,终于挖出一个鱼塘。放下鱼苗后,村干部仍不停歇,每天早晚割鱼草喂鱼。
2004年春节前,大家准备捞鱼上市卖个好价钱,于是放干池水。第二天一早,村干部带着网袋来到鱼塘时惊呆了。一万多斤鱼一晚上全部被偷光了。村干部们知道,这可能是本村村民所为。在这个穷怕了的村,这并不罕见。
养鱼失败后,泉口人又想到了一个“时髦”的产业——旅游。泉口村有2万多亩山林。有老人说,山上有个“万春洞”,里面的天然岩石非常壮观,“开发出来,光门票收入都不得了。”
在此规划下,十几个村民组成了旅游开发专班,每天天没亮就带着馒头和干粮上山找洞,一直到天黑才下山。几个月后,大家不仅见识了“万春洞”的壮美景观,还修通了一条旅游道路。
然而,这一“养在深闺”的溶洞并没有得到了游客的追捧,也没有被投资商所青睐。几个月的热闹后,“万春洞”继续沉睡在深山中。泉口人开始迷茫了。
举债建设工业园 无奈失败又转型
难道贫困的帽子就摘不掉了吗?“不!”泉口人不信邪。2013年,泉口村“两委班子”外出广东、长沙、温州等地考察学习,看到遍布镇村的“村办工厂”,于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办“泉口工业园”。
就在这时,泉口村获得上级财政100万元的扶贫开发资金,其中60%可用于工业园建设。村干部东拼西凑,带头借钱投入;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泉口工业园“初具雏形”,6栋钢结构厂房、两层办公楼都已建成。
然而,工程建设留下的100多万元借款,是几名村干部以个人名义借来的。有的村干部为还上这笔钱急得夜不能寐。借钱最多的陈迪强更是陷入“不尽的苦恼”,妻子还因此与他闹了离婚。
更让陈迪强苦恼的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工业园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加工业园外面公路崎岖,许多有意投资的客商,实地看后“直摇头”。
两年过去了,工业园区还只是一个“空壳”。
“我们都是农民,干农业咱有把握。”一次偶然的机会,陈迪强听说种植香菇比较赚钱,而且可以发动村民来种。于是,他与村干部共同考察后决定,引进湖北随州技术种植香菇,并利用现有闲置工业厂房加工成干菇。
几赴随州后,8位率先“吃螃蟹”的村民与6名村干部一起,投入资金组建了“农旺供销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条干菇种植生产线终于在泉口村落成。
经过一年尝试,泉口人发现,随州产的干菇可以卖100多元一斤,而泉口产的干菇一斤只能卖30元,最低时只卖15元,连本都赚不回来。
陈迪强心急如焚。县、镇领导牵线搭桥,请来省农科院技术员。技术员认为,随州地处鄂西,雨水少,气候干燥,适宜生产干菇。而泉口地处鄂东南,雨量充沛,适宜种鲜菇。浙江省庆元县是种菇的“鼻祖”,泉口应该从那里引进技术。
陈迪强听后,如获至宝,前后去庆元县十几次,终于引来一家企业。双方共同成立湖北泉口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130亩香菇基地,培育菌棒,销售给“农旺供销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给农民分散种植鲜菇。
一年下来,合作社实现了扭亏为盈,村民还拿到分红。一些村民到公司和合作社打工,每天还可以增加80至100元收入。初试成功后,村干部开始号召贫困户加入进来。“他们不需要投入一分钱。”陈迪强介绍,只要贫困户有一定劳动能力,就可以承包香菇基地,“菌棒先赊给他们,到年底收菇时再扣减。”
一年之内遇三灾 历经坎坷终圆梦
刚看到脱贫希望的泉口人,又一次失望了。
2017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将300万棒长势良好的香菇菌种全部浸泡在水中。全村青壮年凌晨出动抢险,幸好救活了一半的菌种。
刚喘过气来,8月,又迎来一轮炎热高温天气,100万棒菌种再被“烧死”。
仅存的50万棒菌种又没熬过当年的大雪低温。
一年遇三灾。合作社当年亏损40多万元,许多村民特别是贫困户也都大受损失。
听闻泉口人艰辛的脱贫历程后,时任黄石市委书记马旭明带领市县干部来到泉口村,把脉问诊,从金融、市场和技术等方面量身定制一系列扶持政策。省林业厅、市农业局、县人才办等部门相继上门给予支持。
为了破解长期“卡脖子”的交通难题,阳新县将泉口村前的道路纳入县道规划,实现了升级贯通。洋港镇党委书记俞振华说,从泉口村到镇上以前开车也要2个多小时,现在只要25分钟。
2018年,泉口人的干劲更足了。在过去的基础上,新的130亩食用菌基地迅速发展起来。记者日前来到泉口村,只见香菇基地上一排排大棚整齐划一,棚顶盖有塑料、防晒网,四周装有电动机,上面装有喷淋,很是气派。
湖北泉口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志伟告诉记者,如今,他们不再只是卖“大路货”,而拥有了自己的品牌,每斤花菇的售价从66元到88元不等,正常情况下,每年可卖出500多万元。
这一次,泉口人真的迎来了曙光。
2018年,泉口村41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
泉口人并不因此而满足。陈迪强告诉记者,泉口村正在加大香菇产品深加工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开发香菇酱、香菇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同时,泉口人引以为自豪的“万春洞”终于受到客商的关注。今年初,泉口村与附近的千岛湖旅游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万春洞——万亩油茶花——森林生态休闲”一日游路线。
今年4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文正式批准阳新县退出贫困县。
“不久的将来,泉口村不仅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要成为富饶美丽新农村的标杆。”在今年初的村民大会上,陈迪强带领全体党员大声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