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午,骄阳之下,江夏区的花山上绿植层叠。这里的温度比山下道路至少低了5℃,一阵轻风吹过,神清气爽。而4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满目疮痍的采石矿区。
花山曾经是江夏著名的采石场,经过多年的开山采石,山体严重变形,或高陡或崩塌,水土流失和土地损毁较重。2006年,花山停止采矿。2015年,花山启动修复。3年多时间,花山实施“整形术”,整坡面、削陡坡、固坡脚,复绿植……在坚硬的山体上种下3.7万余株绿植,其中红叶石楠、刺槐、松柏等树种,耐干旱保水土,成为封山的“卫兵”。同时,山体上还修建了覆盖全山的排水沟渠,让雨水顺流,既防止滑坡又减少水土流失。新建的几十个GPS监测墩,随时监测山体的细微位移,从技术上保证花山“长治久安”。
花山是江夏区生态修复山体的一个代表。江夏区生态环境优越,称为“三分山三分水三分田”。近年来,江夏区大力开展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成效明显。据统计,全区废弃矿山37处,其中,现已实施完成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矿山21处,面积4228亩;正在进行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矿山7处,面积2878亩;将要启动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矿山9处,面积3006亩。
山体复绿,在带来巨大环境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方面,治理后消除了大量的安全隐患,一方面山体修复后新增加了耕地或林地,按照政策可转化为建设用地指标,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或城市建设项目,创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运作模式,从而实现了环境提升、经济发展、居民受惠的“多赢”格局。(见习记者汤光磊 通讯员蔡俊 李芳)
(责任编辑:陈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长江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